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君
詩歌一直是承載民族精神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從古老的《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再到近現代的新詩(自由詩),詩歌的每一次變革都與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如今,在新時代中華文化偉大復興浪潮中,月會先生以新華詩學萬里行為載體,開啟了傳播新華詩學、培育新華詩人、創作新華體詩、光大中華文化的新征程,為中華文藝復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華體詩的誕生
月會(朱閱會),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朱子)第31代孫,湖南慈利縣人,資深記者、編審,文藝理論家。他自16歲開始發表作品,長期在湖南省委、省政府機關從事文字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文學與新聞實踐經驗。然而,月會先生的志向遠不止于此。他肩負民族使命感,潛心研究古今中外詩歌藝術30余年,致力于探索一種能夠融合傳統與現代、兼具中華文化底蘊與現代漢語表達的新詩體。最終,他創立了新華詩學,并開創了新華體詩(華體)這一獨特的詩歌藝術形式。
新華詩學并非是對傳統詩歌的簡單繼承,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它將中華古典詩詞的優秀傳統與西方現代詩歌創作經驗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新華詩學強調新詩創作需具備意境、思想、形象和新韻四個要素,這一標準的提出,為現代詩歌的創作和評價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規范,有助于提升新詩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推動新詩創作從隨意走向嚴謹。
新華詩學的核心成果之一是新華體詩(華體)的創立。華體詩以四句或六句構成一個意境,有“二言句式便體詩、四言句式上下片體、六言句式上下片體”三種體式,既保留了中華古典詩詞的韻律美,又具有現代漢語的表達自由。這種新詩體的誕生,為現代詩歌創作提供了新的范式,豐富了中華詩史的內涵。
二、新華詩學萬里行始于足下
新華詩學萬里行是月會先生為推廣新華詩學而發起的一項全國性文化傳播活動。2024年2月14日,新華詩學萬里行在月會先生的家鄉——湖南省慈利縣溪口鎮樟樹村舉行了隆重的出征儀式。從這里出發,象征著新華詩學從鄉土出發,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一)傳播新華詩學:讓詩歌回歸大眾。新華詩學萬里行的首要任務是傳播新華詩學,讓更多人了解這一新興的詩歌理論與創作體系。月會先生通過講座、培訓、研討會等多種形式,向社會各界介紹新華詩學的核心理念與創作方法。他強調,新華詩學不僅是詩人的專利,更是每一個熱愛中華文化、熱愛詩歌的人的共同財富。
在傳播過程中,月會先生特別注重與基層群眾的互動。他深入學校、機關、社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新華詩學的精髓,激發大眾對詩歌的興趣。他相信,只有讓詩歌回歸大眾,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的復興。
(二)培育新華詩人:構建詩歌創作的人才梯隊。詩歌的發展離不開詩人的創作,而新華詩學的推廣也需要一批掌握華體詩創作方法的新華詩人。為此,月會先生創辦了華體詩研創班,通過系統的理論指導和創作實踐,幫助學員掌握華體詩的創作技巧。
研創班采用遠程輔導的方式,學員報名后可獲得由月會先生提煉的華體詩藝術體式與基本創作方法要訣。月會先生親自進行理論指導,并輔導學員創作。優秀作品將被隆重推出,展示華體詩的創作成果。
此外,月會先生還通過新華詩學萬里行活動,一路發現和培養新華詩人。他鼓勵各地詩歌愛好者積極參與華體詩的創作,并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
(三)創作華體詩:用詩歌抒發新時代。華體詩的創作內容多圍繞新時代的生活、社會現象和人民情感展開,使詩歌能夠更好地貼近現實、反映生活。月會先生強調,華體詩的創作不僅要繼承中華古典詩詞的美學傳統,更要關注現代生活,用現代漢語表達現代情感。
在新華詩學萬里行活動中,月會先生帶領新華詩人深入生活,創作了大量反映新時代風貌的華體詩作品。這些作品以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社會和諧等為主題,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的風貌和精神。
(四)光大中華文化:讓民族文化重拾自信與力量。月會先生發起的新華詩學萬里行活動,不僅是詩歌創作的推廣之旅,更是文化自信與民族精神的弘揚之旅。他希望通過新華詩學的傳播,讓民族文化重拾自信與力量,使現代漢語在世界語種中更具優勢。
在活動中,月會先生呼吁將新華詩學納入國家文化發展規劃,推動文化強國建設。他建議國家將新華詩學(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新詩體)作為中華文藝復興的重要抓手,用中華新生文化影響世界人類文明進程。
三、新華詩學萬里行擔負新的文化使命
