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Della
來源 | 廣告案例精選(ID:ad2829)
1
最近,恐怕半個娛樂圈和網紅圈,都能在米蘭街頭被偶遇。
借勢米蘭時裝周的熱度,網友把奢牌Fendi推向了風口浪尖。
前一天,熱搜還在夸爆代言家族的生圖神顏,沒想到第二天就被曝出負面爭議。
正是大家最疾憤的“文化盜竊”,可以稱得上是毀滅性級別。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在去年年底,Fendi和韓國老手藝人推出一款聯名包包。
并制作了一支品牌廣告片,以紀實鏡頭呈現手藝人的匠心故事。
圖源:微博@戲晶晶晶晶晶
Fendi將這項獨特的編織手藝稱為“韓國工藝”,但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這怎么看都是咱們熟悉的中國結。
圖源:微博@Real皮皮王
不能說毫無關系,只能說一模一樣。
視頻里,老奶奶稱對結繩的喜愛啟蒙,是源自小時候經常看奶奶打蝴蝶形狀的結,自己從1965年就開始學習這門手藝。
并介紹了在Fendi合作的新品中,她用了朝鮮王朝時期給皇室打結的技法。。。。。。
圖源:微博@搞到頂流明星了
簡單來說,整支視頻傳遞出的只有一個主旨——
“韓國結”文化歷史悠久,已經可以追溯到14世紀了。
在Fendi的ins賬號下,大批韓國網友留言,“感謝手藝人把韓國優秀文化帶給全世界”。
咱就是說,人無語的時候真的蠻想笑的,Fendi和韓國手藝人這么一番“二人轉”操作下來,中國結已經“被改姓”了。
網友們隨即向Fendi中國投訴反饋,但目前品牌方客服回應是這樣的:
“已反饋到相關部門去進行核實處理,消費者可以后續留意處理結果”。
圖源:微博@梨視頻
也就是說,從11月26日廣告發布至今,Fendi仍未核實處理,顯然這是主打一個“糊弄”。
把類似“中國結”的手藝,暗示源自韓國傳統文化,加上Fendi的拖延式回應,徹底點燃了網友的怒火。
竟不知,到了2025年中國結也成韓國的了?
有網友表示,要倒逼品牌代言人們出來發聲表態才行。
不能秀場高調秀title待遇,一出事就默不作聲吧。
也有網友不以為然,是品牌自己作妖,和代言人并沒有關系。
在一片爭議聲中,中國聯通也被卷入了話題中心。
把Fendi所謂的“韓國結”和中國聯通logo放在一起,除了顏色不同,可以說查重率高達99%,真的讓人很難不聯想到中國聯通。
圖源:小紅書網友
網友紛紛喊話中國聯動法務部上班,可以告Fendi侵權了。
一覺睡醒被“偷家”,國企變外資,中國聯通有苦說不出。
萬萬沒想到,Fendi踩坑翻車,最大受害品牌是中國聯通。
2
說起來,被“偷家”這事,中國聯通也不是第一次遭遇了。
去年5月中旬,韓國女團IVE回歸發布新單曲《HEYA》MV,也上演了一出“偷竊”大戲。
視頻里,中國結、芭蕉扇、繡花鞋、祥云紋等傳統元素陸續出現,還有動畫片《東方神娃》的經典形象,甚至《葫蘆娃》的整座神山也給“搬”過去了。
圖源:MV截圖
明明是中國風元素大雜燴,女團成員卻大言不慚地說著,“這是用韓國風格做的”。
圖源:欄目截圖
后來在打歌舞臺上多次佩戴中國結耳飾,夸贊“韓國之美”。
圖源:小紅書@Apop泡泡
看著滿屏的聯通logo(中國結)被打上了韓國的標簽,網友們也忍不住喊話中國聯通反擊。
中國聯通沒有回復,但心照不宣地發博:“情系中國結,聯通四海心。”
圖源:@中國聯通
隨后全國各地聯通迅速呼應,紛紛轉發這條微博以壯聲威。
被“偷家”的中國聯通,用絕妙的創意為品牌logo歸屬正名,捍衛傳統文化,贏得網友的好感。
時隔不到半年,中國聯通又陷入了“被奪名”的風暴之中,不由得感慨仿佛進入了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IVE女團隊長安宥真,正是Fendi的品牌大使之一。
結合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IVE“偷文化”風波和品牌大使人選,以及現在把中國結反稱“韓國結”的一系列事件,Fendi怎么也擺脫不了“無心之失”的嫌疑。
3
一個令人氣憤又不爭的事實,奢侈品營銷逐漸成為“文化挪用”的幫手。
借助奢侈品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潛移默化地模糊甚至“嫁接”中國傳統文化起源地,試圖混淆不同東方文明(中日韓越)之間的界限。
