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多年前的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對于生活在今天河北省大名縣、魏縣一帶的人們來說,是個非比尋常的年份,這一年發生的一件大事,其影響直到170多年后的民國初,仍然還有波瀾。
光緒年間的《大清分省圖》中的大名一帶,只有元城、大名二縣
這一事件就是魏縣被分割為二,其所轄村莊分別劃入大名縣、元城縣,并且大名縣治由府城外徙至府城內,取代了元城縣成為大名府所有縣的“首縣”。
一縣被分割、撤銷,另一縣的縣治卻遷入府城內,并成為首縣,雖然有著完全不同、天壤之別的結果,但造成事件的起因卻是一樣的,那就是兩縣同時遭遇了洪水,縣城被毀。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民國《大名縣志·沿革》后附有《乾隆間并縣部議》對這件事進行了詳細介紹:
先看為何要撤魏縣,而把大名縣治由府城外徙至城內?
造成魏縣、大名兩城損壞的水災發生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魏縣先遭受漳河水災,一個月后大名縣則遭受衛河水災。
民國《大名縣志·沿革》所附《乾隆間并縣部議》
在那之前,魏縣已有過多次因水災而徙移縣治的歷史了,因此直隸、大名府的官員們認為魏縣是易遭受水災的縣,把縣治徙到距河較遠的地方,大多數人不愿意徙移,特別是魏縣所轄的337個村,與大名、元城2縣的土地與人民呈犬牙相錯態勢,打官司涉及戶、婚、田、產等方面,往往需要三縣協調才能處理。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大名縣志》舊魏縣略圖
反觀大名縣,治所距離府城很近,并且縣域面積較小,而與府城同城而治的元城縣面積也不算大。
經過省布政使和道臺們共同考察、研究,認為將魏縣裁撤,一分為二,與大名縣地界相近的306村劃歸大名管轄,東北部的31村與元城縣地界毗連,撥歸元城縣管轄,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這樣一來,既不用再上愁遷筑魏縣、大名兩座城池的資金,還起到精兵簡政的效果。
大名縣徙治到府城后,取代了元城縣成為“首邑”
在那之前,元城縣因為附郭府城,一直就是所謂的“首邑”,即在一府所轄州縣中次序位列第一。大名縣徙治府城后,與元城縣同為附郭之縣,在府城內兩縣所轄區域進行了劃分:“府城內之街道關廂劃半分管,其大名舊管之府東關、北關三里店十三村,與元城毗邊,俱撥歸元城縣,余仍隸大名?!?/p>
1884年畿輔通志與圖大名縣
大名縣徙治府城,最大收獲不是獲得了一半的府城街道關廂管轄權,而是在《乾隆間并縣部議》中明確了“首大名、次元城”這樣的排序。至于為何要進行這樣的改變,在民國《大名縣志》的沿革中有篇介紹大、元、魏三縣合并情形的文章中曾有一句話,或許就是這個原因:“惟大名因與府同名關系,故附郭雖晚,亦稱首邑”。
作為一府的“首邑”,大名縣獲得的不僅僅是排名提升這一點點事情。在政治上,大名縣成為首邑后,被調整為附郭、繁難、沿河的“要缺”,如遇有缺出,由吏部優先補充官吏,可以說過來上任的官員素質比起之前要高,以后他們進步的空間更大,給大名縣帶來遠期無法估量的收益更多。此外,在官員們的經濟收入上,大名縣成為首邑之后,原來規定的額設養廉銀六百兩,提升為一千兩,增加了近一倍。
民國時期繪制的大名縣城圖
魏縣雖然被裁撤,但仍算是“副縣級”的鎮
魏縣被裁撤后,在原魏縣縣治內仍設縣丞,負責管理漳河一應修防事務。
縣丞品級為正八品,屬于縣主官的佐貳官,按照工作職責分工負責協助知縣處理文書檔案、倉庫管理、稅收征繳、捉拿匪盜、治理河道等事務,類似于今天的副縣長,并且很多縣丞被分派到縣內其他要地助守,有某某縣的“分縣”之說。
正德《大名府志》魏縣疆域之圖
此外,原魏縣的防汛弁兵,也照舊存留,用來防汛和追捕匪徒。同時,還在原魏縣儒學設“鄉學”,將大名縣原設的教諭、訓導中的“訓導”分撥到魏縣鄉學,負責魏縣文廟的春秋丁祭,原存書籍、祭器等物也歸其掌握。雖然魏縣被裁,但其原轄區域的童生卻不用去府城學習、考試。
除此之外,其他如驛站、監獄、倉庫、救濟等機構則都需要遷到府城之內了。
大名縣成為“首縣”之后的影響
在發生魏縣被裁撤,大名縣治徙至府城,并且成為首縣31年后的乾隆五十四年,乾隆版的《大名縣志》編修成功,在這部書最前端,就是道員、知府、知縣等諸“大佬”們所做的《序》,在這些《序》中,他們都用或多或少的筆墨,表述了這一事件,由此也可以讓我們看到此事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原直隸分巡大順廣兵備道,時任清河道鄭制錦:
……迨乾隆丁丑歲,漳河溢,魏邑城圯,損及田廬,總督方恪敏公憫之,次年奏請裁魏邑并入大名、元城二縣。大名分隸十之七,徙治府城為首邑,與元城同附郭焉,魏之舊治以管河縣丞分防之別設,設鄉學文武者定額,以訓導主之,其設官定制、田賦驛遞之類籌畫協宜,無不盡善者,已三十余年……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大名縣志》大名縣詳圖
時任直隸分巡大順廣兵備道丁溎鎣:
昔之大名為簡邑,今之大名為繁劇也,戶口倍于前,田賦倍于前,山川人物倍于前……
大名府知府方受疇:
大名縣,舊于郡為簡治……(今)大名縣之地袤延廣縱二百余里,戶口益倍,歲賦額六萬有奇,郡之屬廣且劇者莫如大名……
前大名知縣張維祺:
乾隆四十六年冬,余自肥鄉移劇大名,大名自并魏后移治府城,號稱畿南沖要。
時任大名知縣李棠:
今之大名非昔之大名也,昔之大名自為一邑,今則并魏而附于郭,幅員遼闊。
雖然省、府、縣各級官員們紛紛盛贊當時的直隸總督方恪敏提出并施行的并縣舉措有多么多么的英明,但也掩蓋不了并縣之舉帶來的諸多弊端。自并縣之日起,魏縣的部分鄉紳就開始奔走,直到民國初年,一直想要恢復原來的模樣,這就是有名的“復縣”運動。這一段事情,《大運河時空》將另開新章來講述。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