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84年4月19日,這是一個令無數人惋惜且悲痛的日子。
曾經在中國革命的漫長征程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賀子珍,在上海走完了她坎坷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
她的離去,宛如一顆璀璨星辰的隕落。
賀子珍
而圍繞著她的身后事,李敏的公公孔從洲提出的兩條飽含深意的請求,以及中央給予的同意回應,更是成為了那段歷史中,彰顯尊重與緬懷之情的重要篇章。
巾幗英雄
賀子珍的一生,是充滿遺憾,但又值得驕傲的。
1909年,賀子珍誕生于江西永新的一個鄉紳家庭,原名桂圓,又名自珍。
自幼,她便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果敢與對舊秩序的反抗精神,在那個革命思潮涌動的年代,她毅然決然地投身到了改變國家命運的革命洪流之中。
先是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憑借著自身對革命的滿腔熱忱和堅定信念,很快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成為了井岡山第一位女黨員,就此開啟了她光輝且艱難的革命生涯。
在井岡山時期,賀子珍與毛主席相遇相知。
彼時的毛主席,正帶領著紅軍戰士們,在艱苦的環境中,為革命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不懈奮斗。
賀子珍憑借著自己的聰慧、干練以及對革命工作的高度責任感,在諸多方面給予了毛主席有力的支持。
無論是整理繁雜的文書資料,還是悉心照料生活起居,她都做得井井有條,成為了毛主席身邊不可或缺的親密伴侶和得力助手。
長征路上,賀子珍更是以無畏的勇氣和無私的奉獻精神震撼著每一個人。
當遭遇敵機轟炸時,眼看著戰友們面臨危險,她毫不猶豫地撲向傷員,用自己的身軀去抵擋那無情的彈片。
這一英勇之舉,讓她全身多處受傷,還有彈片嵌入體內。
這些彈片如同頑固的“敵人”,此后一直伴隨著她,給她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病痛折磨
這次受傷不止摧殘了她的身體,也摧殘了她的精神。
她后來常常頭痛,無法自控的歇斯底里、大吵大鬧,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彈片壓迫神經所致。
沉重的折磨讓賀子珍無法再承擔延安的工作,頻繁的情緒失控,更是讓她和毛主席的婚姻陷入了痛苦之中。
1937年,賀子珍決定前往蘇聯。
到達蘇聯后,她生下了兒子柳瓦。
然而不幸的是,柳瓦在6個月大時因染上流感而病逝,這給賀子珍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1941年底,為寬慰賀子珍,毛主席把4歲的女兒李敏送到了蘇聯。
在蘇聯,李敏進入國際兒童院的幼兒班上學,與兩個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相聚。
節假日時,四人會團聚在一起,這給她們在異國他鄉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溫暖。
期間,李敏曾患上肺炎,生命垂危,被推到太平間的副室。
賀子珍心急如焚,變賣衣物買回白糖和奶粉沖成水喂女兒,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李敏漸漸康復。
當時,由于戰爭爆發,她們住在國際兒童院,每天只有幾百克的面包,吃不飽,營養不良。
為了改善生活,賀子珍常常變賣自己的衣服,或者在住所外面擺小攤,變賣點錢購買食品。
然而,賀子珍的苦難并未就此結束。
因與國際兒童院領導發生爭執,她被院長瑪尕洛夫送進了蘇聯的精神病院拘押。
這一經歷讓賀子珍身心備受折磨,但她始終堅強地與命運抗爭著。
直到1947年,經王稼祥幫助,賀子珍才被接出精神病院。
1947年8月,賀子珍帶著李敏、毛岸青回到東北。
這段在蘇聯的經歷,對賀子珍和李敏來說,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它充滿了苦難與挫折,但也見證了她們母女之間深厚的情感以及堅韌不拔的精神。
離世之后
回國后,賀子珍定居在上海,開啟了相對平靜的生活。
盡管歲月的滄桑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身體也因早年傷病的折磨每況愈下,但她對國家的熱愛、對國家建設的關注絲毫未減。
黨和政府也始終牽掛著賀子珍的生活與健康,安排專人悉心照料她,還盡最大努力為她提供良好的醫療條件,希望能減輕她身體上的病痛。
而賀子珍本人,卻從沒有對外人提起過自己的傷痛,她一輩子都是一個意志頑強的人。
賀子珍去世之后,所有人都為之傷懷,特別是作為女兒的李敏,更是幾近崩潰。
原本,中央想要讓李敏親自為母親主持身后事。
但考慮到李敏正處于最脆弱的時候,所以中央托付李敏的公公孔從洲和舅舅賀敏學協助李敏,商議如何為賀子珍操辦后事。
孔從洲是一位品德高尚、極具家庭責任感的長輩。
作為李敏的公公,他與這個特殊的家庭緊密相連。
他深知賀子珍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了解她一路走來所歷經的艱難困苦,更對她晚年承受病痛折磨的狀況感同身受。
也正因如此,在賀子珍病重乃至逝世這一令人悲痛的時刻,孔從洲懷著對她的敬重與關切,慎重地提出了兩條至關重要的請求。
他希望能讓賀子珍的身后事得到妥善的安排,讓她的離去能被更多人銘記,讓她的功績能得到應有的彰顯。
兩個請求
孔從洲提出的第一個要求,是希望能將賀子珍的骨灰,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八寶山革命公墓,那是一個承載著無數革命先輩英靈的神圣之地,是對為國家、為民族做出卓越貢獻的英雄們的最高禮贊與銘記。
賀子珍的一生,從井岡山的烽火到長征路上的艱難跋涉,從國內革命斗爭到在異國他鄉堅守對祖國的眷戀,她為黨和人民奉獻了自己的一切。
將她的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意味著把她的功績銘刻在國家的歷史豐碑之上,讓每一個前來緬懷先烈的人都能知曉她的故事,感受到她那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
同時也是給予她應有的崇高榮譽,讓她在身后能與那些曾經一同為革命奮斗的戰友們“相聚”,繼續守護著這片他們為之拼搏過的土地。
第二個要求,則是希望能將賀子珍去世的消息,刊登在報紙上。
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有限的時代,報紙是人們獲取重要資訊、了解國家大事的重要窗口。
賀子珍作為一位有著深遠影響力的革命先輩,她的離去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損失。
將這一消息刊登在報紙上,能夠讓更多的人知曉她的逝世,讓全國上下的人民都有機會表達對她的哀悼之情。
更是能讓她的革命事跡,通過這樣的方式再次廣泛傳播。
讓年輕一代的人們深入了解她所經歷的那個革命年代,傳承和弘揚她身上所體現的偉大革命精神,使她的奉獻與犧牲成為激勵后人不斷前行的精神動力。
當孔從洲提出這兩條請求后,中央經過慎重且全面的考慮,給予了同意的回應。
同意將她的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以及刊登去世消息,是從國家層面給予她高度的肯定,是向全社會昭示她為革命所付出的一切都被黨和人民牢牢銘記。
她的貢獻將永載史冊,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對于社會層面而言,這樣的安排更是一種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通過在報紙上公布消息,讓更多人了解賀子珍的一生,被她的故事所打動,
斯人已去,革命精神卻可以代代傳承。
參考資料:
石永言《賀子珍與毛主席》
中國軍網《賀子珍:一朵絢爛的“井岡之花”》
本文由“文史風云”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