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刷完大結局,可以下個定論了:《180天重啟計劃》是一部給當代年輕人量身定制的治愈劇,甚至是造夢劇。
劇情一直在討論顧云蘇的劇本名是“重啟”還是“出逃”,無論用哪一個,都在暗示當前的生活不對勁。
《180天》整部劇濃縮成一句話,就是尊重個人意志,做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不對勁的生活就是沒有自我的生活。
這幾天,我為《180天》寫了三四篇評論,就是因為我喜歡這個主題。我們有幾千年的文明史,重視集體利益,輕視個人需求,這是我們的家教。《180天》用女性對婚姻的出逃,告訴觀眾,除了母職,母親還可以有其他標簽。
第二十六集開頭,吳儷梅就說:“我這輩子不想只是誰的女兒,誰的媽媽,誰的妻子,我想成為我自己。”
在刷劇過程中,我做了一些簡單總結,發現“自己”是劇中最高頻的詞匯。
第一集,吳儷梅哪怕露宿街頭也要離婚,原因是感受到自己不被尊重。
第二集,顧云蘇要求繼續留在公司,證明沒有秦宇軒,她也能在職場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她和秦宇軒分手,給出的理由也是在做自己想要的選擇。
第四集,吳儷梅和顧云蘇聊天,說等到她自己喜歡自己的時候,就可以不用去舞廳了。
第八集,吳儷梅和趙桂英聊婚姻觀念,趙桂英說:“把婚姻過得漂漂亮亮,給當初那些不看好你們的人回擊,不然好丟人。”而吳儷梅則說:“日子是過給自己看的,又不是給別人看的。”
第十集,顧云蘇問吳儷梅:“結婚不是一輩子的事情嗎?”吳儷梅說:“愛自己是一輩子的事情,相愛不一定是的。”
第二十五集的標題是“先好好愛自己,再愛別人。”
第二十六集,顧云蘇登臺介紹吳儷梅,說吳儷梅各種不是,但她的結語是:“我覺得我媽這樣挺好的,她是在做她自己。”第二十七集,顧云蘇在家宴上說:“人得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活。”
對當代年輕人來講,成為自己是最大的政治正確。
為什么會這樣子?其實這是時代的必然。
在消費社會中,提倡個人主義,能更好地刺激需求。農耕文明強調集體主義,個人為家庭犧牲,反而是美德。根本原因是集體主義有利于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而在當下,個人主義抬頭,也是社會發展的需求,比如安東尼·加盧佐在《制造消費者》中就提到這層邏輯。
“在過去的社會中,個人主義是有害的,人們為了滿足集體需求而必須壓抑個人欲望。然而,在現代和自由的經濟背景下,人的主觀性、欲望和野心都有利于其在個人發展和自我實現的競爭中贏得勝利,因而對自我的重視成為一種要義。”
了解消費社會和個人主義的緊密聯系,我們會明白吳儷梅和顧云蘇取悅自己的手段,都是在消費場所得到療愈。她們都有現代年輕人的精氣神。吳儷梅最愛的舞廳,顧云蘇去的酒吧。第24集,吳儷梅和李建雄吵架,吳儷梅給自己訂了一間6000元一晚的豪華套間。
消費社會提倡個人主義,信奉個人主義的個體會通過消費品的符號來彰顯自己,于是兩者互為因果。
值得一提的是,《180天重啟計劃》是拍給年輕人看的劇,年輕人或許覺得很治愈,但老年人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觀后感。例如在第二十七集的家宴上,顧云蘇說要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活,顧康旗干笑兩聲,說:“那敬我一杯吧。”事實上,顧康旗這些年就是一直在做自己啊,他并沒有因為婚姻關系改變自己婚前那種不羈愛自由的浪蕩勁兒。
只是,顧康旗沒有顧云蘇的好運氣,有那么多人為她兜底。吳儷梅看過顧云蘇寫的文章,也會在文章后面加上一句:“媽媽一直是你的退路。”
《180天重啟計劃》有個弦外之音:年輕人的做自己,始終離不開父母的托舉。《人物》雜志在2023年舉辦了三次父母主題征信活動,主題分別是掃興父母、直升機父母和潛水艇父母。短短時間內,他們收到了700多封關于掃興父母的信、400多封關于直升機父母的信,而潛水艇父母的信件僅100多封。
在這里科普一下:掃興父母總能精準打擊你的快樂,無論你多努力,永遠挑剔。直升機父母則時刻盤旋在你頭頂,監控、干預、指導不間斷。潛水艇父母卻恰到好處,平時隱身不打擾,一旦你需要,他們就立刻出現,穩穩托住你。
信件數量揭示了現實:掃興父母是潛水艇父母的7倍,直升機父母是4倍。當代年輕人渴望潛水艇式的愛,但這種無條件、隨叫隨到的支持,則相對稀少。
《180天重啟計劃》中的吳儷梅,就是這種相對稀少的潛水艇父母。
可笑的是,這種母親形象,也會讓人覺得割裂。一個那么想要成為自己的人,在48歲寧愿辭掉工作也要繼續生娃?我只能找到一種解釋,做自己一直是吳儷梅的口號,她從來沒辦法為自己活。離婚后,將顧云蘇養大成人;再婚后,繼續養娃帶娃。
這里有個耐人尋味的點,年輕人成為自己離不開父母的托舉,而年輕人做自己后,做父母的意愿就會低很多——比如顧云蘇就明確表示,暫無生育意愿,徐文斌肯定知道,女性最佳生育期是23-29歲,顧云蘇已經29了。
《三聯生活周刊》有過一篇講斷親的爆文,叫《33歲,我帶著父母一起“斷親”》。文章也能讓我們明白這樣一個事實:年輕人渴望追求個體的自由和本真的自我,另一方面,Ta們在追求自我的途中,離不開父母的托舉。用《180天》的劇情來說,如果沒有吳儷梅,28歲的顧云蘇,無論如何也不敢在失業失戀、沒存款沒地住的情況下重啟人生。
換而言之,重啟人生需要付出的隱性成本極高,絕大多數人未必具備顧云蘇的條件。
在最后幾集,顧云蘇的人生很絲滑,簡直就是老天爺喂飯吃的大贏家。她不缺愛,吳儷梅一如既往地給她當退路。愛情甜蜜,男友寵愛她,男友的原生家庭接納她。事業順利,她不接受前男友的建議,明明是文學新人卻能以第一編劇身份改編自己的作品。
劇情進行到大結局,整部劇的邏輯似乎變成了:因為我勇敢做我自己,所以全世界都愛我。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肯定有顧云蘇這種小孩,盡管吃過物質匱乏的苦,但始終在愛中長大,長大后也不缺少愛。
但我疑心的是,這類人占比會有多少呢?觀眾真的會被顧云蘇重啟的成功人生感動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