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哪次變革最為巨大?答案會有很多。
但若問起哪次變革最為偉大,答案非改革開放莫屬。
半個世紀前的這場變革,讓一個貧窮、封閉的農業國家,成為了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現代化國家,也重新奠定了世界格局。
它伴隨了我們的整個人生,然而,熟知并非真知,我們對它的認識,卻總與誤解相伴。很多人認為,改革開放目標清晰,路徑明確。然而,真實的改革開放,絕非臆想中那樣從1978年就謀劃成熟了,而是經歷了一段長達14年的探索過程。
幸好,蕭冬連《探路之役》的出現,為我們補上了這一課,讓改革開放的真相浮出水面。
◎真正的改革開放,其實始于1992年
中國的改革開放,其實分為上下半場,真正大刀闊斧深化改革,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是從1992年才開始的。
而1978年到1992年的14年,正如本書的書名,是一場“探路之役”。它是起跳前的深蹲,是日出前的拂曉,它經常被忽略,卻是新中國最重要的14年。
這段探索是吃飽飯的前六個饅頭,沒有它就沒有后來的一飛沖天。它避免了中國像蘇聯東歐那樣,陷入改革失敗的泥潭。
1978年,擺在先賢們面前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殘破國家。既要面對前30年的巨大慣性,又沒有可供借鑒的成功先例。
在前無古人的一片漆黑中,怎樣摸索出一條路?看完本書,你就會看清這段歷程的來龍去脈。
◎偉大的改革,不會來自PPT,只會來自不斷嘗試
本杰明·富蘭克林曾說:沒有計劃,就等于是在為失敗做準備。
所以,今天政府和企業在做重大改革之前,也都會做出具體而完善的計劃,用數不清的PPT,定好過程中的每一個動作。
然而,通過本書回顧改革開放的歷程,我們會發現,別說錯誤的計劃,就連正確的計劃,都會引發嚴重后果。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為新時期的發展路線,這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如果在1978年,就明確提出這一方向,那么中國的改革開放還會成功么?
書中的事實告訴我們,恐怕很難。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最為稀缺的不是人才,不是干勁兒,而是共識。這時,哪怕提出正確的計劃,也會在各方的激烈反對下胎死腹中。所以,中國進行了一次不知道要去哪,也不知道怎么去的改革,在不斷摸索中凝聚共識,才有了1992年的改革成功。
可以說,改革開放成功的關鍵,恰恰是沒有藍圖。
◎只有他,才能講清那段我們最熟悉卻又最陌生的歷史
講清改革開放歷史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主要有兩個困難,一是史料太多,二是史料太少。
史料太多,是因為每一次中央地方會議、經濟數據、人員任免,都有可能是最重要的資料,但普通人卻無法找到究竟哪一份才是決定性的。
史料太少,是因為很多真正的關鍵的決策,往往涉密,旁人無從了解。
結果就是懂的人不愿意寫,不懂的人沒法寫。
因而,寫就改革開放歷史,一要經歷改革開放的全過程,二要能夠近距離接觸決策過程,三要充分了解黨史。
幸而,蕭冬連自1979年開始,就致力于黨史和近現代史的研究,以體制內專家的身份,伴隨中國走過改革開放的全過程。這讓他能夠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找到改革開放的主線,又不錯過其豐富的細節。
在書中,我們會看到,關于社會、經濟制度等敏感問題的討論過程;會看到小崗村生死文書等重要細節;也會看到價格闖關失敗等挫折。我們會明白,“摸著石頭過河”絕非一句浪漫的比喻;“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背后經歷了多少艱辛的探索。
因而,本書一經上市,就受到了讀者的一致好評,豆瓣上,1922名網友,給出了當代作品中罕見的8.8分,認為其講清了“改革的內在邏輯”。
店長薦書誠薦《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感興趣的書友不要錯過,識別下圖二維碼,即可搶先收藏閱讀:
添加:Leonardo20103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