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500多年歷史的北京延慶區岔道古城,曾是八達嶺關城前哨 ,距離八達嶺長城景區僅有1.5公里。近幾年,長城上游客不絕、摩肩接踵,岔道古城卻是門可羅雀,商戶經營陷入危機。是什么擋住了游客的腳步,也讓岔道城的發展停滯不前?屬地政府拿出規劃方案,助力古城發展,卻遭遇重重阻力,其中又有什么隱情?《向前一步》搭建溝通平臺,共同商討破局方案,能否達成共識,讓古城重煥生機?
游客“繞道”的前因后果
八達嶺長城每年接待上千萬游客,他們對一步之遙的岔道古城卻是聞所未聞。實際上,岔道城是北京市首批傳統村落,也是曾經的京郊百富村之一,村民們都充滿自豪,如今景色沒變,歷史依舊,為何不能再轉化為吸引力和致富密碼?多位村民說,“人不少,就是進不了城里邊來 ”、“因為那車場圍得太嚴了”……村民口中的停車場為何會對游客的目的地產生影響?停車場的產權方八達嶺長城景區,對此又是什么態度呢?
流量“入口”的角力之爭
為破解"過而不入"的客流困局,鎮政府提出改造方案,將八達嶺景區的游覽車接駁路線跟岔道村相連,同時增加古城停車點位, 本以為這是破解岔道古城客流難題的關鍵落子,沒想到部分村民并不買賬,他們反對的理由是什么?一方認為新方案是"引流利器",一方覺得接駁車是"擾民禍首",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分歧?八達嶺的景區門票收入里分紅給村民、政府應該對岔道古城加大營銷……一條接一條的意見和建議陸續提出,當地政府會如何回應?
規劃藍圖的現實壁壘
鎮政府領導提出"返程引流"方案,古城商戶曹先生主張"精準導流"策略,規劃專家認為應該實現接駁車大循環,不同觀點在現場交織成復雜的棋局,如何才能走出下一步?當規劃圖紙上的理想主義碰上人間煙火的現實訴求,如何求得最大公約數?長達六小時的激辯中,天平兩端始終在搖晃,專家們出謀劃策,隨著溝通不斷深入,村民與政府之間的氣氛有所緩和。最終的方案能否讓村民滿意?對立的雙方能否有握手的契機?
步入岔道古城,古樹盤虬、石井斑駁、衙署肅穆,能看到五百年的時光在磚縫街路中流淌。如今,這座曾抵御外敵的軍事堡壘,在發展中遭遇了另一個層面的生存危機,村民、相關組織、屬地政府,能否同心協力打贏這場新時代的"客流爭奪戰"?群策群力之下的發展規劃,能不能讓更多村民滿意地接受?敬請關注本周日晚21:05播出的《向前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