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 | 九卦金融圈綜合整理
2025年3月6日,中國AI領域迎來又一“里程碑事件”——一個來自中國團隊發布的通用型AI Agent——Manus,成為繼deepseek之后的又一匹“黑馬”。
由初創公司“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研發的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體產品Manus在接到用戶指令后,可以直接操作電腦完成一系列任務,如報告撰寫、表格制作等,并最終導出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
Manus的“橫空出世”,一日之內迅速”席卷“科技圈與資本市場。二手交易平臺閑魚上所謂Manus邀請碼價格最高被炒至近十萬。
朋友圈刷屏、科技論壇屠版、KOL集體"炸裂",一時之間全網都在要邀請碼,一度讓官網注冊頁面崩潰。
這場狂歡讓人不禁想起兩個月前DeepSeek引發的行業地震。
市場反應:科技股狂歡
這款“性能超越OpenAI”的AI代理工具,不僅登上微博熱搜榜首,更推動A股、港股科技板塊全線爆發,成為當日市場最耀眼的焦點。
3月6日,A股市場高開高走。恒生科技指數更是一度飆升4.72%。AI應用相關板塊表現尤為搶眼,算力概念股持續走強、機器人概念股反復活躍。港股科技股也集體走強,金蝶科技、快手、金山軟件、京東集團、阿里巴巴等漲幅居前。
從“對話”到“動手”
Manus名稱來源于拉丁語“Mens et Manus”,意為手腦并用。其突破性在于其從“建議者”向“執行者”的角色轉變。與傳統大模型僅提供文本回答不同,Manus能夠獨立完成復雜任務的規劃與執行,并直接交付完整成果。
Manus的顛覆性在于其"思考+執行"的雙重能力。不同于傳統聊天機器人僅提供建議,它能直接交付完整成果:從解壓簡歷包篩選候選人,到分析紐約房產市場生成購房報告,再到繪制開源項目架構圖,官方展示的12個應用場景覆蓋了白領工作的核心場景。
我們先看看Manus官網提供的幾個示例。
1、對簡歷進行篩選評估:解壓縮簡歷,提取關鍵信息并生成評估表
用戶向Manus提交了十多份簡歷的壓縮文件,Manus會自動解壓文件,然后瀏覽每份簡歷并記錄重要信息。在結果中,不僅有自動生成的排名建議,還將候選人分為不同等級。Manus 還能自動將這些內容通過現場編寫 Python 腳本的方式,來生成對應的表格。
2、根據需求篩選可購買的房產
用戶輸入指令:希望在紐約購買房產,要求是安全、低犯罪率的社區,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結合家庭可負擔的預算進行篩選。
Manus將上述任務分解為多個步驟,創辦了待辦清單,包括閱讀有關紐約最安全社區的文章,通過編寫程序計算可負擔的房產預算,然后在房地產網站上篩選房源。最后,Manus成功整合所有信息,并撰寫出詳細報告。
3、在股票分析場景中
Manus在接到用戶指令后可以直接操作電腦完成一系列報告撰寫、表格制作等工作,并在最后導出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 這是分析股票,根據現有數據和市場反應預測未來走勢
4、.這是生成一個網頁,顯示宇宙測量模型教學
生成的網站 如下:
Manus采用Multiple Agent架構,將任務拆解為規劃、執行、驗證等子模塊,每個代理基于獨立模型協作。
Manus 官網還展示了十多個 Manus 能夠使用的場景:Manus據稱能像人類一樣解壓文件、分析股票、篩選房源、制作網頁、生成動畫,甚至記住用戶偏好。他還能幫你整理行程、個性化推薦旅游路線,還能讓它學習使用各種復雜工具,來流程化的完成日常工作。
比如在“紐約購房”案例中,規劃代理分析需求,執行代理爬取社區安全數據,驗證代理交叉核對信息,最終生成經紀人級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案例都可以通過ChatGPT、Claude等大型語言模型以及基于這些模型的AI代理產品來實現。然而,Manus通過在傳統AI對話框右側的虛擬機圖形用戶界面,展示了文檔閱讀、網頁瀏覽、運行Python代碼等操作過程,這種可視化的方式不僅直觀,還能更好地滿足用戶在情感體驗上的需求。
用戶無需保持設備在線
Manus在涵蓋復雜任務的三級難度測試中,表現突出,尤其在跨領域協同與自主學習能力上。它能夠基于用戶反饋及任務結果不斷優化,實現高質量交付。
Manus自主任務規劃與執行能力,得以將復雜任務如市場調研等拆解為數據收集、分析和報告生成等子任務,自行規劃并靈活調整執行策略,用戶無需保持設備在線,Manus可在云端完成操作后通過通知反饋結果,大幅提升實用性與用戶體驗。
Manus強大的工具調用與集成能力,能夠編寫并執行代碼、智能瀏覽網頁、操作網頁應用,編寫Python腳本、生成HTML代碼、在Google Sheets中生成表格等操作均不在話下;
最后是直接交付完整成果,無論是文件處理還是數據分析,均可交付整理后的文件、可視化圖表及報告等成果,并支持多格式輸出;
大家可以去官網看更多實踐案例:
官網地址:http://manus.im
低調初創公司的”逆襲“
Manus的開發團隊 —— 蝴蝶效應公司,于2022年在武漢成立,其創始團隊陣容強大,成員包括連續創業者肖弘與季逸超。
創始人肖弘是一名“90后”,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軟件工程專業。
