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硝煙,是看不見的,但暗潮洶涌。
明星之間,正是如此。特別是表面看上去關系匪淺的藝人,往往臺面下勢如仇敵。
今年春節檔,肖戰主演的《射雕》,其粉絲指控,有不少王一博粉絲跑去豆瓣打一星,以至于,上映一周才開分。當然,這一切并不是沒有來由的。2023年春節檔,王一博主演的《無名》,同樣遭遇諸多肖戰粉絲的一星差評,豆瓣分數也是姍姍來遲。
春節后,又傳出王一博關注了一位粉絲,而這位粉絲曾經大肆批評肖戰。這讓“博君一肖”昔日這對大熱CP之間的爭斗,成為焦點。
為什么當初搭檔過的,會成為敵人?在飯圈,有個“專有名詞”來形容這種關系——對家。
“對家”這個詞兒,最初源自麻將,指坐在自己對面位置的玩家。在四人麻將中,兩兩相對,左手邊玩家叫“上家”,右手邊玩家稱之為“下家”,坐在對面的人,則被稱為“對家”。這一叫法,后來被引申到其他領域,泛指與自己處于對立或競爭關系的人或團隊。
飯圈文化中,“對家”被廣泛用于描述偶像之間的關系,既形象,也貼切。第一個用這個詞匯的人是誰呢?不可考,但挺天才的。后來,“對家”一詞從粉絲延伸到藝人側,成為明星身邊人描述外部競爭者的特定稱謂。
從炙手可熱的新晉偶像到曾經叱咤風云的老牌巨星,他們之間的爭斗如同江湖恩怨,既隱秘又激烈。粉絲間的罵戰、團隊的公關博弈、資源的爭奪,甚至情感的糾葛,無不交織出一張復雜的網。
在利益的鉸鏈下,是嗜血的法則。
是隊友,是CP,是搭檔……同時,也是敵人。
“博君一肖”這對CP,從《陳情令》時期的“夏日限定”,到現在,淪為內娛最著名的“對家”樣本。
2024年10月,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一場看似平常的粉絲接機活動突然失控。人群中,舉著“肖戰”燈牌的粉絲與手持“王一博”應援棒的隊伍擠在一起,口號聲此起彼伏。突然,有人尖叫:“別擠我!”緊接著,一只水瓶飛出,砸中了一名保安的肩膀。混亂中,機場安保緊急介入,航班延誤了半小時。
事后,微博熱搜爆了——“肖戰王一博粉絲機場沖突”。雙方粉絲互相指責對方“挑釁”,而兩位主角卻未發一言。
這并非娛樂圈第一次因明星之間的暗戰走進現實,也不會是最后一次。在聚光燈下,他們是粉絲心中的神祇;在鏡頭外,他們卻是資源、名利和地位的角逐者。
2019年夏天,《陳情令》爆火,讓肖戰與王一博一夜之間成為國內最炙手可熱的頂流。劇中,兩人飾演的魏無羨與藍忘機,贏得了粉絲喜愛。彼時,在劇外,肖戰與王一博的互動也十分頻繁,無論是合體參加綜藝節目,還是在社交媒體上的互動,都讓粉絲們津津樂道。他們的CP粉,也就是“博君一肖”粉,更是將兩人的關系推向了高潮。
然而,劇終人散,兩人的關系逐漸疏遠——隨著兩人在娛樂圈的地位逐漸穩固,資源競爭的壓力也隨之而來。
轉折點來得悄無聲息。2020年2月27日,一場名為“227事件”的風暴改變了這對CP的走向。事件導火索是一篇名為《下墜》的同人小說,發布在AO3平臺上,內容涉及肖戰和王一博的部分情節,粉絲認為“不堪入目”。肖戰的部分極端粉絲迅速行動,發起大規模舉報,導致AO3被封禁。這一舉動激怒了同人圈和廣大網友,輿論迅速轉向對肖戰的抵制。他的代言品牌接連撤回,《陳情令》豆瓣評分被刷低,事業幾乎停擺。
