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中國的購車用戶都羨慕國外的車價,誰曾想,短短二十年之后,中國的車價竟然成為全球“洼地”,時代真的變了,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
以特斯拉Model 3(參數丨圖片)為例,中國大陸的起售價最低僅需23.55萬。哪怕同樣是產地,還是品牌所在地的美國,起價也要4.4萬美元,超過30萬人民幣。
而在一些稅費較高的國家,比如新加坡,Model 3的價格是國內的兩倍以上。更不要說國產品牌的電車,出口海外的價格,都是國內價格的1.5倍以上。
美國市場Model 3的價格
在價格戰的影響下,合資品牌的油車在中國市場的售價也基本是全球最低,不到20萬的路虎發現,同樣的價格,在歐洲可能只能買一輛入門的大眾。
而在國內購買一輛新款大眾Passat的價格,在歐洲只能買到一輛什么配置都沒有的Polo。
德國的購車用戶羨慕中國的大眾價格,確實是現在的真實情況。
國內車價優勢的原因
完整的產業鏈與規模化效應,是中國新能源車價格優勢的主要原因。從特斯拉在上海建立超級工廠,將供應鏈高度整合,電車的大部分零部件都能在國內找到世界一流的供應商。
規模化生產進一步攤薄研發與制造成本,寧德時代等電池巨頭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在中國生產一輛純電動車的成本。
全球電池巨頭寧德時代
與此同時,國產新能源車通過模塊化設計降低研發成本,這種技術迭代與成本優化的結合,進一步鞏固了價格優勢。
另外,中國通過新能源補貼、購置稅減免等政策推動新能源車的普及,在國家層面又一次給消費者打了個折。
以特斯拉Model 3為例,近日的限時保險補貼和0息貸款政策,直接降低消費者購車門檻。國產新能源品牌的補貼力度往往更高,更是有比亞迪這種“卷王”將新能源車乃至整個汽車市場的價格一步步拉低。
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
之前中國的車價貴,主要是因為高昂的綜合稅率,稅費甚至高過車價。時至今日,無論是合資車企還是不斷進步的自主品牌,現在銷售的大部分車都是在本土生產,制造成本降低的同時,稅費也降低了不少。
工業發展推動汽車消費普及
伴隨著價格的降低、產品力的提升,普通人擁有一輛汽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徹底改變了“汽車僅限少數人擁有”的歷史。
上世紀90年代,一輛桑塔納售價近20萬元,毫不夸張地講,相當于當時普通家庭數十年收入。而如今,大部分工薪家庭的年收入,都能輕松入手一輛新能源家用車,汽車確實走進了千家萬戶。
曾經桑塔納只有少數人能夠擁有
而且,伴隨著技術的發展,入門級新能源車甚至能夠提供越級的體驗,車內大屏幕已經成為標配,混動技術降低油耗從而降低用車成本,智駕普及也能提升日常的用車體驗。
2025年,這些配置都能在10萬級別的家用車上找到。
不到8萬的智駕版比亞迪海鷗
當然,曾經千萬級別超跑才有的1000馬力,已經不再神圣。50多萬、1500馬力的小米SU7 Ultra,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了無限可能,點燃了所有人的激情。
開售2小時,下定超過10000臺,原來沒錢的只有我。
超過1500馬力的小米SU7
未來汽車市場的趨勢
接下來的市場會怎么發展?隨著電池成本下降和供應鏈的進一步成熟,新能源車的價格或將進一步降低。猜測在2026年,國家補貼可能會有所退坡,購車成本會相應的增長。
但是,在技術方面,中國車企一直在不斷進步,每年都會有更新更好的產品面世,電動車領域的大部分技術,從三電到智艙再到智駕,中國品牌都實現了領先。
曾被視為“技術金字塔尖”的底盤領域,也正在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進行突破。
極氪首家海外店鋪
中國已經從汽車大國升級為汽車強國,伴隨著產品的出海,如果能夠打通國際市場,一定存在更多可能,甚至能夠顛覆老牌汽車強國對行業的認知。
當然,正如當年中國通過對進口車征收高額稅費進行貿易保護,在新能源時代,這種情況可能會反過來。
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優勢其實并非偶然,而是產業升級、政策引導與市場博弈的共同結果。從特斯拉Model 3的全球定價差異中,可以看到中國制造業的效率與潛力。
未來,隨著技術突破與全球化布局深化,國內買車不僅更便宜,還會涌現更多世界級的標桿產品。這不僅僅推動了消費,更標志著中國工業從追隨者向引領者的轉變。
彎道超車,其實已經超越并領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