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特朗普總統多次就沖突問題發表言論,提出一些引人注目的“金句”,如“如果我是總統,戰爭根本不會發生”“我能在24小時內結束戰爭”等。他的觀點不僅體現出對拜登政府政策的強烈批評,也顯露出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負面看法。特朗普在俄烏戰爭問題上的核心邏輯以及他對澤連斯基持負面態度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一、特朗普的俄烏戰爭觀:談判優先,反對長期援助
特朗普多次表示,他能在短時間內通過外交手段結束俄烏沖突,背后的邏輯是依靠強勢領導人之間的直接交易來達成協議。他一貫推崇“交易藝術”,認為可以通過施壓迫使雙方妥協,而不是依賴長期軍事支持。他的這一立場與拜登政府強調的“長期援烏、遏制俄羅斯”的策略形成鮮明對比。
特朗普認為,美國不應無條件向烏克蘭提供大量軍援,而應優先考慮自身利益。他指責拜登政府對烏克蘭的支持“毫無節制”,讓美國在財政上承擔過重負擔,特別是在國內經濟問題嚴峻的背景下。他的觀點是“美國優先”,減少海外軍事介入,集中資源于國內事務。
特朗普曾多次批評北約成員國“搭便車”,在俄烏戰爭問題上,他也強調歐洲國家應承擔更多責任,而非依賴美國的援助。他的邏輯并非徹底削弱北約,而是希望通過施壓迫使盟友增加軍費開支,以減少美國的負擔。
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就多次表示,如果他繼續擔任總統,普京不會入侵烏克蘭。這一說法反映了他的外交觀念——強人政治下的領導人互信。相比于拜登政府的制裁和軍事援助策略,特朗普更傾向于通過直接對話影響普京,而非正面對抗。因此,他對普京的態度相對克制,甚至在某些場合稱普京“聰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試圖表現出他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局勢。
二、特朗普對澤連斯基的負面評價:個人恩怨與政治考量
相比于他對普京的相對克制,特朗普對澤連斯基的態度則明顯更為負面,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因素:
1,俄美會談的缺席:特朗普對澤連斯基的批評直接源于烏克蘭未受邀參加俄美在沙特阿拉伯的會談。澤連斯基對此表示不滿,認為談判不應在烏克蘭背后進行。
2,特朗普的言論:特朗普在記者會上批評澤連斯基,質疑其領導能力,并聲稱澤連斯基的支持率下降到4%。澤連斯基反駁這些說法,認為特朗普生活在虛假信息之中,并指出其支持率實際上有所上升。
3,過去的爭議:兩人的關系早有齟齬。2019年,特朗普在任期內要求澤連斯基調查美國前總統拜登之子在烏克蘭的事務,這一電話后來被曝光,成為特朗普濫用職權的證據,并導致他遭受彈劾。特朗普認為澤連斯基站在了民主黨一邊,間接促成了他的彈劾調查,因此對澤連斯基一直懷有敵意。
4,烏克蘭與美國的關系:特朗普政府向烏克蘭提供了一份代價高昂的協議草案,要求獲得烏克蘭50%的關鍵礦產以換取美國援助,但不愿提供任何安全保障。澤連斯基對此表示反對。
5,澤連斯基政府腐敗問題:公開質疑美國提供的大量資金是否真正被用于戰爭。他曾表示:“美國給了他數百億美元,但誰知道這些錢去了哪里?” 這種言論不僅迎合了反對對烏援助的共和黨選民,也加深了他對澤連斯基的不信任。
6,戰爭本可以通過外交手段避免:而澤連斯基選擇了抵抗,使烏克蘭陷入長期戰局。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我是總統,這場戰爭根本不會發生。” 這一言論反映了他將烏克蘭當前的困境部分歸咎于澤連斯基的決策,而非完全歸因于俄羅斯的侵略。
7,批評拜登政府政策:特朗普的言論不僅僅是針對澤連斯基個人,他試圖通過批評烏克蘭政府的做法,來證明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失敗的,拜登政府的援烏政策是對美國利益的損害,澤連斯基政府并不值得美國無條件支持。
8,其他爭議行為:據報道,澤連斯基的一些行為激怒了特朗普,包括推遲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的會面,以及在礦產資源協議上的立場。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導致了特朗普和澤連斯基之間關系的惡化。特朗普在俄烏沖突上的言論,既是個人風格的體現,也是政治考量的結果。他強調談判優先、減少美國海外負擔,并通過批評澤連斯基來攻擊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
