正月結束,短暫休整的綜藝市場也跟著熱鬧起來,新節(jié)目與綜N代交映成輝,特別是去年《歌手2024》的大爆,催生了今年市場的“音綜團建”。
在一眾新老音綜中,冷眼發(fā)現了一檔有點“奇怪”的節(jié)目——《17號音樂倉庫》。這檔節(jié)目默默播出了三季,影響力卻仍舊只局限在小圈子,甚至因為觀看和打分人數太少,三季節(jié)目無一在豆瓣開分。
當然市場上有不少因為題材不占優(yōu)勢,導致知者寥寥的寶藏綜藝,《17號音樂倉庫》會不會也屬于其中之一?冷眼追平了這檔節(jié)目后發(fā)現,完全不是這么回事。它很像是一套過會PPT的具象化,有很多元素和設計的堆砌,其中也不乏亮點,但缺乏一條把節(jié)目合理串在一起的主線。
《17號音樂倉庫》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了?讓我們從內容和人物這兩個核心依次聊。
為什么要建倉庫
在第一季節(jié)目開篇,胡宇桐、張棟梁、吳莫愁和何潔四位音樂人與節(jié)目導演聚在一起,先是暢聊了一番對于音樂、人氣以及網絡上評論的看法,而后突然cue到大家一起做個livehouse的任務。
幾位音樂人隨即轉移到一處毛坯房倉庫,從零開始做預算、跑裝修、設計演出曲目等等,開啟他們的音樂倉庫livehouse之旅。
說實話,這個開篇并不能讓冷眼覺得很有說服力。
首先,為什么要建個倉庫做演出?是節(jié)目錄制所在的城市缺乏類似于livehouse的線下娛樂場所,還是嘉賓中有人有這方面的偏好?節(jié)目完全沒交代清楚。
我們看到的呈現就是嘉賓們宛如NPC一樣,領到要建音樂倉庫的任務,以及分階段的目標,并且一步步往下去執(zhí)行。
其次,如果是打模擬經營的牌,那節(jié)目完全可以做得更真實、更殘酷一些。
《17號音樂倉庫》有自己的獎懲機制,比如達不成某某銷售數字或者到場人數,嘉賓們就無法解鎖更多的啟動資金或者更好的現場設備等等。但說實話,這種獎懲機制完全不痛不癢,也就導致觀眾很難相信“嘉賓們是真的想要做好livehouse”。
舉個例子,第三季節(jié)目每期演出之前都會有“音樂試驗”,根據結果解鎖不同獎勵。第一期就是讓嘉賓們易裝表演,根據現場觀眾的互動結果,如果低于30%嘉賓們全自助準備演出,30%-60%有音樂伙伴加入,60%以上解鎖弦樂團和有求必應。
這三種獎勵對實際的舞臺效果并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果能夠解鎖最高檔屬于錦上添花,一檔都沒解鎖,嘉賓們照樣能演出,那么這種獎懲機制又怎么能給嘉賓帶來強推動力呢?
并且,音樂伙伴的加入,真的是嘉賓舞臺一定需要的?對于一檔并非以強音綜質感為特質的節(jié)目,是否有弦樂團加入,會對舞臺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嗎?這樣的外部刺激,無論是對于嘉賓還是觀眾,都太不過癮了。
最后,倉庫對節(jié)目意味著什么?
毫無疑問,“倉庫”是節(jié)目的核心,也是靈魂,故事是因為它而展開,嘉賓也是因為它聚在一起的。在前兩季中,雖然冷眼始終沒懂明白為什么要建這么個音樂倉庫做演出,但整個節(jié)目的流程確實圍繞著“倉庫”來做推進的。
可是在第三季,倉庫居然被“舍棄”了,第一期導演就解釋說,他不想把節(jié)目定位成音綜,而是個音樂廠牌,這一季大家要走出倉庫,“去路上”演出,最后一站再帶著不同的感悟回到倉庫收官。
既然“在路上”了,那節(jié)目還和倉庫有什么關系呢?這又回扣到一開始冷眼提出的問題——為什么非要建個音樂倉庫做演出?說實話,導演的解釋反而讓問題的答案變得更模糊了,這不是恰恰說明無論在哪里演出都可以,并不一定非要在倉庫里嗎?
