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一個健康成長的孩子,內心一定是積極陽光,對什么事情也都表現得熱情洋溢
反之,孩子可能就被養得唯唯諾諾,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也變得冷漠、沒有溫度
認識一個朋友,對她女兒從小就比較嚴厲,特別是學習方面幾乎是行走的糾錯本
寫作業的時候太慢就坐在旁邊不停地催促“快點,快點”,某個字的筆畫寫得不夠標準,也嚴厲呵斥:“寫得不行,擦了重寫,一直寫到端正漂亮為止”,如果某到題目做錯了,那更是懲罰孩子多做幾道題加固訓練…
而這些,看起來好像為了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可孩子最近卻看起來有些蔫巴巴的,一提起學習就像是泄了氣的氣球一樣瞬間塌了
聽完這些,我忍不住嘆了嘆氣,告訴朋友:
“其實,現在孩子在學習上的壓力,不亞于我們成年人為了生活而拼命掙錢的辛苦,我們希望孩子從小就是人群中的焦點,可沒有人喜歡一直被不停地反復糾正和否定,即便是這個孩子再優秀出色,他們在面對負面語言、和監視糾錯的打擊時,依然會不知所措,性格也可能會變成一個連說話都不敢大聲的唯唯諾諾性格”
是的,沒有人喜歡被不停地糾正批評,小朋友也不例外
如果我們忽略這一點成長需求,那就很容易給孩子性格上造成一定的傷害和不良反應,家長教育孩子最大的反思也應該是克制糾正孩子的欲望
特別是以下幾方面反復糾正,是最容易把孩子養得唯唯諾諾:
01
喜歡挑毛病
總在小事上不停地消耗孩子
有人說,糟糕的家庭教育就是有一個喜歡斤斤計較、還喜歡在小事上消耗孩子的家長
那事情能有多小呢
蘭媽認為,事情有多小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這些事情上所體會到的感受是什么
蘭媽的一個親戚,是個在單親家庭下長大的女孩
因為母親早逝的原因,她就被父親經常寄養在叔叔、和伯伯家里,從小的寄人籬下生活,本身就導致她察言觀色,平時也比同齡小朋友看上去更勤快更懂事一些
可她的父親還是不滿意,每次打工回家好不容易團聚幾天的日子里,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挑毛病、再講一大堆的大道理
比如,穿鞋的時候鞋帶多打了一個結,吃飯的時候掉了一粒米,剛穿的衣服不小心有一個黑點,又或者走路的時候沒注意踢到石頭
這些事情只要被父親看到后,都會毫無意外地被罵一頓:“沒長眼睛嗎?這么簡單的事情還犯錯,還能干什么啊”
父親的嚴厲,也不知道在何時成為了女孩心中的一根刺,導致她每次見到父親都會格外地小心謹慎,生怕一個沒注意又被狠罵一頓
再后來,雖然女孩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孩,也漸漸能明白父親的嚴厲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愛她
可一想起過往就會心慌、害怕,甚至和父親一碰面就全身上下不舒服的感覺,也導致她永遠無法理解并接納那段所謂的父愛
還有一個朋友自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
記憶中,第一次在公園里狂奔摔倒,我滿臉委屈地望著母親希望得到一些安慰,可她看到我后的第一句話卻是責備:“我讓你跑慢點、跑慢點,你就是不聽,現在摔跤了,舒服了吧”
后來,吃飯的時候把筷子掉在地上,上學的時候忘記帶課本,放學的時候想找同學玩兒,包括想參加學校的繪畫比賽,每一件事、每一個決定,母親都會干涉進來,然后不停地數落我身上的不足和缺點
直到,我畢業之后,整天待在家里不愿意出門,我告訴她:“我好像生病了,不愿意社交,也不愿出門”,母親依然罵我“吃飽了撐著,趕緊起床去上班”
其實,在這些成長經歷中,蘭媽能切身體會到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被過度否定、過度糾正后的自卑不安心理
