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窄播,作者 | 李威、肖超、龐夢圓
本周五晚,市場監(jiān)管總局在又一輪外賣「瘋狂星期六」上線之前,發(fā)布了對餓了么、美團、京東進行約談的消息,要求其進一步規(guī)范促銷行為,理性參與競爭。從周末的外賣消費體驗來看,約談雖然降低了外賣優(yōu)惠的瘋狂程度,但仍然沒有讓平臺放棄補貼換市場的策略。
烈度降低后,外賣補貼很可能會成為一場持久戰(zhàn)。
三家平臺中,美團顯然不想被卷入到這樣一場持久戰(zhàn)中。持續(xù)時間過長的補貼戰(zhàn),既會沖擊到美團已經(jīng)趨于穩(wěn)定的業(yè)務模式,打亂美團的發(fā)展節(jié)奏,也可能會降低美團的外賣占比,威脅到作為流量基石的外賣基本盤。
對于阿里和京東來說,一場烈度可控的持久戰(zhàn),既可以阻擊美團對電商業(yè)務的蠶食,還能推動業(yè)務實現(xiàn)新一輪整合。如前兩周一樣的補貼大戰(zhàn)不可持續(xù),但具備必要性。作為劣勢的兩方,需要通過補貼強化用戶的三選一心智,先讓自己在桌上坐穩(wěn)。
這場持久戰(zhàn)最終要爭奪的是整個即時零售市場的話語權。從外賣到即時零售再到電商是一條從高頻到低頻、從近場到遠場的層次分明的需求鏈條。即時零售是這個鏈條上的核心樞紐,一方面可以將高頻的外賣需求轉化拓展為非餐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為遠場電商引流。
如王莆中所說,這條需求鏈條形成的背后還蘊藏著一個供應鏈變革的邏輯。即時零售與電商的融合,最終應該帶來物流運力、商品特性和用戶需求的合理匹配,把商品以合適的履約方式在合適的時間送達到用戶手中。在這個基礎上,平臺可以依托其掌握的需求信息,讓工廠/農場離用戶更近,服務于商品的進化與迭代,這正是美團旗下小象超市和即將開業(yè)的快樂猴正在嘗試的事。
這一輪外賣大戰(zhàn)的效果,也恰恰再次印證了外賣的引流價值和增量價值,即時零售也不僅僅是個萬億市場,但同時因為其精細、利薄、供需都有限、四方協(xié)同的商業(yè)模式,如何通過大促激活消費心智、提升本地商業(yè)的效率,會是一件非??简炆虡I(yè)智慧的事情。
外賣大戰(zhàn)到底有沒有意義
「泡沫」和「沒意義」是美團核心本地商業(yè)CEO王莆中在接受《晚點LatePost》采訪時頻繁提及的兩個關鍵詞。他認為激進補貼之下增長起來的即時零售訂單量絕大部分是泡沫,這樣卷下去并沒有意義。但他也表示,美團為了自保,需要積極應戰(zhàn),不然「他們只會覺得你慫了,反而會更來勁」。
對于之前穩(wěn)穩(wěn)占據(jù)外賣市場7成以上份額的美團而言,這樣一場競爭迫使其不得不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外賣補貼中,維持這個基本盤的穩(wěn)定性。而且,這次競爭對手的攻勢來得更兇猛、更持續(xù),也讓美團承受了更大的壓力。
此前,美團從外賣切入到即時零售,是將戰(zhàn)場放在了電商平臺的腹地。按照王莆中之前的說法,美團可以不用快遞電商做快消品、酒水食雜等很多品類,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更擅長。
外賣大戰(zhàn)又讓電商平臺成功打入了美團的腹地,將壓力轉給了美團。對于美團來說,打勝了局面不會變得更好,打敗了還要吐出更多市場。王莆中對即時零售的表述開始降溫,從「如火如荼……讓某些平臺如鯁在喉、如芒刺背」,變成了「也就是個萬億市場」。
但對于京東、阿里而言,打一場能分化用戶聚集在美團上的即時零售心智,打勝了還能獲得新的流量和更完善的消費鏈路。
因此,我們判斷電商平臺還會持續(xù)在外賣業(yè)務上進行投入。
阿里的野心更大,想要借助外賣大戰(zhàn)的契機,完成對大消費平臺的構建。阿里電商事業(yè)群CEO蔣凡認為,未來,遠場、近場電商有結合的可能性,會將更多的淘寶用戶轉化為即時零售的用戶。并且,在6月底,阿里將餓了么、飛豬合并進了阿里中國電商事業(yè)群。
在本地業(yè)務與電商平臺充分整合的前提下,外賣撬動的流量能夠被引導分化到不同業(yè)務中,形成一種高頻打低頻的態(tài)勢。這也是美團商業(yè)模式的主要邏輯。目前,淘寶閃購已經(jīng)在重慶、杭州等地上線了「特價酒店」入口,由飛豬負責提供服務,開始將外賣流量導向酒旅服務。
作為這輪外賣大戰(zhàn)的發(fā)起者,京東沒有跟上最近兩周的補貼力度升級,在三家之中投入最小,反而是繼續(xù)打起了騎手牌,宣布投入20億元升級騎手福利,提供防暑防寒津貼和15萬輛可「先購后返」的電動車。劉強東可能更想樹立起一個強調服務、品質、責任的品牌形象,吸引特定的用戶人群。
只是,考慮到短期財務壓力,更重要的是高烈度補貼給中小商家和線下到店消費帶來的傷害,以及隨之而來的監(jiān)管介入,如此前兩輪的周末補貼大戰(zhàn)可能會相對收斂。
即時零售可不止是個萬億市場
至于三方交戰(zhàn)最終將持續(xù)多久、多深,則與另一個關鍵問題有關,那就是:即時零售市場到底有多大?
