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法國小伙用行動,把“跨國追兇”拍成現(xiàn)實版。
他帶著618張浸染著血與淚的老照片走進(jìn)中國,每張都記錄著日軍侵華的暴行,連專家看到都直呼“觸目驚心”。
更讓人淚目的是,他此行是自掏腰包,沒有國禮瓷,甚至婉拒了網(wǎng)友眾籌的禮物,只為了完成家族跨越88年的使命。
一、車庫里的“死亡相冊”,揭開家族血色記憶
2021年,26歲的馬庫斯在法國整理外祖父羅杰·勞倫斯的車庫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個防水袋。
打開的瞬間,他仿佛被拽進(jìn)了1937年的上海。
成堆的尸體、焦黑的建筑、被刺刀挑在空中的孩子……
這些老照片背后,還寫著外祖父手寫的備注:“轟炸南京路”、“泗行倉庫戰(zhàn)役”、“黃浦江浮尸” ......
更殘酷的真相在家族史里。
勞倫斯兩個孩子被日軍殺害,幸存的兒子因目睹暴行精神失常。
馬庫斯回憶,小時候母親總回避這段歷史。
直到翻開相冊那天,她才顫抖著說出:“你舅舅們死的時候,還穿著開襠褲”。
二、中國之行:用腳步丈量外祖父的“罪證地圖”
2025年2月,馬庫斯帶著618張照片和兩位好友飛抵上海。
一下飛機(jī),迎接他們的是鮮花和掌聲。
上海淞滬抗戰(zhàn)紀(jì)念館早早備好了恒溫展柜,國家文物局全程護(hù)航鑒定。
但更讓他動容的,是那些跨越時空的“重逢”。
在泗行倉庫西墻,他撫摸著彈孔累累的墻面,對著照片中彈的士兵,突然淚崩;
走在外灘,他指著老照片里被炸斷的鐘樓說:“現(xiàn)在這座新鐘樓,是我外祖父想都不敢想的事”;
最后一站是龍華寺。
他跪在殘破的佛像前長跪不起,同行友人用中文記錄下這一幕:“這里埋著無數(shù)冤魂”。
三、沒有國禮瓷的捐贈,藏著比黃金更珍貴的東西
捐贈儀式上,馬庫斯全程戴著手套整理照片,像捧著易碎的瓷器。
當(dāng)被問及是否期待國禮時,他突然提高音量:“我們來中國,是來傳遞真相的!要禮物的話,我寧愿不要來”。
這份純粹打動了無數(shù)網(wǎng)友。
有人翻出埃文·凱爾捐相冊被威脅的往事,感慨:“這才是真正的國際主義精神”。
更戳心的是他母親的話:“如果可以,我寧愿你留在中國生活。”
畢竟,外祖父拍攝照片的法租界,如今已是上海最繁華的金融中心。
而馬庫斯在法國收到的死亡威脅郵件,至今還躺在他的郵箱里。
四、回國前夜的溫暖:女警小熊背后的家國情懷
2月22日,馬庫斯低調(diào)現(xiàn)身北京首都機(jī)場。
等待他的不是閃光燈,而是一位穿制服的女警,遞給他一個毛茸茸的警察小熊玩偶:“這是中國警察送給你的禮物”。
他當(dāng)場認(rèn)了“劉警官”作中文名,回禮時標(biāo)準(zhǔn)的敬禮姿勢,讓無數(shù)女網(wǎng)友直呼“帥到想原地嫁人”。
臨別時,馬庫斯說“我會像外祖父一樣愛中國”,這句話在社交平臺瞬間刷屏。
有人扒出他外祖父的上海話筆記:“阿拉上海人,最講究‘情義’二字”。
仿佛命運在用這種方式,為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畫上注腳。
五、未完的使命:用AI還原真相,讓歷史開口說話
回到法國后,馬庫斯立即啟動了“中國回聲”計劃。
他要把照片編成雙語書籍,用AI技術(shù)復(fù)原被炸毀的龍華寺、泗行倉庫原貌......
甚至計劃,把部分照片做成VR體驗。
他說:“我外祖父用鏡頭記錄罪惡,我要用科技讓更多人看見和平的珍貴”。
目前,上海淞滬抗戰(zhàn)紀(jì)念館已啟動專業(yè)鑒定,預(yù)計半年后公布研究成果。
而馬庫斯的中國朋友松松,在朋友圈寫道:
“他一定會再回來,因為這里有他外祖父未竟的心愿,也有我們共同守護(hù)的歷史”。
結(jié)語
當(dāng)某些人忙著篡改歷史時,總有人用生命守護(hù)真相。
馬庫斯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歷史從來不是冰冷的檔案,而是活著的人,與先輩的對話。
就像他在四行倉庫留言簿上寫的:“我們會告訴全世界,我們永遠(yuǎn)不會忘記”。
這或許就是文明最動人的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