(一)傳承與創新的結合。開創新華詩學,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對新時代文化的創新。它繼承了中華古典詩詞的優秀傳統,如韻律美、意境美和對仗工整等特點,同時結合現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創造出一種既具有古典美學元素,又能反映現代生活的新詩體。這種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藝術創新,為中國詩歌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中華文藝復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增強民族自信與文化認同。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浪潮中,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但同時也面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傳播新華詩學,華體詩創作通過煉字詞、煉句、煉意境的技藝手法,用活現代漢語、創新現代漢語,讓民族文化重拾自信與力量,使現代漢語言在世界語種中優勢倍增。通過華體詩的創作與傳播,月會先生希望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三)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月會先生希望通過新華詩學和華體詩的創作與傳播,讓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煥發出新的光彩。他建議將新華詩學(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新詩體)納入國家文化發展規劃,讓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煥發出新的光彩,用中華新生文化影響世界人類文明進程。
四、開啟中華文藝復興新征程
新華詩學萬里行活動從湖南慈利出發,一路走向全國,未來還將走向世界。月會先生希望通過新華詩學的傳播,讓華體詩成為下一個時期世界詩歌史研究與創作的主流文體。新華詩學萬里行不僅是詩歌創作的推廣之旅,更是文化自信與民族精神的弘揚之旅。
月會先生以他的智慧和使命感,為中華文藝復興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新時代詩歌在中華大地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在新時代中華文化偉大復興浪潮中,新華詩學將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推動中國詩歌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月會先生的實踐表明,只有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才能讓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月會先生還計劃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新華詩學傳播基地,進一步擴大新華詩學的影響力。他希望通過這些基地,培養更多的新華詩人,創作更多的華體詩精品,為中華文化的復興貢獻力量。
五、開創新華詩時代
月會先生發起新華詩學萬里行活動,是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中華文藝復興之旅。通過傳播新華詩學、培育新華詩人、創作新華體詩、光大中華文化,他不僅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更為新時代詩歌創作開辟了新的道路。新華詩學萬里行不僅是詩歌創作的推廣之旅,更是文化自信與民族精神的弘揚之旅。月會先生以他的智慧和使命感,為中華文藝復興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新時代詩歌在中華大地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讓我們跟隨新華詩學開創人月會先生的步伐,走好新華詩學萬里行,用詩歌點亮民族文化復興之路,開創新華詩時代!
新華詩學開創人簡介:朱閱會;筆名月會;男,漢族;湖南慈利縣人。16歲開始發表作品。資深記者、編審、文藝理論家;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從事文字工作30年,10個廳(局)委機關歷練,歷任記者/編輯、編輯部主任、執行主編、主編。肩負民族使命感,為中華文化探索新詩體,潛心研究古今中外詩歌藝術,修煉出新的詩歌藝術理論與思想體系——開創新華詩學,讓華體在自由詩和中華古典詩詞的完美結合中獲得藝術新生,全心致力于文化強國建設、民族文化偉大復興。從創作到迄今,已在《人民日報》《人民網》《農民日報》《中國安全生產報》《南方日報》《湖南日報》《新湖南》《中國稅務報》《中國煤炭報》《文藝報》《長沙晚報》《張家界日報》《作家文摘》《理論與創作》等百余家報刊黨網公開發表新聞、論文及文學作品200多萬字。著作《新華詩學》(論語版)、《華體》(開創篇)等。
責任編輯:朱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