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古典美的感知,那可是刻在 DNA 里的 “祖傳技能”,一觸發就上頭!
可說到現在的古裝劇,水平總是五五開,有的 “大型翻車現場”。有的審美可是 “扛把子”,穩穩在線!
比如,九十年代的《唐明皇》《大明宮詞》《西施》:
90年代影視劇
近些年的幾部劇:
近些古裝造型
但大部分劇的造型則是審美讓人摸不著頭腦:仙界永遠一身白,女主總頂著韓式半永久眉毛出場。
那發型和 那么,問題來了:古典韻味是啥? 今天就讓我們帶著 一起來看看,那些讓當代劇組汗顏的"東方美顏秘術"。 首先,來到先秦時代。 在青銅器與竹簡堆砌的先秦時代,老祖宗們已開啟了美妝界初代極簡主義: 河南信陽出土的陶木俑、長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里,那位穿越千年的女神們正用她細若游絲的"長眉入鬢"告訴你:真正的美從不需要煙熏火燎。 這種素雅清淡的妝容,就是那個時代的 “時尚密碼”。 正如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向楚王介紹晉國美女:“粉白黛黑立于衢閭,非知而見之者以為神”。 先秦時期,以天然去雕飾為美的審美觀,讓小姐姐們人均"清水芙蓉"代言人。 你要是給她們開美顏相機,估計會被嫌棄:"濾鏡?那是對我天生麗質的侮辱!” 如果說先秦流行的是 “裸妝” 美,走的是 “清水出芙蓉” 的路線,那到了漢、魏、晉及南北朝,畫風就突變了,直接進入了妖嬈的 “紅妝” 時代。 漢代,估計是社會安定了,大家對美的追求也 “升級換代” 了,不再滿足于簡單的 “白與黑”。 漢代女性不僅要往臉上擦粉,還得涂上鮮艷的朱紅。 那櫻桃小口的唇妝也開始嶄露頭角,后來更是成了中國古典美的經典元素之一,簡直就是 “C 位出道”。 胭脂、唇脂、花鈿這些化妝 “小寶貝”,也紛紛走進了漢代女性的日常生活,成為她們扮靚的好幫手。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 “錐畫雙層九子奩”,就見證了當時畫眉的各種新奇花樣,蛾眉、長眉、八字眉、遠山眉、愁眉等等,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 漢代開啟了美妝大門,到了魏晉南北朝就是直接踹開大門沖進專柜掃貨的時代。 怎么形容這個時期的妝容呢?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美妝博主集體嗑嗨了"。 南北朝陶俑巍峨的高髻: 《洛神賦圖》中的飛天髻: 《女史箴圖》里的步搖簪釵叮當作響,南北朝陶俑頂著比埃菲爾鐵塔還高的發髻,活生生把腦袋變成了建筑工地。 除了發式,妝容也開始更加大膽。胭脂開始出現,不過這一時期“胭脂”叫“燕支”。指以紅藍花制成的妝粉,顏色介于紅白之間的桃紅色、粉紅色。 晉人崔豹在《古今注》里說 “燕支,葉似薊,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為‘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以染粉為面色,謂為‘燕支粉’。” 簡直是 “美妝創意大爆發”。 這些各式各樣的妝容一路 “乘風破浪”,到了唐朝這個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的盛世,直接把中國古代妝飾史推上了一個 “巔峰王座”。 周昉《簪花仕女圖》里的貴婦們,臉上貼的花鈿比現代人手機貼膜還講究,面靨斜紅搭配得比數學公式還精密。 敦煌壁畫里的供養人妝容,腮紅打得像是剛被楊貴妃扇過耳光,卻意外成就了盛唐時尚ICON。 唐代女子的發髻,也就是 “義髻”,樣式也是五花八門,仿佛是一場發髻的 “時尚秀”。 