據報道,在校期間,肖弘就帶領團隊先后推出志愿填報助手、咩咩、圈子集市等校園創新產品。2013年,肖弘與同學成功開發了華科版微信校內漂流瓶和微信上墻等功能,迅速走紅校內外。
畢業后,他更是連續創業,推出壹伴助手和微伴助手,服務超200萬B端用戶。
他還開發了AI助手產品Monica,Monica是一個 All-in-One 的AI助手,集成多個主流大模型,用戶可以隨時隨地與其聊天、翻譯、生成文案、作圖等。
2024年7月,肖弘攜張濤 、首席科學家季逸超共同創立 Manus AI,繼續探索AI的未來。
季逸超,也是是一位備受矚目的90后程序員和企業家。他憑借開發猛犸瀏覽器而聲名鵲起,不僅登上《福布斯》封面,還被評選為 “中美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 之一。
盡管蝴蝶效應公司直到2024年才完成A輪融資,且目前尚未設立專門的AI模型研發崗位,但公司憑借整合第三方大模型以及運用Linux容器技術,成功開發出了具有差異化的Manus產品,展現出 “輕資產、重應用” 的獨特商業模式,并”一炮而響“。
“套殼”不是終點,而是手段
有評論認為,無論是 Monica 還是 Manus,它們都代表了一種 “套殼到極致” 的產品思路。
但在Monica團隊的肖弘看來,“套殼”是對資源的優化整合,而非貶義。Monica專注于AI應用層,不執著于自研大模型,而是通過多模型動態調用(如GPT-4、Claude 3、Gemini等)來提升AI綜合能力,實現“軟硬結合”的最佳平衡。
在肖弘的商業邏輯中,大模型公司類似芯片公司,專注于打造更優質、更具性價比的核心能力,而應用公司則更像消費電子公司,通過品牌、渠道、交互體驗來與用戶建立更緊密的聯系。對應用公司而言,核心任務不是拼參數,而是通過技術產品化和產品市場契合,讓AI真正落地到用戶的日常場景中。
事實上,Monica的成功證明了這一點。Monica通過接入各大主流模型,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AI助手服務,其產品形態從瀏覽器插件拓展至App和網頁端。2024年,Monica用戶數量翻番,達1000萬,并保持著可觀的盈利。
在這個邏輯下,“套殼”不是簡單地包裝,而是 將復雜的技術封裝為直觀、易用、且高效的用戶體驗。
這或許也是 Manus能夠”迅速崛起“的原因。
邀請碼狂歡下的認知撕裂
這場狂歡最戲劇性的注腳,是邀請碼引發的全民追逐。
科技博主們曬出"動用硅谷人脈求碼"的截圖,產品社群涌現黃牛倒賣邀請資格,甚至有用戶編寫爬蟲腳本監控邀請通道。這種似曾相識的營銷盛況,將行業認知撕裂為兩個陣營。
這引得Manus AI合伙人張濤不得不在社交平臺發表緊急澄清回應,特此澄清:
1、我們從未開設任何付費獲取邀請碼的渠道;
2、我們從未投入任何市場推廣預算;
3、內測期間系統容量有限,我們將優先保障現有用戶的核心體驗,并逐步有序釋放邀請。
Manus表示,按照GAIA Benchmark(蓋亞基準),其工具在所有三個難度級別都實現了新的最先進的性能,超過了OpenAI。
圍繞 Manus AI 的輿論爭議持續發酵,核心矛盾集中在技術突破真實性與運營策略公平性之間。
國內不少科技自媒體與 KOL 密集使用 "AGI 突破"" 碾壓 OpenAI"等表述,這與海外技術社區的冷淡反應形成鮮明對比。
有觀點認為這是通過自媒體矩陣與稀缺性策略制造話題熱度,嚴格的邀請碼機制導致官網注冊頁面多次崩潰,二手平臺交易價格炒至數萬元,更是被指人為營造饑餓營銷效果。
技術層面,首批體驗者反饋顯示,Manus 的任務執行高度依賴調用第三方工具與現有大模型,其 "自主規劃" 能力被解讀為預定義流程的封裝。
有人指出,其架構與 Anthropic 的 "ComputerUse" 模式高度相似,未展示底層技術創新。
過去的17個小時對于Manus團隊來說無異于一場充滿了各種意外的冒險。
張濤表示,我們完全低估了大家的熱情,一開始的初心只是分享一下在探索agent產品形態過程中的階段性收獲。因此服務器資源完全是按照行業里發一個demo的水平來準備的,根本不曾想到會引起如此大的波瀾。
“感謝大家對Manus的支持和關心。”張濤表示,未來一段時間內,Manus團隊將專注于技術產品的構建,力求在現有基礎上不斷完善,以提供更優質的用戶體驗。
行業觀點現在呈現兩極分化:支持者認可其在 AI Agent 交互體驗上的突破,質疑者則認為本質是工具集成,未實現通用智能。
狂熱派認為,邀請碼的稀缺性印證了產品革命性。某頭部科技自媒體實測后感嘆:"當Manus自動編寫Python腳本生成Excel報表時,我看到了AGI的曙光。"
支持者列舉三大證據:其多代理架構較Anthropic的Claude Coder更接近人類協作模式;在B2B供應商匹配等場景展現商業價值;異步運行機制開創"離線AI助理"新形態。
而質疑派則直指這是精心設計的營銷泡沫。有資深AI研究員指出:"OpenAI的Operator去年已實現類似功能,Manus的DEMO沒有展示任何技術創新。"
批評聲集中在三點:技術白皮書缺失,疑似套殼開源模型;GAIA測試涉嫌"定制化作弊";邀請制規避真實場景檢驗。更尖銳的批評來自硅谷觀察者:"在Reddit的AI板塊,Manus的討論熱度甚至不及某個校園創業項目。"
目前來看,Manus 仍處于 "技術突破" 與 "營銷噱頭" 的輿論漩渦中。未來能否通過持續優化重建用戶信任,將成為決定其市場定位的關鍵因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