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世明
編輯|大 風
手機廠商們,正迎來一場靜默的革命。
2月26日,榮耀正式發布了其2025年首款重磅筆記本產品榮耀MagicBook Pro 14。據悉,這款筆記本搭載了DeepSeek深度賦能的YOYO助手。
此外,會上榮耀正式推出了全新的AI PC 2.0戰略,旨在通過AI技術對榮耀筆記本進行全方位重構,打造以AI為核心的智能硬件、人機交互和跨端生態,引領AI PC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話說自年初DeepSeeK橫空出世之后,包括榮耀在內,聯想、華為、OPPO、vivo、魅族等多個手機廠商,均已紛紛宣布接入或即將接入DeepSeek。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手機這個主業務線,廠商們似乎更重視AI賦能后的PC、平板,以及可穿戴設備等產品。
比如聯想小新Pro 14 GT AI元啟版,可通過AI寫作、AI翻譯、AI Space等多種功能幫助用戶在工作學習中提質增效。又比如華為早在半年前就曾宣布旗下平板,將全面搭載AI大模型......
不難看出,芯片技術與AI算法的融合,正在重新定義硬件終端的價值。由此,手機廠商的戰場也正在發生轉移,玩家們正通過“AI+多終端”戰略開辟新的賽道。
手機廠商們的“新”布局
一直以來,手機廠商對于PC、平板、可穿戴設備等“副業”的重視程度并不高。
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品類的產品并不能帶來可觀的營收,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并非自身的“強項”。換言之,就是既賺不到大錢,又拼不過細分領域的頭部玩家。
然而令人意外是,自2023年AI概念持續火爆之后,手機廠商們對于這些“副業”的重視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與此相關的事實,并不止文首提到榮耀專門為一臺筆記本電腦開一場發布會。
在PC領域,去年9月聯想就一口氣發布了十多款AI PC,并且將價格線拉到800美元,在云棲大會上又帶去了包括AI PC在內的“全棧AI”解決方案。
在平板領域,早在去年在8月的鴻蒙智行享界S9和華為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華為發布的MatePad Air就搭載了自研的AI大模型。
華為MatePad Air小藝文檔助手 來源:華為官網
可穿戴設備,也另一重要戰場。
今年2月有市場消息稱,小米首款AI眼鏡已經獲得入網許可,或將于近期發布。而面對各類爆料,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出面辟謠,稱小米眼鏡官方微博多年前就已注冊,并非最近上線。
不過多方消息表示,小米將會在2月27日晚的新品發布會上,首次公布小米AI眼鏡包括外觀、功能乃至售價等相關信息。
當把“副業”搬到臺前,手機廠商們的非手機業務收入占比也在顯著提升。
2024年上半年,華為平板出貨量同比增長77%,達到了420萬臺,占28%的市場份額;PC出貨量同比增長15%,達到了 210萬臺,占12%的市場份額;小米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小米全球可穿戴產品出貨量同比增長超50%......
當手機廠商們加速“多終端協同”戰略,終端設備的行業格局正在被重塑。而這種生態化競爭,也正在倒逼傳統PC廠商加速轉型。
鋅財經了解到,諸如惠普、戴爾等傳統設備廠商,正在急于收購AI算法,或選擇與AI算法公司合作,從而使自己能夠盡快推出針對垂直場景的智能終端,不被手機廠商們搶奪最后一塊蛋糕。
“AI+多終端”成破局關鍵
廠商集體轉向的背后,是手機市場的增長困境。
根據Counterpoint的手機銷量月度報告的數據,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在2024年第四季度同比下降3.2%,成為2024年唯一出現同比下滑的季度。消費者換機周期延長至將近4年,行業進入“零和博弈”階段。
但與此同時,生成式AI的爆發打開了新窗口,尤其是今年DeepSeek的出現,開源的屬性疊加大幅降低AI模型推理成本的核心技術,使得手機廠商們的“AI+多終端”戰略“如虎添翼”。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過去一兩年,AI手機的概念很火熱,幾乎所有的主流手機廠商也都推出了自己的AI手機。
但是,與積極響應的各家手機廠商相比,在消費者端,AI手機并未帶來想象中的換機熱潮。
目前各家廠商的AI功能雖然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仍算不上剛需,真正影響消費者購物決策的,仍是產品本身的性能與設計。
不過相比手機,AI加持下的PC,顯然更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更好地釋放AI技術的能力。
眾所周知,將AI模型成功部署到設備端,需要綜合考慮算法優化、模型升級、芯片性能提升等多個方面。而相比其他設備,PC性能強勁,并且天然具備生產力屬性,所以端側AI率先在電腦平臺落地不足為奇。
因此大家可以明顯地感受到,眼下手機廠商們都率先將PC作為核心產品,來推動自家“AI+多終端”的戰略。
聯想AIPC五大特性 來源:聯想官網
事實上,手機廠商“AI+多終端”更深層的驅動力在于商業模式的升級。
傳統硬件廠商依賴一次性銷售獲利,而AI驅動的終端可通過軟件服務獲取持續收入。而這種“硬件+服務”的盈利結構,正在改變消費電子行業的商業邏輯。
當然,商業模式能否正循環的前提是,廠商必須要擁有以AI重構用戶體驗的能力。
AI重塑終端價值
伴隨AI技術的持續爆發,終端設備的核心價值都將被重構。而從PC等“副業”產品開始,硬件革新浪潮即將到來。
市場分析機構Canalys最新預測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AI PC出貨量將超過1億臺,占PC總出貨量的40%。到2028年,AI PC出貨量將達到2.05億臺,2024年至2028年期間的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44%。
但這僅是市場轉型的開始,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追求的不斷升級,消費者愈發傾向于選擇那些能夠帶來更為便捷、智能、個性化體驗的產品。
AI終端產品恰好迎合了這一市場需求,因此其市場需求持續攀升。
據北京恒州博智國際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AI終端市場的銷售收入已達344.11億元,預計2030年可以達到14812.30億元。2024年至2030年,年復合增長率將達37.33%。
聚焦到手機廠商,以可穿戴設備的進化來說,華為手表搭載的AI系統,可通過皮膚分析血糖趨勢,這種醫療級應用正在推動智能手表的價格不斷攀升,讓廠商能夠獲得更可觀的利潤。
實際上,終端智能化也在催生新的產品形態,開辟新的市場。比如近兩年三星、華為等廠商推出的智能戒指、智能眼鏡等“非主流”設備,也在催生新的市場需求。
圖:三星智能指環Galaxy Ring
可以說,當AI讓終端突破形態限制,消費電子的創新空間被無限拓展。而這場由AI驅動的硬件革命,本質是終端從“執行工具”向“認知伙伴”的進化。
當PC能理解創作意圖、手表可預判健康風險、眼鏡可構建空間認知時,硬件價值不再取決于處理器主頻或像素數量,而在于其感知、決策與進化能力。手機廠商的跨界競爭,正是為搶占下一代人機交互的入口。
可以預見,2025年將成為消費電子行業的“奇點時刻”,當AI滲入每一臺設備,真正的萬物智能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