從某種角度來說,“倉庫”代表節(jié)目的調性,是節(jié)目最顯眼的標簽,也是被觀眾記住的核心點。但現在給冷眼的感覺是節(jié)目組自己也沒真的想清楚“倉庫”承載的意義與功能,那觀眾記不住這檔節(jié)目也在情理之中。
當然《17號音樂倉庫》不乏讓人覺得很新穎的地方,比如“堂食和外賣”,前者是觀眾現場點歌,后者則是嘉賓收到需求去觀眾指定的地方表演,這就是又與當下結合,又與節(jié)目主題關聯(lián)的設計。冷眼甚至覺得,可以干脆把這兩點放大,以此作為基本模式,都比現在不倫不類的倉庫要說得通。
那么同類節(jié)目里有沒有做得還不錯,能夠自圓其說的呢?韓綜《期盼已久的大?!坊蛟S可以作為參考。
這檔節(jié)目和《17號音樂倉庫》有點類似,一群嘉賓在海邊經營一家音樂bar,每天晚上會有演出與互動。在節(jié)目開篇嘉賓就借發(fā)布會闡述了要做海邊bar的原因——放松身心以及宣傳與大海共存的環(huán)保理念。雖然這檔韓綜同樣有敘事邏輯混亂、形式感大于可看性的問題,但至少節(jié)目的確實給出了可以自圓其說的動機,且整體敘事重點均在經營本身。
如果《17號音樂倉庫》還有第四季的話,冷眼希望制作方還是好好捋一下整個節(jié)目的邏輯線,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很零散細碎地,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為什么是他們做主理人
說過了節(jié)目內容的問題,再來看嘉賓。
適合的嘉賓能夠讓一檔節(jié)目起死回生,而不那么適合的嘉賓對于本來內容就偏弱的節(jié)目來說,就是雪上加霜。
無論是第一季的吳莫愁、何潔、張棟梁,還是后面漸漸成為固定陣容的張遠、王嘯坤、希林娜依·高、胡夏等等,雖然他們也在節(jié)目上訴說了自己的困境,但在冷眼看來,所謂的人氣下滑、網友非議并不能構成他們來參加這個節(jié)目的理由。
因為這些嘉賓中一半是音綜??停?strong>換言之他們根本不缺舞臺,那為什么要到這檔節(jié)目里從零開始做livehouse呢?是因為在其他節(jié)目中有始終沒能實現的心愿?還是說在這種更私密的小場子他們會有不一樣的表演?三季過去了冷眼始終沒有等到這個答案。
做livehouse這件事與嘉賓們之間也缺乏強關聯(lián)。如果說在這群嘉賓中有一位或者兩位,就是準備未來做自己的livehouse或者干脆就以“音樂倉庫”作為自己未來的啟動項目,那在人物動機上就說得通了。
唯一讓冷眼覺得有點意思的,是第一季的胡宇桐。他因為有過自己裝修工作室的經驗,所以對于燈的走線、預算等等都有了解,他和裝修公司battle的部分應該會很有趣,可是節(jié)目對這一部分又輕描淡寫地帶過了,迅速推進到準備舞臺演出,嘉賓的個人魅力完全沒有凸顯。
觀眾來看真人秀類音綜嘉賓的需求點無非是表演和人,但很遺憾《17號音樂倉庫》在這兩方面都做得不夠好。
先說表演,與《歌手》那種千萬級投入的大音綜不同,《17號音樂倉庫》走更輕量的路線,就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比如在倉庫表演音樂和真正的大舞臺有什么不一樣?是更私人化?還是更“僅此處可見”的表演?
在節(jié)目中音樂人們?yōu)榱苏蔑@自己的誠意,也確實拿出了不少“第一次在舞臺上公開”的曲目。但受體量所限,這些“第一次公開”的歌曲,在情感方面的鋪墊太少,特別是對于普通觀眾來說,不過就是歌手們唱了一首新歌而已,難以形成讓人難忘的記憶。
再說人。
當嘉賓在節(jié)目中展示出不同于平時的形象、或者有更打動人的人物關系時,觀眾會為這種“人性美”而著迷,繼而追下去。
但就像前文所說,這檔節(jié)目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太碎了,能給嘉賓的展示空間也相對較少,他們總是忙碌在完成各種任務的路上,做任務之余的交流也很流于表面,于觀眾而言既無多少信息增量,也沒有打動人的“人性美”瞬間。
如果始終維持著固定陣容的話,或許還能靠熬時間熬出一些人物關系的火花,但《17號音樂倉庫》始終為固定嘉賓+飛行嘉賓的陣容,給人的感覺就是節(jié)目中的人來來回回,每一期基本都在見面寒暄——一起做任務——完成舞臺——告別這個流程中循環(huán),看不到嘉賓之間的深度交流。
同時飛行嘉賓的人選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比如第二季節(jié)目第一期,新老主理人匯聚一堂分組pk,王菊和顏人中作為飛行嘉賓加入了老主理人的隊伍。王菊是秀人出身,但已經成功轉型為演員并擁有代表作,把她請到這樣一檔音綜的目的是什么?在整個演出過程中,王菊也沒有單獨的舞臺表演,只是最后跟著大家一起合唱,更讓人摸不著頭腦。
熟悉王菊的觀眾可能知道,她在時尚方面有自己的一套見解也很會穿搭,那為什么不在節(jié)目中強調這一點,讓她幫其他嘉賓置裝呢?諸如這樣的飛行嘉賓沒發(fā)揮出最大效能的例子,在節(jié)目中比比皆是。
又比如第三季節(jié)目,不再局限于倉庫,而是到書店等其他場所做演出,那么飛行嘉賓是不是可以與每期主題的關聯(lián)度更高一些?比如邀約有“愛讀書”標簽,或者是文青氣質更重一點的嘉賓。甚至他可以提前在書店有一部分劇情,作為“一日書店主人翁”帶大家進入到音樂+圖書結合的場景里呢?
雖然《17號音樂倉庫》問題很多,但冷眼也能理解為什么節(jié)目做成了這樣。因為當下綜藝市場的競爭過于激烈,大體量大IP可以靠自帶光環(huán)吸引觀眾,而相對新一點的節(jié)目,總要做點新的噱頭來樹立獨特性。
但做節(jié)目不是畫PPT,沒有明確動機和主線的節(jié)目就會是一盤散沙,《17號音樂倉庫》有很多地方單獨拿出來都不錯,可缺乏主線串聯(lián),給人的感覺就是凌亂,而且有很多前后交代不清的地方。
做內容創(chuàng)新固然好,可是創(chuàng)新之前先把節(jié)目要講一件什么事弄明白了更重要。希望再次見面時,《17號音樂倉庫》能夠給冷眼列出的這些問題一個清晰明確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