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實用的二條
每篇解決一個育兒小問題,當好媽媽,更當好自己~
開學了,前幾天又有留言來求助,說孩子為啥記性差,幾個簡單的字,教了一晚上還是記不住呢?
挺簡單的數學運算做錯了,耐著性子帶孩子訂正,結果還是錯,一遍一遍。
我說,讓ai幫你啊,ai輔導肯定不生氣。
我這個朋友最后發自靈魂的拷問:你說,生不生氣是一回事,我就納悶,我家孩子為啥學什么都忘啊,怎么這么笨的啊?!!!
01
學習的本質就是遺忘
要談“記憶”,最關鍵的不是理解怎么“記住”,而是去理解“遺忘”的本質。
這里我又要重提“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20分鐘后,42%被遺忘掉,58%被記住。 1小時后,56%被遺忘掉,44%被記住。 1天后,74%被遺忘掉,26%被記住。 1周后,77%被遺忘掉,23%被記住。 1個月后,79%被遺忘掉,21%被記住。
可見,學習的本質就是遺忘。
看到這里,大家肯定知道是老生常談了,多復習、多抄寫,就能牢固掌握知識了啊。
當然,肯定也有朋友會不屑,這不就是死記硬背?
那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給大家的,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
02
間隔學習法
腦科學發現的,目前為止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學霸們都在用的——間隔學習法。
看名字大家肯定會覺得沒啥稀奇吧,不就是隔斷時間再復習,和我們以前的有啥區別呢?
1.打上記憶結
大腦學習是有知識鏈和記憶結相結合的。
很多人看似一直很用功拼命學習,但總是前學后忘,效率很差。這里的原因就是,只顧著往知識鏈上串珍珠,卻忘記了打記憶結,結果一頭不停串珠子,另一頭不停掉珠子。
我們帶孩子學習時經常會進入這樣的慣性思維,越是記不住,越想著多做多練,最終自己孩子心態都崩了。
這么一說大家肯定就理解了,為啥對著孩子吼,“最后一遍,你說對了我們今天結束了”,孩子仍然做不到。
我這幾年親身經歷的血淚經驗就是,不要糾結“最后一遍”背出來,反倒是在最后一遍的時候,多做總結。
這時不要再去考孩子,可以嘗試替孩子總結,好啦,我們今天學到這里了。今天我們學了什么呢?學了A、B、C ,我們一起在空中寫一下。
這“今天最后一遍”總結就是第一個記憶結,孩子還沒養成這樣的學習習慣前,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總結,打上這個記憶結。
其實長久以來,我就是一直有給自己“打記憶結”的習慣。不知道大家發現嗎?我的推文經常是有幾個大段的,其實這就是我的“記憶結”。
比如今天的文章,我當時學習“間隔學習法”時,就完全按照這個脈絡的。
1、先總結什么是“遺忘曲線”? 2、“間隔學習法”執行過程中的三大要點
這一點也是想提醒大家,每次看文章、看書,都要習慣于在某個大段停一下,自言自語總結一下要點。
閱讀,尤其是希望“學到記住”的深度閱讀,一氣呵成并不是最好的選擇。
2.間隔時長復習
那接下來就來談談復習,我們傳統思維是,趁熱打鐵。
孩子剛學好,還沒玩幾分鐘就開始盯著說,趕緊復習啊,來做作業啊 孩子一遍沒記住,鼓勵的方式就是,多練幾遍 還有各種,勤能補拙,笨鳥先飛
這其實是非常不科學的做法。
加州大學Cepeda教授在2006年做了一次研究,同一個新知識,在同一個時間段密集連續學習同一個內容三遍的效果,不如分隔時間進行學習,后者的有效率比前者高達96%
這一點其實是反傳統認知的,畢竟間隔時間越長,復習的難度就越高。但恰恰這就是記憶的核心——大腦提取記憶越困難,記憶的效果越好。
我們每次寒假在家學習,我采取的原則就是一天的時間內,不重復學習同一類型的學科內容。
每次學習時間在25-35分鐘。這段時間內,沒有記住也沒關系,記得總結,打上記憶結,回頭再間隔復習。
對孩子來說,千萬不要死磕,要學會先“放一放”。
3、小模塊多頻次
看到這里,我相信自然有朋友會問了,那多久復習一次是合理的呢?
