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雜志》曾提出腫瘤干細胞新的“起源”說,他認為化療后促使普通腫瘤細胞演變成腫瘤干細胞,是癌癥難治的根源。
因此,不僅化療要謹慎,而且化療用得不好,甚至可能增加腫瘤復發轉移的概率。
這是因為化療會把部分原先惡性程度不高的腫瘤細胞,打回到最原始的狀態——腫瘤干細胞,使其惡性程度、耐藥性大大增強。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干細胞有無限分化的可能性,可以變異很多類型的癌細胞。
這類干細胞就像韭菜一樣,割掉一茬又會長出一茬,具有很強的耐受力,不容易被摧毀,如同“種子細胞”。
其會繼續產生新的腫瘤細胞,正是因為腫瘤干細胞的存在,導致了腫瘤以往常規治療(化、放療)的失敗。
所以,為什么有時候越做化療,癌細胞的轉移復發概率越高。
化療藥大都會使用DNA損傷劑,后者導致了DNA的損傷,這又加劇腫瘤細胞已存在的基因組的不穩定性,從而加大產生腫瘤干細胞的可能性。因此,化療常常會促使普通腫瘤細胞發生癌變。
所以,我們在充分肯定化療有一定價值的前提下,應該考慮它可能產生的毒副作用。
因而,筆者要明確告訴大家:用化療治療癌癥要講究適度,而且要多聽取各方面專家的意見。化療的使用絕對要謹慎,中國腫瘤患者很多是死于過度治療。其中,化療過度就是首當其沖的一種危害。
國際上,20世紀90年代末就有人做了大樣本的對照比較研究,研究發現,大劑量化療與適度計量化療對比,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僅沒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乳腺癌和胃癌也類似。
所以,化療則應從原先單純追求大劑量、多次數,轉變為要用“最適當(的小)劑量”和最優化的程序,用時應強調目標性。
其實,筆者臨床也碰到過不少歐美的乳腺癌患者,大多就是采用保乳的局部手術,外加(或不加)幾次小劑量化療,而后求助于天然療法(包括中醫藥)!
活動預告
暖春,腫瘤患者更適合吃些什么?
魔芋、百合等藥食同源的食材,
如何搭配更有益?
3月9日上午9:00,
何裕民教授攜手趙春妮教授,
將于“尋味掌勺人”總決賽現場
分享春日食養秘籍。
更有多重簽到禮等你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