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偏遠地區不包郵的歷史正在被改寫,電商最后一公里凍土層打通,徹底擊碎了“偏遠地區”的物流壁壘。
作者/李照編輯/陳曉舒
校對/陳荻雁
值班編輯/康嘻嘻
來源/新京報
網購幾乎覆蓋了南加生活里的所有側面。孫女的粉綠色運動鞋、保暖防寒手套、可降解垃圾袋……甚至,在60歲那年他人生第一次嘗到了從南方寄來的菠蘿,“甜滋滋的。”
南加生活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他更喜歡稱呼家鄉的另一個名字“小泊湖”,這是一片位于青海湖的東南面的濕地。多年前當地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南加從上世紀90年代起為環保奔波,后來他在青海湖畔建起了一座生態博物館。
這位“環保愚公”鮮少訴說不易。少有人知道,早些年就連撿垃圾的工具、可降解的塑料袋,都需要他開車去省會西寧的市場上采購,油錢百來塊,住宿費百來塊,來回一趟的采購成本對于一個牧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而現在,只需動動手指,天南海北的貨物翻山越嶺,直達村口的快遞站。
這一切始于拼多多三年前開始的一場“電商西進”之旅。2022年起,拼多多首創中轉集運包郵模式,結束西部偏遠地區不包郵的歷史;去年宣布所有商家在青海、西藏、甘肅、內蒙古等偏遠地區物流中轉費由平臺“買單”。從此,電商物流最艱難的一塊拼圖補全,偏遠地區也終于實現“包郵自由”。
一、“偏遠”
在人口地理學上有一個著名概念叫“胡煥庸線”,這是一條中國人口發展水平和經濟社會格局的分界線,其東側分布著中國96%的人口,西側只分布著4%的人口。在電商版圖上,有一個相似而簡單的劃分——“包郵區”與“非包郵區”。
生活在非包郵區的人,常常感受到地理意義上的“偏遠”。上世紀90年代,小泊湖被開發成旅游景點,成堆的垃圾堵塞了濕地108個泉眼。為了向自然要更多的土地,人們開始對濕地進行排水改造,大面積的濕地變得干涸,風卷起了河床里的塵土,沙化逐漸擴大,附近一些原本水草豐美的草場漸漸被黃沙吞噬。
當年二十多歲的南加從小泊湖出發,開始了保護普氏原羚、復蘇小泊湖濕地、救助青海湖湟魚的漫長馬拉松。十多年前,南加因騎摩托車被撞傷,留下腿疾,醫囑需遠離風寒。但他長期巡護湟魚,冬季經常睡在冰面,或在冰冷的水里撿拾垃圾,病情逐漸嚴重,直到2020年截肢。
防寒,是冬季環保最難挨的時刻。在西寧的市場上,南加很難挑到合適的工作手套,普通的保暖手套浸濕臟水,在零下30℃的氣溫里反復凍干變硬,一雙手凍得發紫。那是一種地理意義與心理層面上雙重的“偏遠”,在不被看見的十幾年里,南加就這樣如同愚公般一點點搬開壓在青海湖邊上的垃圾。
生活在青海省海西州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的00后趙祎寧也有類似的感受。拼多多剛興起的時候,趙祎寧就有了手機。童年的趙祎寧喜歡做手工,比如編手鏈、折紙等,她經常用微信零錢買材料。
趙祎寧記得,那時候她的家鄉在訂單括弧里被注明為不包郵的“偏遠區域”,一份幾塊錢的材料包光郵費就要花掉15元,她第一次意識到包郵區和非包郵區,“偏遠”與“非偏遠”竟有如此不同。
四年級那一年,父母帶趙祎寧去成都玩,坐了兩天兩夜的綠皮火車,她被“大城市”震撼了,“哇,原來這就是地鐵站嗎?要安檢!根據站的遠近,票價也不同!進站后還有空調!”趙祎寧死死地盯著車廂里閃爍的運行線路,生怕會坐過站,因為她不知道,錯過站點之后,該怎么坐回去。
成都之行對趙祎寧來說是一次美好且難忘的旅程。從錦里買回的紙質貓頭鷹到現在還掛在她的書柜門上;在寬窄巷子里她連吃三碗“三大炮”;在熊貓基地看到了圓滾滾的熊貓,“死纏爛打買的紀念品,到現在也沒舍得拆開”;她還很喜歡成都的路邊水果攤,種類多又實惠,隨便走到哪兒都能吃到甘甜的瓜果,“可在格爾木,瓜果蔬菜都是內地運來的,價格貴品種少,也沒得挑。”
趙祎寧上初中后,格爾木的網購更加發達了,很多她在成都看到的東西變得觸手可及,可依然有一些隱形的鴻溝擺在眼前——家里一個電器壞了,趙祎寧想網購一個,昂貴的路費讓她犯難,當她猶豫再三決定支付郵費時,才發現商品下面還有一行清晰的小字:該商品暫不支持配送至青海。
二、看見與被看見