我覺得“間隔學習法”的精髓中,拆分比頻率更關鍵。
長久以來,我的觀察是,大部分人對于自己和孩子的記憶容量都是嚴重高估的。
比如,我們經常會覺得,就10個字,孩子怎么會學了20分鐘記不住呢?
再比如,我們也會經常自我靈魂拷問,大J,就看你一篇推文,為啥我關了就啥印象都沒了?
記憶容量不是單純“數量”一個緯度,我反而更加追求“效率”。
而最好的效率提升方式,就回到了老話,慢就是快,學習把內容拆分小模塊。
像小D看分級讀物,一開始非常慢的。那時4歲不到,牛津這么薄的小單冊,我們都是讀一半,今天就結束的。
就這么幾頁,我們花20分鐘能玩出什么花呢?
就是反復大聲讀,我讀她跟讀;我們輪流讀;遇到關鍵詞(比如這冊重點是a\p\b),我們進行拼讀;然后再關鍵詞鎖定,翻到這一頁,找出關鍵詞,等等。
翻出了古早照片
再拿我舉例子,我當年剛生完小D的時候,讀育兒書非常慢的。我基本上都一段一段作為模塊的,連一口氣完整讀一章,都做不到的。
讀完一段,自己給自己打上“記憶結”,總結一下這段講了什么?然后就做一點其他事情去。
等到第二天的時候,我就引導小D讀剩下半本分級讀物,一樣的方法讀完總結一下。然后就對前半部分進行復習。我自己也是同樣的方式。
至于復習的頻率,下面這張表是供大家參考,不需要太教條。
關鍵是,初次記憶的內容,第二第三天保證可以連著復習,之后就開始拉長復習間隔,第一次是間隔一天再復習;第二次是間隔兩天再復習。
如果兩次間隔復習后已經掌握,那么基本上就說明已經是“長期記憶”了。
大概就是這樣:
拍照-識別,給ai一個指令就能安排
養成了習慣,形成了思維模式后,這樣的“間隔復習”就能隨時進行。
相信大家也有這樣的體驗,有時候臨睡前或者散步的時候突然想起了某個事情,其實就是利用碎片時間也能間隔復習。
這是腦科學,這個習慣如果從小可以養成是受益一輩子的。但任何習慣的養成,堅持都是特別重要的。
這也是為什么,我強調的是,“拆分”比“頻率”更關鍵,讓孩子覺得挺輕松的,沒啥負擔地進行下去,很關鍵。
大家如果每天有習慣看我公號的,我也很推薦這個方法。
公號學習雖然是碎片化,但其實不少成人的記憶容量也就是一篇文章的長度,那么不妨試試看,進行這樣的刻意練習。
日積月累,就形成了思維模式,就能完全遷移到其他方方面面。
我觀察過,先生在教小D的時候,就很怕她忘記,一個概念還沒講透就急著要小D復述重復,而稍微有一點點“不記得”,先生就會很著急,覺得孩子沒好好聽,沒認真學。
后來,我嘗試讓他理解今天分享的這個學習方式。
每天學習一小部分,隔段時間復習一下,多種內容交叉學習,而不是在一個內容上死磕。
一開始先生是懷疑的,但后來真的發現,小D很多內容就是隔了一兩周會了。
當然,先生嘴硬說是“女兒慢一拍”,但他提到了一點,我覺得是特別有道理的。他說,了解了這個學習法后,他的心態就放松了。
我們小時候都是特別害怕遺忘的,而現在他認識到,遺忘本身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當不害怕遺忘了,人就不害怕學習。大人孩子都適用。
如果你的問題我沒來得及回復
歡迎點擊下方標簽直達相關內容找到答案哦
話題索引
按關鍵詞搜索歷史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