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京東外賣騎手,月入過萬!”一條招聘廣告彈出來時,我正蹲在廚房擦著孩子打翻的醬油瓶。
家庭主婦的直覺告訴我:天上掉的餡餅,往往藏著扎嘴的玻璃渣。
京東外賣的“免傭金”狂歡,讓無數人紅了眼,可當我翻開賬單算完這筆賬,后背突然一陣發涼——這場資本游戲里,普通人的血汗錢還能捂多久?
京東外賣帶著“全年免傭金”的豪氣殺入市場,170元一單的地推獎勵讓小紅書、抖音瞬間炸鍋。可當商家們擠破頭入駐后,現實卻潑了盆冷水:北京醉面一周只接3單,鄭州某餐館日銷量不足5單,而隔壁美團的訂單依舊排到巷子口。
更荒誕的是地推亂象:個人冒充服務商騙保證金,承諾的“日賺千元”變成“月結白條”,商家上傳菜品從5個暴增到15個。有人投入5天跑50家店,最后連油錢都沒賺回來。
唯一真實的是騎手的補貼:京東外賣一單21.4元,比美團高出60%,可午休時滿街仍是藍黃工服。上海浦東的商圈里,達達騎手的身影稀稀拉拉,像極了這場狂歡里最寂寞的群演。
資本燒錢搶市場的戲碼,我看不透,但是競爭我們獲利:
美團餓了么打了十年,最后漲價的是菜品,壓榨的是騎手,買單的是消費者。
京東外賣的“免傭金”聽著誘人,可當平臺補貼退潮,商家要么漲價,要么關店——這筆賬,終究要算到我家明天的餐桌上。
更扎心的是算法背后的算計:
“只招品質餐廳”的京東,把街邊小攤擋在門外,可我們給孩子點的15元蓋澆飯,從來不需要“溯源食材”的光環;
“月入過萬”的騎手招聘,吸引的是失業的中年父親,但深夜跑單摔破的膝蓋,換來的可能是“社保一個月后再說”的空頭支票。
今夜,當我劃開手機準備點宵夜時,京東外賣的廣告又跳出來:“新人立減20!”
可手指懸在半空,終究還是點開了那個用了十年的黃色
圖標。
評論區聊一聊:如果是你,會為了補貼嘗鮮京東外賣,還是守著老平臺求個安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