王莆中提到,即時零售本質是對食品雜貨和快消品流通進行的升級大改造。快消品在電商上用快遞的方式是不經(jīng)濟的,買箱礦泉水也發(fā)快遞,浪費社會資源,飲用水就是應該離你不遠。
美團當然是即時零售頭部企業(yè),盒馬前CEO侯毅也曾在6月表達對美團在這一領域市場地位的長期看好,認為美團可以聚集萬千小店和品牌商談資源和廣告、價格比電商做得更低,「美團即時零售在快消品品類超越天貓和京東只是時間問題」。
即時零售在保持相近售價的情況下,讓快消品快速送達,所以它是有意義的、也是發(fā)展迅速的。另一邊,快速發(fā)展的市場總會受到其他企業(yè)的覬覦。單從供給的層面上來說,即時零售的核心品類快消,電商也有。就比如京東2024年日用百貨商品收入也有3630億元,占集團總收入的比例超過30%。
我們說即時零售/外賣難做,是因為它是多邊效應,供給方的商家、基礎設施的騎手、消費心智都要有,這個飛輪才能轉起來,平臺也才有可能跑通商業(yè)模式。其中,最重要且最難建立的是消費心智,因為其余兩方會向消費心智最強的平臺遷移。
行業(yè)發(fā)展早期時期,消費心智從弱到強很難,京東到家在此之前也做了數(shù)年照樣不溫不火(當然它也存在自己的供給問題),但當下階段,燒的就是心智。只有足夠熱鬧的市場,才會吸引消費者反復橫跳、紅黃藍平移。
消費心智有了,電商平臺配騎手隊伍也應是基本要求:品牌方都能在這么碎片化的渠道做全渠道運營了,平臺方做全配送形式難道就不是消費者的需求了嗎?且即時零售單量又沒有像餐飲外賣那樣明顯的高峰期,其運力運營難度天然更低。
做不做即時零售,最終還是要回到模型經(jīng)濟問題。美團當然不想長期有這么激烈的競爭,王莆中說,即時零售也就是個萬億市場,可電商是個二十萬億市場、社零五十多萬億,即時零售才占 2%,他們焦慮什么呢?
但話分兩邊說,就當即時零售是個萬億市場,在這個市場里從無到有獲得20%市場份額,GMV增加2千億元、新業(yè)務增速算出個三位數(shù),放在當下的存量競爭環(huán)境中,可以被任何一個平臺拿來稱道。
且所謂萬億市場的說法,也并不是什么遠期目標,而是美團在2021年提出的五年計劃,即預計在2026年實現(xiàn)。但這個進程顯然更快。我們獲得的一份資料顯示,美團原計即時零售市場增速5%-10%,當下實際同比增速已達30%;原計2026年日均2000萬單、2030年2萬億市場規(guī)模,也將會提前完成。
最終,即時零售的市場也必然會比萬億更有想象力。核心品類快消品的市場體量超過15萬億元,據(jù)貝恩咨詢的報告,快消行業(yè)的電商份額在2024年前三季度有史以來首次負增長(從34%降到33%),那么在未來,即時零售又能占到快消的多少份額?