王一博呢?他在風暴中保持了沉默,既沒發聲支持肖戰,也未被牽連。2020年底,他主演的《有翡》播出,雖然口碑平平,但曝光度不減,代言和綜藝邀約接踵而至。與肖戰陷入低谷相比,王一博可稱是扶搖直上。
因而,“227事件”后,肖戰粉絲指責王一博在事件中“冷眼旁觀”或“推波助瀾”,而王一博粉絲則認為肖戰粉絲的行為連累了王一博。這種對立,加劇了兩人關系的緊張氛圍——他們在公開場合的互動幾乎停止。當年8月5日王一博生日,肖戰未公開送祝福;在2021年初的某頒獎典禮上,兩人被安排不同時段出席,避免同臺——引發CP裂解的猜測。
其實,即便沒有“227”這一黑天鵝事件,“博君一肖”這對CP也無法長久。娛樂圈資源就這么多,自然需要拼搶,在利益面前,親兄弟都無法幸免,何況虛擬出來的CP?而更重要的是,王一博和肖戰,還要為爭奪“流量一哥”的稱號而戰。這場較量,不僅限于影視作品,還延伸到代言、綜藝和社交媒體曝光量。粉絲的“打投”行為更是火上澆油——每當一方有新作品發布,另一方的粉絲便會組織“控評”,試圖壓制對方熱度。
2021年,有爆料稱,肖戰與王一博的粉絲因“漏便”事件而大打出手。所謂“漏便”,是指粉絲在網絡上泄露明星的私人行程或信息,以此來攻擊對方。這一事件,讓原本就緊張的粉絲關系雪上加霜。肖戰的律師甚至發表聲明,譴責這種行為,但無奈粉絲間的戰爭已經一發不可收拾。
隨后幾年里,這樣的“戰爭”時不時就發生一次。私下里,王一博肖戰是否還有私人關系,無人知曉,但臺前的疏離和對抗,已成事實。
當然,內娛“對家”們,不止王一博和肖戰。
2023年,選秀出身的蔡徐坤與TFBOYS成員王俊凱因競爭某國際飲料品牌的代言權,引發了粉絲大戰。蔡徐坤粉絲指責王俊凱“靠團吸血”,而王俊凱粉絲則嘲諷蔡徐坤“流量泡沫”。最終,品牌選擇了蔡徐坤,但王俊凱團隊迅速簽下另一高端品牌代言,并放出風聲稱“看不上低端市場”。
這場較量,不僅限于粉絲罵戰,還涉及團隊間的公關操作和資源搶奪。一位資深經紀人向「文娛春秋」透露:“代言權的爭奪背后,是藝人商業價值的直接PK。品牌方會綜合考慮流量、形象和粉絲購買力。蔡徐坤的粉絲以年輕女性為主,消費力強;而王俊凱有更廣泛的國民度。蔡徐坤勝出后,王俊凱團隊通過簽約另一品牌,成功轉移焦點,避免了‘落敗’的尷尬。”
事實上,王俊凱更知名的“對家”,是來自TFboys隊友易烊千璽。
2023年8月6日,TFBOYS“十年之約”演唱會落幕。舞臺中央,王俊凱與易烊千璽相隔兩米,視線未交匯。這場被粉絲稱為“世紀和解”的演出,最終以三人背對背離場收尾。社交媒體上,“王俊凱易烊千璽零互動”的熱搜持續了48小時,評論區被雙方粉絲的控評文案淹沒——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戰場早已超出兩個23歲青年的掌控。
時間倒回十年前。2013年,重慶長江國際18樓,時代峰峻的練習室里,13歲的王俊凱與12歲的易烊千璽被塞進同一套打歌服。彼時的內娛偶像市場仍是一片荒原,這家以“養成系”為噱頭的小公司,試圖用日韓模式打造中國版杰尼斯。
早期團體綜藝《TF少年GO》中,工作人員刻意設計“兄弟情”劇本:王俊凱給低血糖的易烊千璽遞糖,后者教隊友跳拉丁舞。這些片段被剪輯成“家族羈絆”特輯,在B站播放量破百萬,成為初代團粉的“入坑圣經”。
