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五大主力的軍長,在不同時期都在解放軍手中吃過虧。
張靈甫指揮整編74師打了兩場漣水戰役,第一場在華中野戰軍王必成6師手下吃過虧,基層戰斗骨干損失達三分之二,挫動銳氣之余,戰斗力也打了折扣,這是一場毫無疑問的敗仗。
孫立人任新1軍軍長期間,1947年1月的其塔木戰斗,新38師之113團,新30師之90團均被東北民主聯軍殲滅,這場虧吃的著實不小。
廖耀湘指揮的新6軍實力最為強勁,但在101面前討不了好去。在進攻臨江戰役中,其核心主力新22師多次被擊退。1948年2月其暫編62師在法庫之戰中被全殲。
胡璉指揮的整編11師號稱中原、華東三把利劍,胡璉作戰狡猾,常令人琢磨不透。與第5軍相比,整11師略顯遜色,宿北戰役其師部被葉飛縱隊突襲,雖說雙方是錯進錯出,畢竟也讓胡璉驚出一身冷汗。龍固集張鳳集戰役,胡邱二位攻守配合位置不同,整11師損失相對來說更大一些。
唯獨邱清泉指揮第5軍,小的失利雖也不斷,但基本沒有多大的失敗。
所以評價五大主力戰斗力時,筆者一向的觀點是,新6軍以客觀實力而論堪稱第一(主要指裝備),第5軍的綜合實力尤其是邱清泉編練、指揮兵團作戰的能力,略強于廖耀湘等人。尤其這一能力,整74師張師長是最為欠缺的,本文以討論邱清泉為主,間或涉及部隊整體戰斗力時,會不斷與其他部隊長官橫向對比,甚至與我軍對比,這是研究戰史最有意思的地方。
一、邱清泉的作戰特點
邱清泉自幼接受的文化教育較好,又經留德學習,視野較為寬闊,既有縱向的歷史視界,也有橫向的國際對比視界。這樣的經歷,既有助于培養理性思維,使人免于莽撞、粗魯、短視,更使其有辯證、比較思維。
邱清泉與我軍作戰極善于觀察研究,不全以己軍為出發點,常能根據對手的特點設計戰斗指揮戰斗。
1946年第5軍從華中戰場轉移至魯西南作戰,第一次遭遇我軍大兵團作戰,立即把邱清泉的狀態刺激出來。
魯西南作戰是標準的大兵團作戰,劉伯承的指揮讓邱清泉見到了不同于往日甚至不同于日軍的規模化作戰的氣象。
邱清泉對劉伯承甚至有一定觀察和研究,他曾自編《戰勝劉伯承之秘訣》發給其部隊,令其如法施行。內容如下:
一、劉伯承定經摸清我們的兵力陣地才來打,所以我們要打他的先頭部隊,叫他摸不準;
二、劉伯承要有五倍于我們的兵力才來打,所以我們要碰上就打,叫他無法集中,始終劣勢;
三、劉伯承要達成袋形夾擊態勢才來打,所以我們要反包圍夾擊他的一翼,叫他只有敗逃;
四、劉伯承怕我們大隊伍。想吃我們的小部隊,所以我們要用小部隊釣魚,用大部隊吃魚;
五、劉伯承缺少彈藥,無法持久,所以我們要先用炮火搜索,后用沖鋒突擊,必定勝利;
六、劉伯承要布置地形,埋伏襲擊,所以我們要搜索敵情,偵察地形,分區分幾個到達線,運動與掩護速擊,就可以粉碎他的陰謀了。
能讓邱瘋子看得起并研究,證明了解放戰爭初期我各大戰區野戰部隊之實力,劉鄧大軍是確之無疑的一哥。
無獨有偶,劉伯承對邱清泉也有研究。劉帥對兩個重要對手,重視
邱清泉過于胡璉。1947年4月18日,劉帥致電陳粟譚,告以第5軍的作戰特點及應對要領。內容如下:
1.前告整11師的戰術,5軍與之相同,惟5軍特務、偵察、偽裝、戰斗較狡猾些。在菏巨路作戰(龍堌、張鳳集戰役)作戰時,它強調攻一點與彈性防御。其欲圍攻一點時,佯退示弱,懈我意志,然后集中火力、兵力突然圍攻。其布陣系抓住村莊與構筑野地低堡互相策應,攻村常用燃燒彈,夜間防御教育即強調伏擊與照明射擊。
2.我應……(向粟裕建議我軍應對之策,茲不錄)
3.邱清泉為人很穩重,未查明我情況前不敢輕動,已經發現我之弱點也能猛進。
兩人互相評價,可謂戰史上一段不能稱為佳話的“趣話”。
二、邱清泉的潛力
1948年秋,國民黨軍開始編組兵團時,邱清泉榮任第二兵團司令官,下轄第5軍、70軍、74軍、12軍、騎1旅、新44師,總兵力達12萬多人,是中原華東戰場最強大的機動兵團,即使部隊番號紙面實力略有過之的黃百韜7兵團,戰斗力也不如邱兵團。
比之淮海戰場的其他幾個兵團級單位,邱清泉兵團的地位作用,就像第200師之于第5軍、第5軍之于第2兵團,乃是徐州剿總的柱石。
其威脅力體現在幾個方面:
1.機動能力。
這方面在前面魯西南、孟良崮、豫東等戰役中都得到體現,無論華野還是劉鄧大軍,都無法抓住邱部主力,而只能圍繞第5軍做文章,打與第5軍配合作戰的部隊。
國軍五大主力皆能作為進攻的鋼刀和防守的硬核桃,但如跑不快、機動不靈,威力便折其大半。整74師逢惡戰必上,崇尚強攻硬打,固是其抗戰血氣之延續,但從軍事上看并不是最佳打法。
2.軍級單位協同作戰能力。
觀察五大主力軍長的能力,這是一個重要指標。軍長們指揮自己一個軍都是合格的,但能不能超越軍長定位,指揮數個軍協同作戰呢?這種學習能力、成長能力并不是人人皆有。
新6軍、新1軍養成路徑依賴,慣以師為單位分路進擊,對付初起階段的東北民主聯軍有效,一旦對手擴大了戰爭規模,以集團化作戰擴大人力物力優勢,以之克服戰術技術方面的粗糙,東北國軍主力就很難對付了。
換言之,沒有適應并跟上東野的節奏。
邱清泉與廖耀湘同在歐洲留學,孫立人在美國留學,但留學期間對軍事的思考明顯不在一個量級。如果只以軍長論,三人各有側重,不相上下。但若向上提一個層級來看,邱清泉是為數不多、非常罕見地,能把幾個軍迅速融為一體、很好地協同作戰的高級指揮官。
3.應變能力。
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