且即時零售的范疇本來也不只是快消品。在「快」的加持下,原本屬于電商的一些品類如3C數(shù)碼、小家電,以及未來隨著即時零售和電商的進一步交叉、可能涉及的品類,如寵物、母嬰、服裝等,都在經(jīng)歷一場以即時零售為表現(xiàn)形式的配送和服務改造。
在這種情況下,電商平臺做即時零售,也是在「快」這一心智上整個消費入口的防守反擊。
即時零售生意到底要怎么做
而在這場注定會持續(xù)的競爭里,每一家接下來該如何參與,又與即時零售的生意特性和各自訴求有關。
王莆中提到,外賣是一個精細且利薄的商業(yè)模式,「每單利潤也就一塊錢」,同時要平衡商戶、騎手、平臺、用戶四方利益,這四方利益有時相互沖突,每個環(huán)節(jié)偏差一點點,最后就是虧錢。
與此同時,它客單價不高,美團在「補貼前的客單價為30多塊」;本地屬性強,因此瞬間爆發(fā)的規(guī)模效應有限,畢竟一個人一天最多吃5頓飯,一個騎手「高峰期最多能送20單」,商家備貨也有限度;短期內是一個存量大于增量的市場。
正是基于這些特性,才導致,沖單大戰(zhàn)盡管在三家合力下刺激出了2.5億日訂單,但「大部分是泡沫」。盡管市場單量在提升,但客單價和利潤率在下降,GMV持平或微增乃至微降(我們了解到的餐飲、水果商家情況也都大致如此)。
從生意模型的角度,沖單大戰(zhàn)進一步壓縮了行業(yè)利潤空間,注定會加劇四方關系緊張。因為除騎手收入確定性提升外,商家、平臺、消費者都受到了兩面影響,消費者雖薅到了羊毛,但高峰期的配送時間被拉長至50乃至80分鐘,配送體驗在下降。
如此力度的沖單大戰(zhàn)注定不會長久。但市場會繼續(xù)擴大,消費者心智會繼續(xù)提升,那么對于有不同需求的平臺來說,接下來的核心動作就會有差異。
本周末依然不停的補貼
美團是最需要重新建立平臺、商家、騎手、消費者四方平衡的企業(yè),因為即時零售就是美團的核心業(yè)務,要實現(xiàn)這個業(yè)務本身的營收和盈利,就要建立一套符合業(yè)務邏輯的商業(yè)模型。
美團此前在外賣市場實際上已經(jīng)實現(xiàn)這套平衡:
它基于行業(yè)第一的市場地位和70%的市場份額,吸引了大量商家和騎手,不僅保證商家、騎手收入,給到消費者半小時達的體驗,還通過不斷提高訂單密度、降低單均成本,提高客單價和復購等方式,實現(xiàn)GMV增長帶動平臺收入提升。
如今外力作用下,平衡被破壞,只有重新回到低毛利率、高市場份額、高訂單密度、強運力體系、精密的補貼體系一起運轉的框架里,才能繼續(xù)盈利。
所以王莆中多次強調,相信美團會在大戰(zhàn)結束后守住「70%的市場份額」;強調「保持三點幾的經(jīng)營利潤率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強調客單價的提升,「如果以后外賣客單價可以從 30 塊錢提高到 40 塊錢,那我們也許就能賺一塊二、一塊五了」;強調這是個耐心行業(yè),要通過「擴品類」等方式提升用戶留存,而不是一味擴大用戶量。
這也是為什么美團一直做各種供給創(chuàng)新,強調拼好飯是一個「從供應鏈到用戶下單到騎手直接配送的全鏈條改造項目」,要開10000家品牌衛(wèi)星店、1200家浣熊食堂、10萬個閃電倉,同時收縮優(yōu)選聚焦小象超市,嘗試快樂猴、歪馬送酒等不同的線下業(yè)態(tài)。
以及為什么把更多酒旅、生活服務權益納入會員體系,并不斷升級神券玩法。神券不斷膨脹出更大額的滿減,理論上會不斷提升會員客單價;不斷給會員發(fā)神券,會提高消費頻次。而只有給神券更多高價值權益,才能把大額神券給消耗掉。
至于淘寶和京東,如上所說,他們的目標是基于核心的電商能力,通過補充即時零售來爭奪大消費入口的心智,因此對即時零售的發(fā)展可以有盈利之外的更多維度的考量,比如單量。
且據(jù)我們了解,淘寶閃購也在不斷通過服務商推動本地商家「入淘」,并優(yōu)先選擇平臺配送模式,據(jù)說已經(jīng)激活了不少此前有開通餓了么但只是掛著的門店,和一些純線下門店。
總之,此番輿論發(fā)酵,外賣平臺再被約談后,補貼仍在繼續(xù),但會更理性、也會常態(tài)化,因為單看即時零售的話,它就是無法像電商一樣囤貨,就是要滿足每天的消費需求,需要更為日常化、精細化的補貼運營。維持本地生意運轉的,就是一個龐大、精密,但脆弱、很容易失衡的儀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