在2016年前,盡管當時TFboys既有隊友粉絲,也有個人粉絲,但相對來說,相安無事。轉折點,發生在他們2017年單飛前夕,三人的微博互動頻率從每月20次銳減至不足5次。時代峰峻一位前策劃人員透露:“公司需要測試個人商業價值,減少合體是市場調研的一部分。”隨后2018年,易烊千璽拿下天貓首位代言人,王俊凱成為蘭蔻彩妝大使,雙方的代言條件是——“避免與隊友形象捆綁”。
時代峰峻進一步“榨取”他們的個人價值。王俊凱的演戲約,簽給了李冰冰所在的和頌傳媒,而易烊千璽,則簽于另一位“大姐大”小燕子麾下——不過在小燕子出事后,他就獨立出來了。據傳言,兩人“背靠大樹”的選擇,是京圈與港圈資源的博弈。
很快,易烊千璽憑借《長安十二時辰》《少年的你》等作品,在影視圈站穩腳跟,成為新晉實力派。而王俊凱,則處于追趕的位置。
基于共同的成長背景,相似的年紀,同等年齡層的粉絲,他們之間的競爭,已有白熱化趨向。知情人透露,2022年某古裝劇原定雙男主為王俊凱、易烊千璽,但雙方團隊要求“一番保證”及“不與對方同框宣傳”,項目最終流產。
不過,影視劇收益其實對于這兩位年輕偶像而言,并不算多,他們的資源“搶奪”,更多聚焦在商業活動上。某飲料品牌曾同時接觸兩人團隊,最終以“避免同質化”為由選擇王俊凱,條件是三年內不接競品。
而他們的代言活動,也往往會遭遇“對家”粉絲強烈質疑。2020年,易烊千璽代言寶馬,王俊凱粉絲曬出其考取駕照時間,質疑“無駕駛經驗者能否代表品牌精神”。
2021年6月,某頂奢品牌官宣代言人前夜,王俊凱與易烊千璽的粉絲群同時收到“內部消息”。雙方后援會緊急集資數百萬元購買品牌產品,試圖用銷量數據倒逼官宣。最終品牌選擇王俊凱為大使,而易烊千璽粉絲曬出海關報關單,指控對手“虛假沖銷量”。
競爭的頂峰,發生在2022年國家話劇院考編事件。易烊千璽因“免筆試錄取”陷入輿論風暴,王俊凱粉絲制作的“體制內男友對比圖”被搬運至豆瓣,引發全網對“明星特權”的聲討。最終,易烊千璽放棄編制,而攻擊者中,30%被易烊千璽粉絲指控是“披皮黑粉”(偽裝成路人的競爭對手粉絲)。
某一年上海電影節期間,王俊凱與易烊千璽出現在同一場館的不同休息室。有媒體問及“如何看待彼此關系”,兩人答案很相似——走自己的路。
在粉絲看來,可能還有下半句:
讓對方無路可走。
當肖戰粉絲的舉報郵件塞滿豆瓣審核后臺時,距離北京1400公里的橫店影視城,某古偶劇組正上演著雙男主搶戲的暗戰。始于羅馬斗獸場的殘酷游戲,在流量時代被資本賦予了更鋒利的刀刃。
而今的娛樂圈,主戰場搬到了社交媒體。年輕藝人之間的競爭更加直白,粉絲成了最鋒利的武器、最血淋淋的槍。
2023年,蔡徐坤因私生活爭議被推上風口浪尖,某偶像粉絲趁機在微博上大肆嘲諷,稱他“塌房活該”。蔡徐坤粉不甘示弱,指責對方“落井下石”,雙方在抖音、微博大戰數月。
2024年,某女團成員在直播中一句“前輩不努力”的玩笑話,被另一女團粉絲解讀為“內涵”,雙方在微博互撕三天,最終逼得該成員道歉。一位粉絲團負責人坦言:“我們每天盯著對家的動態,一旦有負面新聞,就組織反擊。有時還會故意制造話題,讓自家偶像熱度不掉。”
楊紫和迪麗熱巴之爭,則更具戲劇性。2022年,兩人同上一檔綜藝,楊紫粉絲覺得節目組偏心,鏡頭都給了熱巴;熱巴粉反擊說楊紫粉“玻璃心”。結果,微博罵戰升級,有人剪輯黑視頻,有人抵制品牌,連節目收視率都受了牽連。
年輕藝人的戰爭之所以激烈,是因為他們正處于事業上升期,資源稀缺,曝光度就是命根子。粉絲呢,把偶像的輸贏看得比天大,一個熱搜、一場抵制,就能掀起腥風血雨。可這場仗打下來,贏家是誰?