同時,他與普京的相對“互信”邏輯,使他更傾向于通過交易解決問題,而非采取長期對抗策略。無論這些觀點是否現實,它們都反映了特朗普對國際關系的一貫看法:美國不應無條件介入全球沖突,而應最大限度地利用談判手段謀求自身利益。
三、以“金句”誘導或威脅,靠嘴上功夫獲得實際利益
特朗普對俄烏沖突發表諸多“金句”并積極與俄羅斯互動,被疑靠嘴上功夫獲得實際利益,這一現象背后有著復雜的政治、經濟和戰略考量。
能源貿易獲利:美國在俄烏沖突中對俄實施制裁,導致歐洲能源供應受阻,而美國利用“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等事件,不斷削弱俄歐之間的能源合作,迫使歐洲高價購買美國的液化天然氣。特朗普若推動俄烏沖突結束,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俄歐能源合作,但美國已通過前期的能源貿易獲得了巨大經濟利益,并且可以繼續向歐洲出售高價能源,同時還能以解決俄烏沖突為由頭,要求俄羅斯在能源等領域給予美國更多合作機會或優惠政策。
要求掌控烏克蘭50%的礦產資源:近期,美國向烏克蘭提出了一份價值5000億美元的所謂“稀土換援助”的礦產合作協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認為該協議缺乏對烏克蘭方的安全保障,因此未允許簽署。美國持續就這一協議向烏克蘭施壓。據透露,特朗普政府可能尋求與烏克蘭達成一項簡化的礦產協議,然后再協商談判詳細條款。
軍工產業受益: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向烏克蘭提供大量軍事援助,這些援助并未完全直接用于烏克蘭戰場,而是有相當一部分留在了美國國內補貼軍工企業。美國軍工產業順勢擴大了在歐洲軍工市場的份額,烏克蘭成為了美西方軍工復合體的“金礦”。特朗普政府可以通過持續的軍事行動和對俄烏沖突的關注,維持國內軍工產業的熱度,從而保障相關企業和利益集團的經濟利益,這些利益集團也可能會在選舉等方面對特朗普提供支持。
地緣政治方面聯俄制華:特朗普將中國視為美國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認為通過緩和美俄關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中國。他試圖與俄羅斯達成某些共識,以便在國際事務中共同對抗中國的影響力。例如,在利雅得會談中,美方表示雙方同意在地緣政治、經濟方面進行合作,這被視為特朗普“聯俄制華”戰略的一部分舉措。
重塑國際秩序:特朗普希望通過自己的外交手段來重塑國際秩序,改變奧巴馬時期以來美國對俄的一系列政策。他認為可以通過與俄羅斯的合作,在歐洲地區建立起更有利于美國的地緣政治格局,增強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進而實現其“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政治目標。
國內爭取選民支持:特朗普的言論和行動可能是為了迎合國內部分選民的心態。一些選民對長期的對外戰爭感到疲憊,希望政府能夠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國際沖突。特朗普打出“24小時內結束俄烏沖突”等口號,以及積極與俄羅斯互動,可能會吸引那些希望看到和平解決方案的選民,為他在國內政治舞臺上贏得更多的支持。
展示外交成果:特朗普善于通過外交成果來展示自己的執政能力和成就。與俄羅斯的對話和互動,可以被他視為一種重要的外交突破,有助于提升他在國內外的形象和聲譽,為其政治生涯增添光彩,同時也可以為他的競選活動提供更多的話題和素材。
特朗普對俄烏沖突的種種言行,被疑靠嘴上功夫獲得實際利益并非空穴來風。其背后的經濟、地緣政治和國內政治因素相互交織,使得他的行為具有多面性和復雜性。無論其真實目的如何,俄烏沖突的走向都將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國際社會也在密切關注著局勢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