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價值感知策略的一大手段,制造稀缺性的方法早就不局限于限量發售。真正的稀缺性操控不是讓產品變少,而是通過對心理機制的挖掘,在用戶心智中建立不可替代的價值坐標,讓每個消費者都成為稀缺效應的參與者與傳播者。
一、價值歸屬轉移
消費者在面對不同產品時,在心中會根據價值認知來為對其進行標價。但如果我們將產品從功能載體升華為符號象征時,就有了進一步拓展其稀缺性的的土壤。比如會員制度以及一些儀式化的行為,能夠讓用戶從旁觀者轉變為價值共建者,從而讓這些附加內容與產品價值相互綁定。
二、賦予產品文化內涵
給產品注入文化基因,能夠通過內容的形式了來進一步拓展產品價值。不論是在產品中融入文化符號,還是將產品本身的制作過程與技藝傳承進行故事化敘述,都能夠幫助產品拓展文化內容。通過符號內容的差異,來增強品牌在品類市場上的區分度。
三、放大稀缺性
在構建產品的稀缺感時,常用的手段包括:限時預售制造時間壓迫感、地區限定形成地理屏障,以及專屬渠道構建圈層結界。品牌可以通過一些可視化設計,將用戶對于產品稀缺性的抽象感知,轉化為具體的焦慮內容。
四、心理暗示
如果想要充分發揮稀缺性的營銷效果,創造群體性認知是最為強力的方式。當足夠多的人相信某個產品的稀缺性時,這種集體認知就會形成事實上的稀缺。即便產品本身在市場上流通的數量不少,但其心目中對于產品的渴望卻會因為集體意識而被無限放大。
對于稀缺感的構建,我們可以從各種各樣的角度中來進行敘事。這些策略共同構筑的稀缺性生態,正在重塑現代消費的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