事實上,損傷的往往是明星自己。
這種“飯圈戰爭”甚至影響藝人前途——2023年,某愛豆因粉絲機場圍堵導致航班延誤,被公司雪藏半年,復出時已人氣不再。
明星之間的斗爭,與“流量至上”的生態密不可分。如今,作品只是成功的一部分,更多依賴流量數據、社交媒體曝光和粉絲“戰斗力”。粉絲通過“打投”(為偶像投票)、“控評”(控制評論區輿論)等方式,為偶像爭奪資源。例如,某選秀節目中,兩位熱門選手的粉絲為爭奪出道位,投入數百萬資金購買投票券,最終節目組修改規則,引發更大爭議。
從社會學意義解讀,粉絲文化中的“飯圈”現象是一種集體認同感的體現——粉絲通過支持偶像、攻擊對家獲得心理滿足。粉絲行為在網絡時代被放大,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戰斗文化”。這種文化不僅加劇了藝人間的對立,還讓團隊不得不投入更多精力應對危機。
在沒有“對家”這個詞匯之前,老牌藝人們,也是恩怨不斷,其邏輯,和當下流量明星們也是一致的。
公開化的競爭,來自兩位女明星——章子怡和范冰冰,在后者因涉稅隕落之前,兩人曾明里暗里撕得死去活來。
2009年兩人罕見合作了電影《非常完美》,那時,是章子怡首次擔任制片人,邀請范冰冰出演女二號“王菁菁”——一個插足主角感情、張揚跋扈的女明星。戲里戲外的微妙互文,把章范二人的競爭,袒露無遺。
據傳,范冰冰為爭取角色自降片酬,但拍攝期間兩人的較量已初現端倪。章子怡的造型師曾透露,范冰冰的造型因過于搶鏡,迫使章子怡臨時將角色從“小家碧玉”改為“包租婆”形象以平衡焦點。宣傳期,兩人做客《魯豫有約》,范冰冰被問及如何詮釋反派時直言:“我演的是章子怡。”章子怡立刻回擊:“你為什么不直接演你自己?”節目現場火藥味彌漫,何潤東與魯豫的尷尬表情成了這場“戰爭”的最佳注腳。
2012年,范冰冰主導拍攝《一夜驚喜》時挖走《非常完美》原班團隊,章子怡則在同年開拍《非常幸運》,正面爭奪票房
2013年5月,戛納電影節主會場外,章子怡身著Stéphane Rolland高定魚尾裙走向紅毯,安保人員突然攔住緊隨其后的范冰冰——她穿著Louis Vuitton定制禮服,耳垂上的Cartier鉆石在鏡頭前折射出冷光。次日,外媒報道稱:“中國兩位女王在20米紅毯上完成了一場微型冷戰。”
2015年Met Gala,章子怡佩戴Cindy Chao定制珠寶登場,范冰冰的Christopher Bu禮服因“未通過安檢”遲到45分鐘,成功獨占紅毯清場拍攝。
2017年,蕭邦珠寶同時接觸兩人,章子怡以柏林電影節評委身份施壓,范冰冰則放出與品牌CEO的私人宴會照,最終蕭邦增設“全球品牌大使”頭銜平衡雙方。
2023年2月,范冰冰征戰柏林電影節,穿Christopher Bu 2023秋冬系列復刻版(原版正是2015年Met Gala戰袍),以“冰封八年,女王歸來”的氣勢亮相。同日,章子怡在微博曬出與奧斯卡評委的聚會照,佩戴的Cindy Chao蝴蝶胸針與范冰冰2012年戛納造型遙相呼應。
正是在那一年柏林電影節上,范冰冰主演的《綠夜》入圍全景單元并進行全球首映,海報上的宣傳語寫著:“她從來不需要救贖。”而在當年底,某影視城新落成的巨幕上,循環播放著《醬園弄》預告片——這是章子怡“封后”野心的新籌碼。
有論者認為,這場持續二十年的戰爭從未真正關乎章子怡或范冰冰本人。她們是父權制娛樂工業精心培育的并蒂蓮,被資本澆灌,被輿論修剪,最終活成了行業權力結構的實體化象征。
在章范競爭之前,1998年南方都市報評選出內娛“四大花旦”(章周趙徐),她們同樣存在很強的競爭關系。如今,四大花旦早已分崩離析,范冰冰涉稅轉戰海外,章子怡因《上陽賦》口碑滑坡后重心轉向綜藝,這些花旦們,個個盡顯頹勢,褪去光環。她們的較量,更像是娛樂圈生態的縮影,隨著時間,一切都顯得虛妄起來。
正如章子怡在2019年戛納電影節上坦言的那樣——我們的競爭對手已不是彼此,而是整個行業的年齡歧視。的確,即便貴為頂級影后,仍難逃被年齡、婚育、外貌綁架的宿命。
所以,當人們討論“四旦雙冰”時,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在男性掌握90%投資決策權的影視圈,所有女性競爭本質上都是系統性的困獸之斗。
-5-
王一博肖戰和王俊凱易烊千璽等昔日兄弟CP,貴為偶像,萬眾矚目,耕耘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就行了?為什么還要爭?
