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柚子哥回家時,一臉嫌棄地跟我說,他們班的XXX好像著魔了,在學校都不會正常說話了,滿腦子都是《哪吒2》的臺詞。
他模仿著同學的語氣:“我活不活無所謂,我只要你死!”“你打我噻,你打我噻……”
柚子哥搖了搖頭,雖然他自己也很喜歡看《哪吒》,但覺得同學這樣神經質的模仿實在有些過分。
這讓我想起了前不久在熱搜上看到的一條新聞,有家長舉報了《哪吒2》,認為它充滿了暴力元素,會帶壞孩子。
其實,哪吒絕對不是第一個被舉報暴力的動畫片,也絕不會是最后一個。
《熊出沒》大電影一年又一年地上映,但這部動畫片卻一直被舉報,原因無他,就是因為里面有電鋸、打架和斗嘴等場景。
我鄰居李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至今都不敢讓孩子看《熊出沒》。
三年前,她的兒子模仿光頭強的行為,用鋸子鋸壞了家里的紅木茶幾。這件事讓李姐心有余悸,從此對含有暴力元素的動畫片都敬而遠之。
難怪家長們看到動畫片里的暴力元素會如此焦慮,他們擔心孩子會模仿這些行為,誰知道孩子會跟著學啥呢?
2
這些焦慮背后,其實反映了當代父母在信息洪流中的手足無措。
如今,我們打開視頻平臺,分級標識像裝飾花紋一樣曖昧不清,所謂的“適齡推薦”算法更是讓人哭笑不得,有時候《小豬佩奇》和《進擊的巨人》這樣的混剪都會推送給孩子。
在這樣的環境下,舉報似乎成了家長們最后的安全閥,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不良內容的影響。
但過度修剪的代價,可能比我們想象得更隱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