扎永青是青海省玉樹雜多縣一名初中藏語文老師,他的家在海拔4500米的操場上。從6歲起,他就在父親的引導下學習音樂,放牧時,牦牛低頭吃草,他吹起悠揚的葫蘆絲,父親常說“草原的風聲,牦牛的叫聲,都是伴奏。”
父親年許扎西是一位從未上過學卻精通二十多種樂器的民間藝人,幾個子女中,唯有扎永青繼承了他的音樂衣缽。父親對他向來嚴厲,白天教的曲目,若扎永青晚上放羊回來還未能熟練掌握,等待他的必然是一頓斥責;而當他完整地吹奏出選段,父親會步行十幾公里到縣城,用賣酥油的錢給他換來一只塑料玩具作為獎勵。
父親創辦的音樂學校,是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唯一的民間音樂傳承基地。每周,百余名學生聚集在由舊倉庫改造的教室里,學習樂器和山歌。讓藏地的歌聲走出高原,一直是父親的心愿,為此,他從未放棄過學習新曲子。
一次偶然的機會,扎永青與中央音樂學院返鄉青年組建了一支樂隊,嘗試將藏族音樂與現代電音融合。扎永青非常上進、好學,那位返鄉的大學生總是把樂理講得清清楚楚,他特地給大學生交學費,請他多教自己一些。
去年他們在西寧當地舉辦了線下音樂會。父親扎西對此既困惑又驕傲:“他們用那個‘拼多多’買樂器,用手機拍視頻,但彈的還是我們藏族人的調子。”
2023年,扎永青成為一名教師,為了傳播藏族文化,他經常在教室里,身著藏袍,手執曼陀鈴,向臺下四十多個孩子演示彈撥技巧。“指尖要像觸碰露珠一樣輕巧。”兩年間,這些曾羞于開口的牧區孩子,如今已能熟練演奏傳統曲目,更有人開始嘗試用吉他改編藏族山歌。
即使身處“偏遠”地區,也希望看見與被看見。
看過世界的不一樣,趙祎寧下定決心要考出去,到經濟發達的地方看看。2023年,她被吉林大學計算機學院錄取了。剛上大學的她發現拼多多已經對西部地區包郵了,而且是全面包郵。
她在拼多多一家店鋪購買飾品,“不但便宜還質量好”,快遞到家后,她發現首飾盒子上竟然印著走失兒童的信息。“我人生第一次收到這種快遞,感動壞了。”
▲趙祎寧在領取包裹
南加也欣喜地感受到了“被看見”的變化,以往要翻山越嶺去西寧淘貨的他,如今在拼多多上買到了最合適的手套,那是一雙橡膠保暖加絨毛圈加厚手套,廣告詞寫著“零下30℃,保暖耐磨王。”南加騎了10分鐘摩托從村里的快遞站點取回手套,拆開后反復摩挲,很厚實的一雙手套,只花了18.35元,“包郵!”南加覺得特別實惠。
三、播種下普惠公平的種子
這幾年,偏遠地區不包郵的歷史正在被改寫,電商最后一公里凍土層打通,徹底擊碎了“偏遠地區”的物流壁壘。
早年間,拼多多便通過讓用戶拼單的方式,將需求匯集到一起,最后由原產地或源頭工廠集中發貨,從而降低成本。同樣的解題思路,被應用在了物流行業。
2022 年,為了解決西部偏遠地區消費者長期面臨的郵費貴、商家不愿意包郵的問題,拼多多首創中轉集運包郵模式,商家只需將包裹送至中轉集運倉,平臺通過第三方物流商統一發貨至目的地,實現了運輸、分揀、投遞等環節的資源整合。
2024 年 9 月,為進一步惠及商家和消費者,拼多多在首創中轉集運包郵模式的基礎上,又宣布所有商家在青海、西藏、甘肅、寧夏等偏遠地區物流中轉費由平臺“買單”。此舉在行業尚屬首次,進一步降低了物流成本。
就像蝴蝶輕輕扇動了翅膀一般,與東部地區一同實現“包郵自由”的同時,公平普惠的種子在高原落地生根。
藏歷新年結束后,學生們即將開學。扎永青想準備一份特殊禮物:在拼多多上定制幾十把口琴,送給喜歡音樂的孩子們。他計劃開學后帶學生錄制藏族音樂。“從前音樂是走出草原的梯子;如今,它已變成了連接外界的橋梁。”
藏區的父母們大多只懂放牧,為孩子賺錢,卻不懂購置樂器。扎永青感慨,“縣城里都買不到一把好的樂器”。不過,在拼多多上發現的口琴讓他驚喜不已:僅28.9元,且包郵送達。
他決定買下一些“會唱歌的小鐵盒”。當拼多多的包裹翻山越嶺抵達學校時,扎永青想在操場上舉行一場小小的“授琴儀式”。“一把小小的口琴,對城里孩子或許并不貴,但可能是藏族孩子聽過最貴的歌。”
▲扎永青買笛子的訂單截圖
如今,南加始終沒有停下環保公益的步伐。25年前,他開始在小泊湖東面的鹽堿地上種樹,嘗試過不同的樹種,都難以存活。直到青海云杉、旱柳的出現,這些本土植物以頑強的生命力在貧瘠的土地上撐起一片綠洲。
這片樹林成為南加心里深深的牽掛。他戴著從拼多多上買來的工作手套,每日穿梭在樹林里修枝澆水,一刻也閑不下來。南加說,保護青海湖是他的夢想,“這輩子沒白活,至少干了件好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