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蘇一男子辭職返鄉養牛,只需一個月的時間,他的牛就能增重100斤左右,而且他養出來的肉牛不僅個頭大,飼養成本還比普通的養殖戶要低三分之一,養一頭牛他就能凈賺9000元左右,一年他就能賺到1000多萬元,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今天的主人公名叫祁守春,江蘇省淮安市人,之前他在一家大型物流公司當業務員,只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他就在公司數百名業務員中脫穎而出,坐上了公司銷售副總的職位,年薪達到了100多萬元。
可是在2017年2月,祁守春卻辭去了工作回到農村老家養牛,他的這個舉動惹怒了父親也氣哭了愛人。
原來,祁守春家的親戚大多數都是養牛的,可這些人沒一個賺到錢的,有的甚至還虧錢,但見多識廣的祁守春卻認為國內的肉牛市場缺口很大,而當地卻幾乎沒有大規模養牛的人,他覺得此事大有可為。
2017年3月,祁守春投入全部積蓄,還把城里的房子賣了,湊了400多萬元建造了一個標準化的養牛基地,之后他買來20頭肉牛開始養殖,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牛剛養上沒多久,這些牛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
這些肉牛因為消化不良,不到一個月便死傷了十多頭,這時他才意識到他把養牛想得太簡單了。
為了盡快掌握養牛技術,他把家里的牛交給了父親,自己則跑到內蒙古、山東、吉林等地,找當地的養牛大戶學習養殖技術。
經過半年時間的學習,他只用了一招就成功解決了肉牛消化不良引發死亡的問題,一種名為構樹的葉子是一種非常好的飼料原料,把采摘下來的構樹葉打碎發酵后喂牛,肉牛消化不良的問題就解決了。
2018年初,祁守春準備多買一些架子牛繼續養殖,要知道想養好肉牛選育架子牛很關鍵,但他選擇架子牛卻和其他的養殖戶有些不一樣。
在當地,養殖戶們都一致認為架子牛要買小的,這樣成本低,買大的成本高、風險大,但祁守春卻只買大一點的架子牛,他認為養一頭300斤的小牛可能需要養14個月左右才能出售,而600多斤的大架子牛,最多只需要7個月就能出售,高投入才能獲得高產出。
到了每年春季和秋季,祁守春都會買一批架子牛來養,他除了選牛方式不一樣,在喂牛方面也不一樣,普通的農戶一個月只能讓牛增重60斤,而他有一種喂牛方法,能讓牛一個月增重100斤左右。
原來,牛有四個胃,普通的養牛戶通常只是喂一些精料,只管牛吃飽不管牛吃好,而且許多農戶家里還沒有攪拌機,牛吃了精料不容易消化,所以導致牛增重慢。
而祁守春每天給牛喂多種草料和飼料,并且一定是攪拌均勻后喂給牛吃,保證牛的營養均衡,這樣一來牛自然長得快。
2018年8月,祁守春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他養的西門塔爾牛野性強,經常斗得遍體鱗傷,令他損失慘重,之后他想到一個辦法,不僅解決了肉牛打斗的問題,還進一步提高了肉牛品質。
在之前,一個400平方米的圈舍可以養100頭牛,而如今400平方米只養13頭牛左右,他算了一筆賬,這樣養牛雖然空間利用率低,但是打斗的情況卻少了,牛的活動空間大了以后,牛的生長速度也會更快,屠宰后的牛肉質量也更好。
當肉牛長到1500斤左右時,祁守春把牛賣給當地的經銷商及江浙滬地區的多家屠宰場,順利打開了銷路,到了此時父親也總算對他的返鄉養牛有了一些認可。
到了2019年,國內玉米、豆粕等原料的價格不斷上漲,飼料成本上漲了30%,如果不控制飼料成本,很可能要虧錢。
于是在2019年10月,祁守春找到了自己的發小,兩人合伙做了一件事,竟然把飼料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來,當初祁守春在網上看到用巨菌草和蛋白菜喂牛效果很好,而且種植一畝的巨菌草能收7噸左右,一年可以收兩到三次,自己種牧草養牛不光省錢省料,還能提升肉質。
之后,兩人合伙種了200多畝的巨菌草和蛋白菜,可喜的是牛也特別愛吃這些牧草,而且牛產生的牛糞也能給這些牧草施肥,這樣一來牛糞的問題也解決了。
經過一年的試驗,祁守春用巨菌草和蛋白菜代替部分玉米、豆粕來喂牛,把飼養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左右。
到了2020年2月,祁守春喂養的肉牛可以出欄了,可祁守春卻并不急著賣,他將自己屠宰后的牛肉免費送給了當地的經銷商和一些餐廳,靠著品質贏得了客戶的認可,同時也打響了品牌。
2020年,祁守春的牛肉賣到了50多元一斤,養一頭牛他就能凈賺9000元左右,一年他就能賺1000多萬元,同時他還帶動了當地二十多家農戶一起增收致富。
那么,對此大家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里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