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窮養孩子”的理論就甚囂塵上。
甚至一度衍生了“哭窮教育”。
前幾天,跟朋友小萌一起參加一個少兒活動。
她帶著6歲的女兒一起。
結束后逛商場時,小姑娘看上一個芭比娃娃,吵著鬧著要買。
結果小萌就故作難為情的提醒說,家里這個月連水電費都快交不起了,以后要數著錢包過日子了……
聽完媽媽的話,小姑娘果然不再任性。
小萌看著我說,這就是“哭窮教育”的效果。
那一刻,我的心底卻滋生了一絲酸楚。
其實,與小萌這種“哭窮教育”相對應的是目前一些家長所奉行的“透明談錢”的理念。
那么這兩種方式,到底孰對孰錯呢?
咱們接下來就一起來聊聊,兩種教育模式的家庭,20年后,孩子可能過的是兩種人生。
01.兩種教育模式的認知鴻溝
在家庭教育領域,任何教育方式,往往取決于父母的認知。
一般來說,“哭窮教育”的本質有兩種。
其一是經濟焦慮的情緒轉嫁,其二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的傳統文化背書。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
當父母用“家里窮”作為教育孩子的“工具”,或者是避免孩子花錢的“擋箭牌”,孩子所接收到的,到底是什么呢?
也許,孩子所獲取的,并非是對金錢的認知。而是對匱乏的恐慌與不安。
而且隨著孩子漸漸成長,這種恐慌很有可能形成極端,比如會因兒時的匱乏,在經濟自主后產生過度滿足或報復性消費。
而真正的“透明談錢”,既不是炫富,也不是裝窮,而是讓孩子明確家庭的經濟與支出情況。
這種教育可以讓孩子明白,錢不是魔法棒,而是需要去經營的資源。
從心理學實驗來看,那些參與家庭財務決策的孩子,前額葉皮層發育更完善。
而這個區域,主要負責管理型決策,這也能夠大大提升孩子成年后鋪張浪費的情況,以及可以幫助孩子精準避開月光族等財務陷阱。
并且,從教育的軌跡結果來看,“透明談錢”養育下的孩子,在20年后,人生往往還會具備三個優勢。
02.透明教育下的3大人生優勢
①建立健康的金錢人格
根據北京師范大學追蹤研究發現:
經歷過透明談錢教育的孩子,在25歲的儲蓄率,比同齡人高47%。
并且,他們不會因促銷瘋狂囤貨,也不會因面子過度消費。
而這種“財務的正向經營”方式,取決于童年時期對收支平衡的具象認知。
簡單來說,這類孩子在父母的允許下,對錢財有著很好的具象認知能力,他們知道多少錢可以買一把青菜,多少錢可以買一口鍋……
在成年后,他們也會有著這種明確清晰的認知,讓他們可以游刃有余的掌握收支調度。
②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
關于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
當父母把財務狀況,以及所面臨的情況,跟孩子進行透明交流時,他們就能夠從中學會財務的權衡方法,也知道該如何去解決眼前的難題。
比如,當孩子知道裝修超支需要暫停旅行計劃時,他們學會的不是妥協,而是優先級管理。
并且還會從中去慢慢練習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原先在看網上看到一則信息。
有一個初中生男孩想要購買望遠鏡,父母明確提出他這個月的支出已經超出額度。
于是男孩另辟蹊徑,主動設計出了“家務積分兌換+壓歲錢分期支付”的方案,來更好的解決難題。
這種創造力,在未來的職場中,可以更好的轉化為核心競爭力。
③構建穩固的親子信任紐帶
說起這個,想起沈騰和馬麗之前主演的電影《抓娃娃》。
在孩子漫長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精心的為孩子設計了一場“窮人家”的戲碼。
而最終導致的是孩子發現真相后的崩潰,以及對父母的那種不可置信的不安和惶恐。
所以說,比起哭窮教育,透明化的談錢,更能讓孩子明確責任分擔,也更能在親子共同決策中,培養信任感和親密感。
03.聰明教育,應該掌握平衡之道
其實,無論是任何教育方式,一旦過度就會變成極端。
而真正的有效教育,應該是讓孩子享有決策權和知情權的同時,注意保持一定的頻次。
這就像是給花草澆水一樣,既不能因為澆的太多,使其潰爛,也不能因為不澆水,使其枯萎。
作為家長,我們要明白:
錢財是孩子成長認知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要幫助孩子理解金錢的流動本質,讓他們變成金錢的掌控者,而不是被支配者。
回望教育的長河,那些能夠被允許觸碰家庭賬簿溫度的孩子,最終都學會了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而所謂財商教育,本質上是在孩子的心里種下一顆理性之樹,當二十年后風雨來襲時,這棵樹早已亭亭如蓋,自成方圓。
大家說,對嗎?
最后也想問問大家,你贊成“哭窮教育”還是“透明談錢”的方式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