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物“出圈”,當青銅器紋樣成為時尚符號,一場由年輕人主導的“文博熱”正在重塑文化圖景。“文博熱”折射出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旺盛,在這一趨勢下,博物館主動求變,持續加強在傳統文化傳播方式上的創新和轉型升級,成為趣味性、互動性、知識性交織相融的文化產品提供者與服務者。本報特邀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回應基層關切,為“文博熱”走出“長紅”路支招。
基層關切:中小博物館提質升級走哪條路?
沈陽博物館“文明之光——紅山·良渚與中華文明”展 受訪者供圖
目前不少中小博物館存在文物數量少、館藏不豐富等問題,沒有特色藏品就不足以支撐博物館推出具有吸引力的展覽項目。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相關負責人提出,中小博物館應如何提升文化服務水平,打造公眾“走進來、留得住、還想來”的精神文化家園?
代表回應 小而美 精而活
▲ 全國人大代表李聲能
目前,我國中小博物館數量占比達七成,是博物館行業發展的堅實基礎。然而,眾多中小博物館因規模、資源、人才等方面的限制,文化傳承與教育效能未得到充分發揮。全國人大代表、沈陽市文博中心主任李聲能認為,中小博物館要實現“小而美”,關鍵在于轉變發展思路,將資源限制轉化為創新動力。
“首先,借力外部資源,以‘共建共享’思維拓寬藏品邊界。”李聲能表示,中小博物館可以嘗試通過與社區或者本地居民聯動,征集老物件、老照片等與當地生活、文化相關的藏品,或通過提供文物代管服務,將散落在民間的有收藏價值的物品納入展陳體系,為每件藏品錄制捐贈者口述視頻,增強藏品的故事性,在盤活社會資源的同時,加強與觀眾的情感聯結。同時還可以建立區域性的博物館聯盟,通過聯合考古、藏品互展等方式形成資源網絡,有效充實展覽序列。
李聲能認為,中小博物館可以深耕現有資源,聚焦本地文化和故事策展。“圍繞當地歷史、民俗、非遺、自然生態等主題策劃展覽,通過敘事性展覽傳遞文化價值;系統梳理方言、手工藝、節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運用現代設計語言轉化呈現,形成獨特的文化標識。”李聲能說。
“如今,觀眾已不再滿足于傳統展陳模式下文物的靜態陳列。”創新展陳方式與技術應用,讓文物“活”起來,在李聲能看來十分必要。他認為,中小博物館可以通過打造豐富場景,結合展覽提供故事線索等方式,給觀眾帶來沉浸式參觀體驗;利用數字技術賦能,策劃云展覽、建立虛擬展廳等方式,增加展覽的傳播渠道;利用數字化手段,豐富展覽的參觀方式,增強觀眾在參觀過程中的互動感。
“另外,定制化導覽服務、結合本地文化推出特色文創產品,以及針對不同群體舉辦一些公眾參與度高的文化活動,也是提升博物館服務水平的關鍵。”李聲能說,“總之,中小博物館應從‘以物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理念轉變,努力將資源劣勢轉化為‘小而美’‘精而活’的特色優勢,最終實現文化服務效能的持續提升。”
(本報記者 彭澳麗 采訪整理)
基層關切:中小博物館拿什么留住人才?
▲ 文物普查隊員在繪制文物圖像 張 影 攝
“缺乏專業人才”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面臨的挑戰之一。基層的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無法和大城市相比,很難吸引更多優秀的文保人才,因此,基層文物保護隊伍總量少、專業人才缺乏的現象更為普遍。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問題不僅困擾著單個博物館,也成為基層文保事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代表回應 要讓基層文保人員有奔頭
▲ 全國人大代表汪萬福
“我在基層跑得比較多,發現縣一級的文保人員編制緊缺,落實到基層人員身上的任務重,壓力也大。”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副部長汪萬福說。
我國是文物資源大國,文物資源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種類繁多。國家文物局2024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擁有76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共有各類文物機構9645個,從業人員18.1萬人,其中高級職稱1.3萬人,占7.0%;中級職稱2.4萬人,占13.1%。
汪萬福認為,當前文保從業人員數量與我國文物資源大國的地位不匹配。他認為,需要不斷增加財政投入、推動科技創新、強化隊伍建設。
基層文保工作條件相對艱苦,薪資待遇、職業發展等方面與一些熱門行業存在差距。汪萬福認為,一方面,要通過職業技能培訓提升現有基層文保人員的技能;另一方面,在制度上,要讓基層文保人員在職業發展過程中有奔頭、有機會。汪萬福提到,要注重提高基層文保人員待遇,“技能提升了,待遇提高了,幸福指數會更高”。
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汪萬福提交了關于加強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實施的建議。該建議得到了國家文物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積極支持。2024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國家第十三批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名單,敦煌研究院、中國圖書館學會等位列其中,為文保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
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它不僅涉及歷史學、考古學等人文社科領域的知識,還緊密關聯著化學、材料科學、信息技術等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汪萬福表示,高校要培養具備多學科交叉背景的高素質人才,一線文物工作者也可參與高校教學,助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年輕人才確實需要悉心培養。”在敦煌研究院工作30多年,汪萬福對文保人才培養深有感觸。他認為,很多文保工作者是因興趣進入文保領域,因此,文保單位需要用一定的激勵措施吸引年輕人,用好的團隊氛圍、明確的發展方向留住年輕人。
(本報記者 張影 采訪整理)
基層關切:博物館該如何應對“野導”?