Dior馬面裙事件開了一個“壞頭”。
馬面裙是中國傳統服飾褶裙系列款式之一,巧合的是,迪奧也推出了一條2.9萬元半身裙。
不僅與“馬面裙”徹底撞款,還打上了——“標志性的Dior廓形”宣傳旗號,引發中國留法學生巴黎街頭抗議迪奧文化挪用。
圖源:封面新聞
而后,敏銳的曹縣集結服裝行業,大力推廣馬面裙,使馬面裙成為風靡全網的“漢服頂流”,接住了這波潑天流量。
雖然馬面裙強勢出圈,將咱們的傳統文化演繹為時尚潮流,但Dior始終沒有為“文化挪用”一事給出任何說法。
兩年后,阿瑪尼也“如法炮制”,手法變得更加隱秘。
為了致敬非遺傳統金繕工藝,阿瑪尼香水布置了一個“東方金繕,愈碎予生”的限時展覽。
圖源:@阿瑪尼
然而,在外網預熱時,“非遺傳統金繕工藝”被寫成了“日本工藝”,疑似把中國文化挪用到日本身上。
圖源:@友誼已走到盡頭啦
要知道,金繕,是一項源于中國的傳統技藝,運用純天然材質修補殘缺器物的工藝名稱。
雖然經過時代變遷和發揚,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地形成了各自的金繕流派。
圖源:百度百科
但阿瑪尼在宣傳說法和做法上并未仔細考究,越過了工藝起源地,信誓旦旦將其稱為日本工藝的不嚴謹做法,無疑是一種“引導”。
在引起輿論嘩然后,阿瑪尼沒有做出回應解釋,而是選擇刪除文案草草了事。
同樣的,還有Prada宣傳青瓷產品翻車,被指“偷竊”中國文化。
雖然聲稱“青瓷獨特的著色工藝”是一種“在9世紀掌握的技術”,但底部赫然寫著日本制造。
圖源:@Prada
而公元9世紀,在中國通常稱為唐朝,正是青花瓷源起并遠銷海外的時代。
品牌對于這項工藝的發源地只字不提,卻將商品的制造地挪到了日本。
在海外宣傳的青瓷系列新品廣告片里,也是清一色日式庭院風景。
這對于不了解青瓷文化的人來說,壓根分不清制造地與發源地的區別,只會先入為主地將青瓷與日本聯系在一起。
經過網友的提醒后,Prada微博加上了“源自中國”的標注,可外網宣傳中還是只字未提。
圖源:@Prada
又見自欺欺人式的“中國限定”。
4
對于奢侈品營銷中的“文化挪用”現象,大家也不必泄氣。
即便互聯網會沒有記憶,但消費者手中的鈔票就是選票。
這幾年來,奢侈品全球遇冷,奢牌集團們不約而同地提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市場,計劃增設更多門店,深耕本土化營銷。
“迪奧馬面裙事件”之后,奢牌也感知到,消費者對中國傳統符號被商業化收編的態度愈加敏感。
想要贏得中國市場的認可,首先要尊重中國傳統文化。
在今年春節營銷中,不少奢牌的非遺營銷被爆贊。
曾經被吐槽“陰間”的Burberry,今年春節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竹編藝術家錢利淮合作。
將蛇的靈動與竹編藝術相結合,同時巧妙地把品牌經典的格紋融入編織紋樣中,展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創新運用。
圖源:@Burberry
Miu Miu推出的蛇年新春logo,將中國結元素與品牌logo完美融合,紅色繩結縱橫交織,Miu Miu的標志在其中若隱若現,毫無違和感。
圖源:@MiuMiu
較早布局中國傳統文化的LOEWE,帶來一支讓人耳目一新的《蛇舞春響》短片。
融合現代舞、風箏制作與皮影戲,將匠人數十年的技藝凝結于這個充滿詩意的意象之中,兼具藝術性與人文關懷。
不僅突破了傳統營銷的邊界,更為奢牌本土營銷演示了新的可能性。
在起源地標注意識方面,LOEWE也曾用行動表示,“坦蕩蕩”并非難事。
圖源:羅意威官網
只有我們消費者強烈對挪用文化的行為說“不”,才能逐步重建起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立足于深厚文化根基之上的話語體系,讓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播與傳承。
掙脫被誤讀、被剽竊的困境,中國傳統文化道阻且長。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廣告案例精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