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Editor's Comment
在這個科技爆發與信息爆炸的時代,既有的秩序與規則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人們也因此面臨著眾多的選擇與挑戰。藝術,作為人類精神探索的燈塔,不僅能夠激發創造力與想象力,更是引導我們思考、選擇與堅持真理的重要途徑。
面對藝術創作者正在遭遇的多元挑戰,《庫藝術》編輯部特邀獨立策展人、青年批評家徐薇女士,策劃了“選擇真理——何以永續的藝術生機”這一直擊問題核心、簡潔而有力的年度主題,并舉辦了三場主題沙龍對話活動。
策劃此次年度主題,旨在與藝術界各方精英共同探討與澄清“真理”在當下藝術領域的重要性,促進思想的交融與學術見解的分享。同時,進一步喚起更多人對于藝術、真理及時代價值的深度反思,激發媒體與公眾對藝術與真理關系的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共同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影響力。
2024《庫藝術》年度主題
選擇真理
何以永續的藝術生機
CHOOSING TRUTH-THE ART OF SUSTAINABLE VITALITY
文/徐薇
世界正在拉平,也在分崩。
皇族渴望成為平民,平民亦可成為領袖;AI與生物科技前所未有的超前,流行的價值觀卻進入單薄的二元,在保守與激進之間橫跳;虛擬網絡給人無所不能的錯覺,人卻困于系統中陷入無能為力的抑郁……這是一個感官欲望極度膨脹,卻并未促進自由意志發展的時代,在屏幕觀看和點贊機制的催化下,“自由”同其他價值一樣淪為了可消費的標簽,置身被觀看與被點贊的期待中,你是否還保留“清醒自知”的權力?——“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边@是奧威爾在小說《1984》中回應荒謬現實的箴言,如果當下的藝術依然愿意肩負人類精神象征物的使命,那么該如何理解自身真正的危機?何以在混沌中獲得清醒的自覺?
首先需要承認的是,躁動與紊亂也制造著“生機”。如英國評論家托馬斯·卡萊爾對于法國大革命的描述:“餓死當然是很凄慘的,但無聊而死更令人難過!”在制造話題的領域中,藝術因大眾看來的標準模糊性而更容易被利用:我們已見證了藝術如何被NFT等新資本利用成為最時髦的圈套,見證了一個個藝術拍賣新星如何被制造和快速隕落,見證藝術如何在屏幕時代將口舌之爭轉化為交易……而這些表面的“繁榮”走向了一個詭異的現實——更多的關注和交易并未幫助任何人(大眾及從業者)推進對藝術本身的思考,相反地,藝術被鼓勵著去兌現立竿見影的表現力:功能化、愉悅化、創意化。如馬克·羅斯科在80年前就已抨擊的:“在藝術問題上,我們的社會已經用品味來替代了真理,我們會發生更多的樂趣和更少的責任,而且她可以像更換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一樣,頻繁地更換自己的品味。”是的,藝術已步入了與消費品、娛樂同一位置的時代。
還有什么,能讓我們不要溫和地走入這個“良夜”?如同船只需要壓艙物才不會顛覆,在對新形式充滿無限渴望的今天,藝術比任何時候更需要堅定的內核。雖然這是一個排斥宏大敘事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勇敢地說出——選擇真理。為何人們越來越享受討論變化,卻更少提及堅固與永恒?在真理的問題上,至少有兩點誤解需要澄清。
第一,真理不是表演。我們需要看到,真理與英雄主義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系,因為兩者有著“超越自我”的共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英雄主義都指向了真理,因為驅動英雄行為的激情也可能來自狹隘對立。但在這個表演欲空前膨脹的時代,一種以捍衛真理為依據,結合英雄主義激情的“表演型真理”應運而生,這樣的創作或表達有著崇高的宣言,但其創作本身卻無法令人獲得對應的感知。觀念與創作的合一是藝術家畢生的使命,如果徒有高亢的口號,真理便成為了人設和廣告賣點,在藝術家們越來越善于提供“產品解說”的時代,選擇真理,意味著你是否還有勇氣進入一條沉默而艱難的道路?無論口號多么嘹亮高亢,藝術家最終都需要俯身進入創作本身,在誠實的勞作中無限努力地趨近真實。選擇真理,并不意味著選擇高尚的道德,而是選擇了一條探索真相的道路,并愿為之堅守而不退卻。