靜梳妝、點面靨、描斜紅、貼花錨……盛世女人的嬌艷美可不是吹的,是真的美得讓人 “移不開眼”,妥妥的 “顏值天花板”。 唐玄宗年間流行過一陣"啼妝",姑娘們把眼睛化得跟哭過三天三夜似的,放在今天絕對會被媽媽罵"晦氣",但當時卻是長安城爆款妝容。 當歷史頻道切換到宋朝,美妝畫風突然從《滿城盡帶黃金甲》切到了《小森林》。 程朱理學不僅管住了姑娘們的心,還管住了她們的化妝包。宋人《天寒翠袖圖》里的仕女們,腮紅淡得像是被春風輕輕吻過—— 宋代的唇妝主打"MLBB"(my lips but better)概念,完美詮釋什么叫"偽素顏天花板"。 但你以為宋妝真的素?人家玩的是低調的奢華。 宋代女子在妝容上可藏著小心機,她們會在額頭上貼一些用金箔片、螺鈿殼等剪制的花朵。 貼法可比唐朝的金箔更有高級感,有一種 “無妝勝有妝” 的奇妙效果: 至于那些皇后和貴婦們,那就更講究了。 "魚媚子"珍珠貼面妝,額頭一顆、酒窩一對、太陽穴兩串,走起路來叮當作響,這不就是古代版施華洛世奇高定? 除了 “魚媚子”,還有低調奢華的 “冠帽”。 看看宋神宗后坐像軸、宋仁宗皇后坐像,就能感受到那種高級感撲面而來,仿佛在說 “我雖然低調,但我超有料”。 到了明清兩代,美妝像是把前朝所有技能點都加在了"婉約"屬性上。 唐寅筆下的宮妓眉似遠山含黛,金延標畫中的仕女眼如秋水橫波,連曹雪芹都要在《紅樓夢》里給黛玉安排上"罥煙眉"。 這個時期的妝容,就像加了柔光濾鏡的工筆畫,美得含蓄又克制。 不過清宮劇倒是貢獻了不少美妝梗:從"一耳三鉗"到"兩把頭",從點翠鈿子到絨花裝飾。 要不是《甄嬛傳》里華妃娘娘的"點翠頭面"科普,多少人至今分不清鈿子和旗頭? 但某些劇組把韓式平眉P到清宮娘娘臉上,這操作簡直比雍正穿越用iPhone還離譜。 5000年文明史,從戰國的素雅到盛唐的奢靡,從宋代的極簡到明清的婉約,我們的妝容史本就是部活的時尚教科書。 那些躺在博物館里的陶俑壁畫,隨便拎個細節都能吊打現在某些劇組的化妝師。 當我們在《長安十二時辰》里看到高度還原的唐代眉妝,在《知否》《清平樂》里見到考究宋妝和珍珠花鈿時,DNA里的審美記憶瞬間就被喚醒。 所以劇組大大們啊,與其把經費都砸在流量明星身上,不如給化妝師報個文物鑒賞班。 畢竟觀眾的眼睛可是被五千年文明淬煉過的"火眼金睛",那些糊弄人的韓式半永久、日式卡姿蘭大眼,在我們祖傳的審美DNA面前,真的無處遁形。洛陽鏟(劃掉)放大鏡,從文物里挖出古代美妝博主的硬核操作。
河南信陽楚墓出土的陶木俑
長沙楚墓出土人物龍鳳帛畫 長眉
漢陽陵出土 女俑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錐畫雙層九子奩”
歷史上漢武帝的"螺子黛事件"堪稱古代美妝圈第一大瓜。
《女史箴圖》 東晉 顧愷之
安陽北朝墓葬 女俑
宋摹本《洛神賦圖》 故宮博物院藏
綰發的簪、釵、步搖、鈿成為當時風潮:
鉞形金簪 東晉時期 南京市博物館藏
《女史箴圖》中女子梳妝
而且這一時期還冒出了斜紅妝、額黃妝、壽陽妝、黃眉墨妝、徐妃半面妝、紫妝等等一大堆新奇的妝容。
最絕的是《北齊校書圖卷》里的額黃妝,貼金箔算什么?人家直接往腦門上刷金漆,完美詮釋什么叫"腦門有礦"。
《北齊校書圖卷》半涂前額的女子:額黃妝
唐代屏風人物 日本正倉院藏
晚唐弈棋貴婦絹畫1972年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
唐代女子發髻(“義髻”)式樣
《唐人宮樂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代 《瑤臺步月圖》
《天寒翠袖圖》
南宋 劉松年 《宮女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宋仁宗皇后 坐像
明 唐寅 王蜀宮妓圖(局部)
清 金延標《仕女簪花圖》 故宮博物院藏
左(明代仕女撲蝶圖)右(清代仕女觀花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