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市場中,“爛片”往往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標簽。有些作品因劇情邏輯混亂、表演浮夸或制作粗糙被觀眾和影評人唾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卻可能因獨特的風格、意外的娛樂性甚至“爛到極致”的荒誕感而被重新審視。
一、動作與科幻:特效與創意的“遮羞布”
1.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2025,豆瓣5.9)
爭議點:作為《封神第一部》的續作,觀眾對劇情邏輯的混亂和角色塑造的扁平化大失所望,認為其“主題和劇情一塌糊涂”。
隱藏看點:影片的視覺特效和場景設計延續了前作的精良水準,尤其是戰爭場面的宏大調度和神話元素的視覺化呈現,仍能讓觀眾感受到國產奇幻電影的工業化進步。例如,片中對“西岐戰場”的刻畫,通過動態攝影和數字技術展現了史詩感,盡管敘事薄弱,但視覺沖擊力足以吸引部分觀眾。
2. 《美國最后一宗罪案》(2020,爛番茄0%)
爭議點:被影評人稱為“一無是處”的爛片,節奏拖沓、角色空洞,連暴力鏡頭都顯得乏味。
影片設定在未來政府通過信號抑制犯罪的背景下,這一反烏托邦框架本身具有討論價值。盡管執行失敗,但其對科技與人性對抗的探討仍可引發思考,尤其適合喜歡“概念先行”的科幻迷。影片設定在未來政府通過信號抑制犯罪的背景下,這一反烏托邦框架本身具有討論價值。盡管執行失敗,但其對科技與人性對抗的探討仍可引發思考,尤其適合喜歡“概念先行”的科幻迷。
二、喜劇與荒誕:無厘頭中的另類魅力
3. 《飛馳人生2》(2024,豆瓣7.5)
爭議點:被批笑點生硬、煽情過度,試圖融合公路片與運動題材卻顯得支離破碎。
隱藏看點:影片延續了韓寒一貫的“冷幽默”風格,部分臺詞設計(如賈冰的東北方言梗)在特定觀眾群體中引發共鳴。此外,賽車場景的實拍鏡頭和尹正的“油頭姨態”造型意外成為話題,展現了cult片的潛質。
4.《單身男女2》(2014,豆瓣5.6)
爭議點:劇情被詬病為“老套庸俗”,角色關系混亂,情感邏輯難以自洽。
隱藏看點:杜琪峰將愛情片拍出了“動作片”的節奏感。例如,古天樂爬樓求婚的長鏡頭、辦公室空間的戲劇化調度,都體現了導演對形式美學的極致追求。影片通過夸張的都市空間游戲(如玻璃幕墻的視覺隱喻),諷刺了現代愛情的浮夸本質,堪稱“浪漫喜劇中的黑色幽默”。
三、改編與翻拍:經典IP的“劍走偏鋒”
5. 《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2025,豆瓣5.2)
爭議點:徐克被指“丟失俠氣”,劇情倉促,反派歐陽鋒的出場突兀。
隱藏看點:影片特效堪稱華語武俠片的新標桿,尤其是“十萬大軍”場景的數字化呈現,展現了國產電影的視效野心。梁家輝飾演的洪七公雖戲份不多,但其詼諧表演成為亮點,延續了徐克式武俠的怪誕美學。
四、恐怖與cult:越爛越上頭的“邪典潛力股”
6 《詭才之道》(2024,豆瓣7.8)
爭議點:盡管評分較高,但上映前因“國產恐怖片必爛”的偏見被預期為爛片。部分觀眾認為其喜劇元素沖淡了恐怖氛圍。
隱藏看點:影片以“鬼界KPI”設定諷刺職場內卷,莫妮卡·貝魯奇式的“折腰嚇人”橋段兼具驚悚與荒誕。陳柏霖飾演的鬼經紀人金句頻出(如“做鬼比做人還難”),成功將社會議題包裹在娛樂外殼中。
7. 《黑暗》(2020,爛番茄3%)
爭議點:低成本恐怖片的通病——情節單薄、Jump Scare濫用。
隱藏看點:影片通過凱文·貝肯的表演和密閉空間的壓抑感,營造出希區柯克式的心理驚悚氛圍。盡管結局俗套,但其對家庭關系的隱喻(如親子隔閡)仍值得玩味。
五、為何“爛片”值得一看?
1. 形式創新的實驗場:許多低分電影在敘事或技術上進行了大膽嘗試。例如,《單身男女2》用動作片邏輯解構愛情,雖不被主流接受,卻拓展了類型片的邊界。
2. 時代情緒的折射:如《詭才之道》通過“陰間職場”映射現實焦慮,荒誕中帶有深刻的社會批判。
3. cult文化的土壤:部分電影因“爛到極致”反而衍生出獨特的娛樂性,如《封神第二部》的視覺奇觀成為觀眾“吐槽狂歡”的素材。
爛片的“幸存者偏差”
電影的評價從來不是非黑即白。上述作品雖被貼上“爛片”標簽,但它們或貢獻了技術突破,或提供了另類視角,甚至成為特定群體的“心頭好”。正如杜琪峰在《單身男女》系列中展現的——形式與內容的割裂未必是缺陷,也可能是導演的刻意為之。下次遇到“爛片”,不妨放下成見,或許能發現意想不到的樂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