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三套房也逃不過教育內卷#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了廣泛討論。
這群北京父母,憑借自己或幾代人的努力,在北京擁有了多套房產,本應是旁人眼中的“人生贏家”。然而,為了讓孩子擠進“好學校”,他們卻只能像候鳥一樣,過著“遷徙”般的生活:周一到周五蝸居在市區面積局促的學區房,周末再回到郊區稍大一些的房子里。
這種生活狀態,阿Mo看了都不禁感嘆:教育內卷的力量,竟能讓擁有三套北京房的家庭如此“折騰”,牛!
評論區里,網友們也是議論紛紛:
- “真矯情啊,都有不止一套房了,自己為了卷去住個老破小?”
- “要卷成全球第一嗎?真正的學霸沒有一個是靠父母卷出來的。”
- “有三套房,為什么不賣一套送孩子出國留學,還在卷國內教育?”
這些評論背后,滿滿的都是對國內教育內卷現象的無奈與質疑。那么,問題來了:這群“候鳥家長”,真的是在“沒苦硬吃”嗎?還是說,他們的選擇背后,隱藏著更深層的焦慮?究竟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可加V:amoshuojiaoyu)
北京三套房也逃不過的教育內卷
在北京,擁有三套房意味著什么?
在多數人眼中,這無疑是財富自由的象征——生活本該安穩愜意,沒有煩惱。可現實卻并非如此,有這樣一群北京家庭,即便手握幾套房產,依然像候鳥一樣,在城市的不同區域間來回“遷徙”,只為給孩子爭取一個更好的教育機會。
林媽媽就是其中之一。她在醫藥行業工作,丈夫事業有成,兩人多年打拼,在北京擁有了三套房產。按理說,這樣的家庭本可以過上舒適自在的生活。但為了讓孩子進入東城區的一所優質小學,林媽媽和丈夫毅然賣掉了郊區寬敞舒適的住房,搬進了東城區一套僅有35平方米的老舊小房子。
這間狹小的房子里,擠著五口人。隱私成了奢望,隔音效果差到老人早起的動靜、家人打電話的聲音都清晰可聞。床與床之間的距離不過兩三米,生活的局促感無處不在。車位緊張的東城區讓家里的車成了擺設,周一到周五幾乎不敢輕易挪動。
為了緩解這種壓抑的生活狀態,林媽媽一家開啟了“候鳥式” 生活。每到周五下午,她就會接上孩子,打包好周末所需的物品,回到昌平區另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里,享受久違的開闊與自由。然而,周日中午,他們又不得不匆忙趕回東城,迎接新一周的緊張生活。
這樣的生活,讓全家人疲憊不堪。生活用品要買雙份,孩子練琴的鋼琴兩邊都要有,改善視力的設備只有一套,周末就沒法用。更讓人頭疼的是,孩子學校臨時通知活動,需要的衣服卻落在郊區,這種情況時有發生,讓林媽媽心力交瘁。
林媽媽一家并非個例,李李也是 “候鳥家庭” 的一員。為了孩子能進入她覺得更好的學校念書,她在北京豐臺和東城相距20公里的兩個家之間來回奔波了5年。
一邊是租來的60平方米破舊兩居室,樓道煙頭、煙盒遍地;另一邊則是150平方米的寬敞房子,明亮舒適,書墻林立,綠植環繞,孩子可以在小區里自由奔跑。
為了孩子的教育,她每天都在體驗著強烈的“臨時感”,周五下午就開始盤算著怎么接孩子,忘帶衣服和作業,兩邊來回閃送成了家常便飯。她和丈夫輪流住在東城,夫妻倆也成了“周末夫妻”。
可見,對于這些家長來說,擁有多套房產或許是一種經濟實力的象征,但在孩子教育的現實面前,這種實力顯得微不足道。
不只是北京,全國都在教育內卷中…
在當今社會,教育內卷的現象早已屢見不鮮,從一線城市到小縣城,教育內卷的浪潮幾乎席卷了每一個角落。為了讓孩子能進入一所好學校,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家長們可謂是煞費苦心。
四川瀘州,一位媽媽為了讓兩個兒子考上重慶初中名校,開啟了長達兩年的兩地奔波雞娃之路。每周五下午放學后,她就帶著兒子們到重慶補習奧數,兩年時間花費了40萬,最終兩個兒子順利考上了 “初中四金剛” 之一的某名校的競賽班。
為了讓孩子跨區上好學校,南京一些家長甚至動起了“假離婚”的念頭。在小升初的關鍵節點,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符合名校學區房的條件,選擇“突擊離婚”——一方放棄婚后房產,帶著孩子搬回住在名校學區房的父母家。這種無奈之舉,讓人不禁感嘆家長們為了孩子的教育,真的是無所不用其極。
這些故事反映出,教育內卷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家長們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活質量,即使家庭經濟條件優越,家長依然感到焦慮,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有人調侃,這些家長明明可以躺平,卻偏要“沒苦硬吃”,把孩子和自己都卷進了無休止的競爭漩渦當中。但教育內卷的根源,真的只是家長們的“自找苦吃”嗎?
阿Mo認為,把教育內卷歸咎于家長,顯然過于簡單。
家長們并非天生愛“卷”,而是被社會的競爭壓力推著往前走。優質教育資源有限,名校學位稀缺,職場競爭激烈,學歷成了敲門磚……于是他們拼命給孩子報班、補習,或是成為候鳥家庭,不是為了攀比,只是不敢放松。
內卷折射出的,更多是關于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而家長們只是被裹挾其中的個體,他們的無奈和掙扎,恰恰暴露了更深層次的社會矛盾。
放棄國內,轉投國際學校后…
在教育內卷愈演愈烈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感到焦慮和疲憊。為了讓孩子擺脫無休止的刷題、補習和排名競爭,一部分中產家長將目光投向了國際學校,將其視為逃離內卷的“避風港”。
然而,在國際教育的賽道上,內卷同樣無處不在。家長依然需要面對激烈的競爭,比如爭奪頂尖國際學校的入學名額、為孩子安排各種課外活動和競賽以提升背景,以及在申請海外名校時的激烈角逐。
盡管如此,這部分家長在“斥資購置老破小卻價格高昂的學區房以支持孩子參加國內高考”與“花錢讓孩子走國際路線以避開國內高考競爭”之間,還是果斷地選擇了后者。
因為他們看到了國際教育的獨特優勢:多元化的課程體系、注重個性發展的教育理念,以及更為廣闊的升學路徑。他們希望通過國際學校的教育,為孩子打開一扇通往世界名校的大門,讓孩子在未來的發展中擁有更多的選擇與可能性。
教育內卷下,即便是北京坐擁三套房的家長,也同樣難逃焦慮和壓力。當我們靜下心來深入反思就會發現,教育內卷早已經變成了一塊巨石,沉甸甸地壓在整個社會的肩頭。
對于家長而言,他們早已被孩子的教育弄得身心俱疲;而孩子們呢,本該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卻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之下失去自由探索和成長的機會。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育的本質絕不是單純地刷高分,更不是一場圍繞升學展開的無煙戰爭。教育真正的使命,應當是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回歸教育的本真,我們才能逐步掙脫教育內卷的枷鎖,讓教育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感謝你的閱讀!我是主筆阿Mo,分享最新擇校升學情報,深度解讀學校及教育,為大家輸出最實用、最及時的擇校升學干貨。
關于教育、擇校、升學等,如果你有任何話題想討論,可以小窗私聊,獲取更多一手擇校升學資訊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