當一個孩子連自己的父母都害怕、相處起來也如履薄冰時,還指望孩子到了社會上能有什么活潑開朗的性格呢
所以,孩子成長過程的一半快樂、和樂觀性格,都是取決于父母和家庭帶來怎樣的影響
我們希望孩子樂觀自信,那就不要在小事上經常批評糾正,即便是孩子犯了錯,也要告訴他們:“不要怕,誰都會犯錯,爸爸媽媽也不例外,現在看看你,可比我們那時候厲害多了,首先你遇到問題并沒有耍心機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擔了,光是這一點就值得給你點一個大大的贊”
瞬間,你會發現被認可、被鼓勵的孩子,眼睛里都立馬有光了
02
打斷式插話
一邊聽一邊忍不住糾正錯誤
教育,其實就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我們抬腳邁一步,就不能要求孩子必須抬腳邁十步
校門口,和幾位家長聊天時,聽一位奶奶笑著說起了她孫女楠楠的一個例子:
那一天,讀幼兒園小班的楠楠,從幼兒園放學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媽媽跟前要講故事
幼兒園的孩子,本身表達能力就沒有那么強,故事也講得有頭沒尾,特別是講到人物角色的時候經常含糊不清
媽媽在一旁聽著,也是著急地一個勁兒開口糾正,幫孩子還原故事的真實情節
可結果呢,故事還沒有講完,楠楠就生氣地跑回臥室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出門了
媽媽覺得莫名其妙,在門外敲了敲門,然后就開始對著房間內的女兒不停地數落:
“怎么回事?為什么突然把自己關在房間里?”
“你不說話,誰知道你什么意思呀?”
“趕緊把門打開,要不然媽媽生氣了”
“你有什么事情就不能和我面對面溝通嗎?一生氣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有意思嗎?”
然而,十分鐘過后,女兒依然沒有開門,媽媽也失去了耐心,母女倆就此陷入了誰也不理誰的僵持局面
直到爸爸回家,女兒才一溜煙的功夫跑到爸爸懷里訴苦說:“媽媽真討厭,本來我想好好給她講個故事,她卻總是插話,嫌我說的不好,可是爸爸,我心里真的好難受,你能不能認真聽我把故事講完呀”
瞬間,媽媽才意識到女兒突然生氣的真正原因不是無理取鬧,而是打壓式插話的行為,讓孩子的內心受到了挫敗感,才會沮喪地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愿意再講話了
還有一個例子:
是一次同學聚會,蘭媽遇到了一個10多年沒見的老朋友
這個老朋友,她是我初中時期的同學,也是同寢室的同床室友,我們在一起度過了難忘的三年
所以,我們見面之后有著莫名的親切,還有說不完的體己話
可當我們各自聊起自己的家庭、小孩的成長時,她卻滿臉憂愁,然后又唉聲嘆氣地說:“我兒子都已經14歲了,可他身上沒有一點小男子漢的氣概,做什么事情都畏畏縮縮,老師好不容易給他一個上臺表演的機會,他卻要拒絕,原因是擔心自己會出糗、讓老師失望”
當時,蘭媽還沒來得及問原因,她就接起了兒子的電話
電話那邊,兒子問她中午吃飯的時候能不能買一個冰激凌,她想都沒想地拒絕了,還批評說:“吃什么吃?你不知道自己不能吃涼的東西嗎?要我說多少遍你才記得住,以后不要再給我提這種沒有可能的要求了”
一聽到這里,我似乎悟懂了孩子唯唯諾諾性格背后的原因-總是被不斷挑錯、打擊
是呀,一個經常被挑錯打擊還否定的孩子,他們怎么可能會變得自信大方,有屬于自己的主見呢
因為對于孩子自己來說,他們每一個決定都必須要經過爸爸媽媽的同意,每一句話也要說到如大人那樣嚴謹,自然而然也就產生了一種“不行”、“我太差”、“我做不到”的害怕心理
03
經驗式管教
總覺得孩子會出錯、做不好事
管教孩子,從來都沒有絕對性的方法和建議,只有找到適合孩子的,才算是最好的方法和經驗
如果家長只知道替孩子做決定,而不知道反思自己的教育有沒有存在不足、缺陷、甚至錯誤,那最后的結果自然就不會理想
遇到過一個女孩,曾向我抱怨說:
“媽媽真煩人,什么事情都必須讓我聽她的,我不聽,她就說我是個白眼狼,我聽了沒做好那件事,她又罵我沒出息,那么簡單的事兒都做不好,我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去好好做一件事了,她又跑過來指手畫腳,不是說我能力不足,就是說我方法不行,明明很期待的一件事也瞬間變得難以下咽、更不敢去面對了”
講真的,一個孩子最怕的事情就是自卑、和退縮了,一件事還沒有開始就急著放棄,心態崩了、自信也沒有了,那未來還靠什么去改變呢
還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對特別恩愛的情侶轉正后,丈夫為了讓妻子每天可以多睡一會兒,每天早上五點鐘就起床準備早餐,而妻子看到丈夫做的早餐咸的咸、黑的黑后,忍不住各種批評
為了讓丈夫的廚藝有所提升,她更是每天早上五點起床手把手指導
而妻子在一旁喋喋不休的各種糾正和嘮叨,也讓丈夫有些不知所措,小心翼翼地把那頓早餐做好之后,就以“君子遠庖廚”這句話拒絕再進廚房了
妻子知道丈夫是嫌她嘮叨,每天早上一邊做早餐、還一邊嘮叨“才結婚幾天,就本性暴露,我看你根本就不愛我了”
于是,才新婚不到一個月的小夫妻就因為一頓早餐整天吵吵鬧鬧,看上去還一點過日子的氣氛都沒有
后來,仔細一想,教育孩子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
以前把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是那般小心翼翼地呵護和關懷,怎么到了后面因為一點小事就吵得不可開交呢
原因還是因為我們太愛了,所以才會愛之深、責之切,喜歡用自己所謂的經驗和大道理去讓孩子少走彎路
蘭媽之前也曾犯過這樣的錯誤:
女兒大冬天非要穿春秋天裙子,那是明顯不符合季節的錯誤穿搭,我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還拿所謂的大道理直接堵住她的嘴巴,奈何人家根本不聽,你不讓她穿裙子就不去學校
當我夜觀天色,覺得第二天有雨讓女兒帶傘,她拒絕嫌麻煩,我也會用自己所謂的經驗去企圖改變她的想法,可結果換來的卻是:“就不拿,就算淋雨回家,我也不愿意拿傘”
再后來,當我不再提醒女兒什么時候該穿什么衣服,什么天氣該帶雨傘時,我發現女兒竟然自己變得主動起來了
察覺天氣不對勁時,會問我:“媽媽,明天冷不冷,要不要加衣服”、“明天會不會下雨?我用不用帶傘?”
聽完這些我不禁反問她,你不是最討厭我干涉你的穿衣,還決定你要不要帶傘的自由嗎”
沒想的,女兒卻告訴我:“那時候就是不喜歡你高高在上指揮我的樣子,并不是故意針對你的”
一瞬間,我似乎明白了教育好孩子的秘訣就是:站在孩子的位置去平視溝通
是的,只要我們做好這一點,讓孩子感受到充足的尊重和平等之后,他們才會有更多的信心、樂觀、還有積極去展現自身能力
那我們家長要做的是什么呢?蘭媽總結了以下幾個注意事項:
?允許孩子犯錯,已經發生的事情就要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糾結錯了多少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我們自己都是普普通通的父母,又如何要求孩子成為什么樣的大人物呢,只要孩子平安健康就夠了
?多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小能耐,掃個地、端個碗都是值得夸獎的優點
?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決定,不要擔心孩子會失敗,他們也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耐抗、皮實
?失敗的時候陪在身邊鼓勵,成功的時候驕傲地舉辦慶功宴,你會發現孩子的每一次決定,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對他們來說都是意義深遠的經驗之談
那么,教育孩子最大反思就是克制糾正孩子的欲望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