說白了,就是搶資源。如果沒有資源,或許,他們很快就會被遺忘。一場場“兄弟鬩墻”,本質是資本分配的殘酷寓言。
娛樂圈的“資源”不僅指具體的項目或合同,更包括無形的機遇。比如,一部由知名導演執導、流量明星加盟的電影,可能成為演員職業生涯的轉折點;一檔現象級綜藝節目,能讓默默無聞的新人一夜爆紅;而一次與奢侈品牌的合作,則可能奠定明星的時尚地位。這些資源帶來的不僅是經濟回報,更是長期的職業資本。
資源,是有限的,一部頂級制作的主角位置、一個國際品牌的代言,都是稀缺的。以2024年的某古裝劇為例,強勢女主角與男主角因角色番位問題產生分歧,女方團隊堅持“一番女主”,而男方則要求“雙一番”,最終劇方妥協,宣傳中模糊番位,但兩家粉絲卻因此互撕數月。
番位之爭背后,是藝人市場價值的體現。一番意味著更多戲份、宣傳資源和片酬。團隊會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因為這直接影響藝人的職業發展和商業價值。
此外,資本的介入也加劇了競爭,明星的幕后公司在戰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024年,某流量小生因與公司意見不合,拒絕接拍某商業片,公司隨即減少其資源傾斜,轉而捧新人,導致該小生曝光量驟減。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經紀公司不僅是藝人的管理者,更是利益的分配者。當藝人之間的競爭符合公司戰略時,他們往往會推波助瀾,甚至主動制造對立,以提升整體熱度。”
而經紀公司需要推波助瀾的時候,粉絲就會上場。一方面,粉絲將偶像的得失視為自身榮辱,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點燃戰火;另一方面,他們會無條件成為藝人方面的“槍”,而這也是“飯圈”始終無法瓦解的緣由,背后是刻意的培植和縱容——所以,當粉絲在為偶像沖鋒陷陣時,卻淪為經紀公司操控輿論的提線木偶。
明星之間的戰爭,從來不是單純的個人恩怨,而是利益、粉絲、輿論交織的復雜博弈。年輕藝人為了流量和資源針鋒相對,老牌巨星為地位和榮耀明爭暗斗。在這個光怪陸離的圈子里,臺前的笑容可能是假的,臺后的暗箭卻是真的。
當我們在討論明星明爭暗斗時,實際上是在審視現代文明的面具工廠。從古希臘劇場到好萊塢攝影棚,人類始終在尋找自我表達與社會認同的平衡點。或許正如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所說的那樣:"我們正在經歷從物的消費轉向符號消費的時代。"明星戰爭的本質,是符號資本爭奪戰的延續。在這個社交媒體時代,每個觀眾都既是看客也是參與者,人們的手機屏幕,已然成為新時代的巴別塔。
在娛樂圈,戰爭或許永遠不會停歇,而類似王一博肖戰這樣從CP到對家的演變,只是冰山一角。
然而,戰爭的背后,也反映了娛樂圈的生存困境。藝人們在名利場的角逐中,既是玩家,也是棋子。粉絲的狂熱、媒體的放大、公司的操控,共同構成了這個生態的復雜圖景。
或許,在狂熱背后,也該思考:光環下的偶像們,究竟有著什么樣的面目。
撰稿 | Jana
策劃 | 文娛春秋編輯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