第二,真理不是權力。為何提到真理會引發一些反感?事實上,令人真正抵抗的不是真理本身,而是真理令人聯想到的“權力”與“限制”。自后現代以來諸神滅盡,大眾滅掉了需要臣服的神祇,卻沒有滅掉充滿權力感的神位,因為那個可替換的權位才能為無神的生命帶來飛升的目標和幻覺。利己主義的本能是渴望成為權力,同時又敏感警惕著一切外來的權力。而對真理的最大誤解之一,便是生命與之對比必然渺小、自慚形穢的權威感。在這個維度上,人們將“真理”與“崇高”混為了一談——是的請注意,崇高未必通往真理,崇高甚至與極權一線之隔。如德里達所言:“崇高就是與之相比其余一切都是小的。”生命會在恢弘的景觀前確認自我的渺小,超越個體欲望的維度,產生無條件的臣服。但如果崇高感只建立于個體的“小”之上,并不斷通過操控、吸納個體力量來確認自身,便是滑向極權的開始。任何一種令生命失去自我的法門都不是真理,真理只會將力量重新歸還給生命,無須在比較或對立中確認自我,平等地、無條件地獲得生機。
選擇真理需要勇氣,因為首選意味著放棄,你需要向內去構建,不再迷戀向外表演型的光環;意味著選擇獨立和寂寞,拒絕權力的壓迫和誘惑。那究竟是什么,讓真理如此令人迷戀?塞尚在去世3年前寫道:“我艱難地從事我的工作,隱約看到了應許之地。我的命運會像那個偉大的希伯來領袖嗎?我會被允許進入嗎?……我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為什么這么晚?這么艱難?藝術或許真是一種圣職,它要求人們全身心投入?!边@個“應許之地”就是塞尚為之努力一生的真理,但它并不虛幻,對于真正的藝術家而言這是真實的存在。為何這是真實的呢?可以參考阿蘭.巴迪歐對于藝術真理的概括——“藝術真理不是感性世界的臨摹或者靜態的感性表達,它往往是一種新的感性,一種和世界的新的感性聯系。”注意到了嗎?真理是可感知的,它不是如“靜態臨摹”的僵化概念,而是一種鮮活地作用于人感官之上的“新感性”。如果真理存在于藝術之中,它必然會通過不言自明的傳達讓生命真實地感知,真正地與生命發生作用,從而“通過精確并且有限的概括,去生產一種觀察世界的新的光亮?!倍?,正是藝術的目的。
事實上,藝術家無法偽裝自己對于真理的態度。我們可以從作品中誠實地看到藝術家與真理的關系——在懷疑中試探,在摸索中趨近,抑或毫無關系。在越來越多懷疑論者的今天,懷疑是否能帶領生命離開痛苦?帶領藝術重獲生機?如果真理既是事實本身,又是其他事實的依據,那么懷疑既是痛苦的源頭,也是痛苦的樣式。在懷疑論者的眼中,一切無法被邏輯化和物質化的對象都是不可靠的,而真理最神秘也最考驗人的部分恰恰在于:它無法被全然詮釋。但正是因為它“不愿說出一切,不愿一切都說”,我們才需要在不同的時代,依然一次次地選擇真理,這是一次次的接力與確認,以我們有限的生命去接力,竭盡所能去觸摸無限。
參與這場接力,讓今天的藝術以尊嚴的方式,繼續生存下去。
參考文獻:
托馬斯·卡萊爾,《西方文學史十二講》
馬克·羅斯科,《藝術家的真實》
雅克·德里達,《繪畫中的真理》
阿蘭·巴迪歐,《當代藝術的十五個命題》
*Copyright ? KUART.All Rights Reserved.
“2024年度主題·選擇真理”專題策劃內容由《庫藝術》KUART原創,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允許,不得擅自轉載,否則權利人將根據知識產權法追究法律責任。
其它更多內容
工作坊即將啟動
“在色彩中探索繪畫新的可能性”
國內外導師攜手構建一個獨立的繪畫體系
Rediscovering Color, Transcending Oneself
色彩繪畫
創研工作坊(第四期)
導師陣容:
馬樹青、英格麗·弗洛斯(德)、黃拱烘(德)
舉辦時間:
2025年3月29日—9月
授課方式:
線上理論教學 + 線下實踐創作 + 跟蹤創作點評
線下授課地點:
課程亮點:
從繪畫觀念、色彩理論到個體獨立創作,體系化的課程設計,助力成員全面提升藝術創作能力。
全階段成員權益:
- 參加本期工作坊舉辦的線上成果展,展示個人作品;
- 加入“色彩繪畫”師生專享交流群,與導師及同行深度互動;
- 參選“色彩繪畫”年度主題展覽,獲得更多展出機會;
- 獲得由庫藝術教育與“色彩繪畫”研究中心共同頒發的結業證書;
- 優先獲得現場參與《庫藝術》舉辦學術主題論壇活動的現場席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