▲ 講解員為觀眾提供講解服務 受訪者供圖
博物館講解工作搭建起博物館與觀眾溝通的橋梁,是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功能、提供公共服務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隨著“文博熱”升溫,博物館的講解服務資源承載量有限,很多觀眾選擇了“非正規講解”。北京市延慶區文保志愿者田玉鳳說,這些“野導”中不乏有歪曲歷史、擾亂秩序等行為,應如何更好應對?
委員回應 利用新技術打造新型互動講解生態
▲ 全國政協委員馬蕭林
2023年8月,國家文物局出臺《關于進一步提升博物館講解服務工作水平的指導意見》。河南博物院積極響應,構建了以“官方講解為主體,社會講解為補充,線上線下全覆蓋,沉浸式體驗為引領 ”的多元、立體、有序講解服務體系。短短一年間,服務效能顯著提升。
“要強化質量監管,加強對專業講解員的培養,并建立講解質量監督機制。”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介紹,近年來,河南博物院持續組織專業講解員、社會講解員和志愿者參加各類培訓,除了歷史文物知識、語言表達、形體姿態等基礎培訓外,還定期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邀請歷史、考古等領域專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讓講解員及時更新知識儲備。
此外,馬蕭林建議,應進一步拓展社會講解員的招募渠道,不僅面向旅行社、持證導游,還可向社會各界人士開放。應該根據博物館的展覽主題、觀眾流量和不同群體需求,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公益講解計劃。“針對學生群體,河南博物院在周末和寒暑假增加講解場次;對于熱門展覽,適時增加公益講解服務時間。同時,通過官方網站、社交媒體等渠道提前公布公益講解的時間表和內容簡介,方便觀眾提前知曉并合理安排參觀時間,提高公益講解的利用率。”馬蕭林說。
“新媒體技術是豐富講解服務供給的重要手段。”馬蕭林認為,首先,可以制作高質量的線上講解視頻,邀請專業講解員或專家進行講解。其次,可以開發線上互動講解平臺,觀眾可以在線提問、與講解員或其他觀眾交流討論,提升線上講解的互動性。
河南博物院推出的“唐宮夜宴XR大空間沉浸式講解體驗項目”和AR實景劇游沉浸式講解導賞項目,就運用了虛擬現實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為觀眾提供沉浸式體驗,打破傳統講解概念邊界,吸引年輕群體,提升講解服務的吸引力和傳播效果,有效減少了觀眾對“野導”的依賴。
“此外,還要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的影響力開展多樣化的宣傳活動。如開展直播活動,與直播平臺博主合作,邀請他們體驗博物館講解服務并進行宣傳推廣,增加博物館的知名度。”馬蕭林說。
把個性化講解服務列入提升日程
▲ 全國政協委員鄭茜
博物館是連接歷史與當下的文化紐帶,而講解服務則是觀眾理解展覽內涵的橋梁。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族博物館黨委副書記、副館長鄭茜表示:“讓講解服務這座橋梁更穩固、更通達,需要從提升講解水平、拓展公益服務、創新傳播形式三方面發力,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首先,專業水平與服務溫度要雙向提升。”在鄭茜看來,系統化培訓是講解員提升講解水平的必由之路。培訓課程應當涵蓋文物知識、表達技巧、觀眾心理學等多個領域。在培訓過程中,可以增設“場景模擬考核”,比如針對兒童等不同群體設計不同的講解方案,強化講解員的應變能力。
鄭茜認為,講解服務的溫度提升要求講解能夠滿足多元需求,提供分眾講解的個性化服務,比如親子版、學術版、快閃版講解等。
“其次,還要以多元協作擴容公益講解。”鄭茜認為,整合社會資源、拓展公益服務是緩解博物館講解壓力的重要路徑。以館內專職講解員為核心,聯動高校文博社團、退休教師、文化志愿者,經培訓認證后參與排班,緩解人員壓力,從而構建出一個“1+N”的服務網絡。此外,推行時段分級制度也是一個有效方法,比如在工作日增設午間場、夜場講解;周末及節假日實施“半點開講”,高峰時段分流觀眾等。
“要依靠技術賦能拓展傳播邊界。”鄭茜表示,及時運用新質生產力拓展博物館傳播形式,是當前國內博物館界普遍形成的共識。但在構建智慧導覽系統以提升講解服務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可以探索的空間。比如,開發數字化互動導覽,觀眾掃描展品就可觸發還原歷史場景的3D動畫,同步收聽方言版、故事版等特色講解語音包;又如上線智能問答終端,觀眾輸入問題即可獲取圖文、視頻等多模態解答。
“更加深入地利用新媒體實現博物館傳播,也大有可為。”鄭茜介紹,如制作系列短視頻解讀文物,與知識付費平臺合作推出文物故事,聯合游戲公司開發文物主題解謎小程序等。
“規范講解服務絕不是機械地執行標準,而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文化傳播。”鄭茜說,“只有把專業深度、服務溫度和技術高度結合起來,才能讓博物館從知識寶庫升級為精神殿堂,讓中華文明之光真正照進公眾心間。”
(本報記者 張欣 劉源隆 于帆 采訪整理)
來源:中國文化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