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天到來,各地的挖野菜天團又開始手拿小鏟出動,為餐桌增加來自大自然的味道。
媽媽輩的憶苦思甜和年輕人的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在野菜這口吃食上,意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致,野菜成為火鍋店“代際營銷”的利器。
第1795期
文 | 桑柯
“春分敘事”——
在城市的褶皺里尋找兩代人的交集
春分剛過,北京五環外的社區公園里,城市周邊的農莊里,幾位銀發阿姨挎著竹籃穿梭在蒲公英叢中。她們手上的動作嫻熟而輕柔——掐下一把嫩綠的薺菜尖,抖落露珠的動作仿佛在進行某種古老的儀式。
而在二十公里外的三里屯商圈,一群穿著漢服的年輕人在網紅農場里舉著手機直播挖野菜,#00后野菜挑戰賽#的話題正在抖音上飆升熱搜。
這兩幅看似割裂的畫面,正通過火鍋店的菜單產生奇妙聯結。某火鍋品牌春季限定套餐里,香椿芽與牛油麻辣鍋底的組合成為新晉爆款;貴州火鍋的節氣菜單上,柴胡、鴨腳板與水芹菜、蒲公英悄然占據C位;更不要說最近熱度高漲的山系火鍋品牌們更是推出大量野菜和菌類涮品。
2025年春天,這場代際對話在火鍋品牌的創新中達到新高度:隨著第一口春菜,也就是所謂“報春菜”——薺菜的到來,各個火鍋店相繼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薺菜+”產品。
例如珮姐重慶火鍋春季推出薺菜雞肉滑、薺菜馬蹄丸子,辣伍鮮毛肚火鍋推出薺菜春卷,鴻姐老火鍋推出薺菜餛飩,云山雀鮮舂鮮貨火鍋現舂野菜和鮮果融入鍋底,左庭右院鮮牛肉火鍋上新了薺菜嫩牛肉滑……
◎左庭右院 新品
野菜的回歸并非偶然。中國餐飲協會數據顯示,“鄉土食材”“懷舊菜系”相關搜索量年均增長47%,而火鍋品類中“野菜鍋底”“時令野菜”的點擊率更是高達68%
這背后是一場跨越代際的情感遷徙:父母輩的野菜情結,與年輕人對“自然”“手工”的向往,在火鍋沸騰的煙火中悄然相遇。
從消失的田野記憶
到Z時代的野菜復興
在物資匱乏的1970年代,薺菜是北方家庭冬日的救命糧。老一輩人至今記得,母親把薺菜焯水后剁碎,混著玉米面烙成金黃酥脆的窩頭,那是困難時期最珍貴的美味。
榆錢飯的記憶則定格在1980年代的春天,大人們帶著孩子們在河岸邊瘋搶剛開花的榆莢,銅鍋里沸騰的榆錢粥氤氳著麥香,混合著遠處工廠的汽笛聲。
進入市場經濟時代,速凍薺菜包、榆錢罐頭開始出現在超市貨架。美團外賣相關數據顯示,全國野菜相關訂單量同比激增,但這些工業化生產的"野生風味"始終帶著塑料包裝的違和感。就像某位70后食客在大眾點評上的吐槽:吃著速凍薺菜餃子,總覺得少了點泥土的氣息。有段時期,媽媽輩每到春節就趨之若鶩的野菜被年輕人嗤之以鼻。
轉變發生在杭州某高校的宿舍里,00后大學生小林正往直播鏡頭前展示剛挖的苜蓿芽。"家人們看這棵野菜,我確定是純野生的!"她的解說充滿激情,身后擺著某網紅品牌的聯名野菜盲盒。這種將野菜與潮流文化嫁接的新玩法,正在年輕人中引發裂變式傳播。
據小紅書數據顯示,野菜相關筆記同比增長380%,"野菜美學""氛圍感野餐"成為新興話題。南京先鋒書店的屋頂花園里,年輕人支起帳篷舉辦野菜主題茶話會;上海靜安寺商圈的精品咖啡館,用蒲公英花蕾特調飲品吸引打卡族。當野菜脫離生存語境,其承載的自然意象與反精致主義的生活態度,恰好契合年輕一代的身份認同。
◎野菜經濟正走俏
火鍋店代際破圈術:
在沸騰湯底里尋找情感公約數
我們發現,帶父母來吃飯的年輕客群,點單時會下意識模仿長輩的口味偏好。"某餐飲品牌總監透露,該品牌今年特意將薺菜與牛油麻辣鍋底組合銷售。有組顧客在店內留言:"媽媽說這味道像她年輕時在食堂打菜,我們卻說這才是正宗的老北京火鍋。"
珮姐重慶火鍋率先推出“山野尋鮮計劃”,并已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開設直營店,并將“山野尋鮮”食材同步推廣至全國,強化重慶辣味與在地食材的結合。
這一創新直接拉動營收增長,單品復購率增長。到了2025年,“報春菜”——薺菜一上市,珮姐就把它們的最新組合涮進了火鍋里,薺菜雞肉滑和薺菜馬蹄丸子等新品吆喝年輕人帶著家中的“大朋友”一起來“嘗春”。
◎珮姐的薺菜馬蹄丸子
而在深圳某高端火鍋會所,老板娘王女士別出心裁地設置了"代際點餐盲盒"。年輕消費者和父母各自寫下三道想吃的菜品,系統會隨機匹配兩組清單進行組合。曾經有對父子因此開啟了關于"香菜該不該涮火鍋"的跨代際辯論,最終成就了店里第1000份"混搭鍋底"的銷售記錄。
令人意外的是,這類"沖突性創新"反而帶動客單價提升28%,有位90后顧客點評:"看著爸媽為香菜吵得面紅耳赤,突然覺得我們這個家還挺熱鬧的。"
聰明的火鍋店老板早已抓住山野春菜這一賣點,要么把店開在了原產地,要么用具備記憶點和原鄉感的食材,開一店,爆一城
例如,歪胖子山野鮮貨火鍋則主打云貴川山野食材,如鮮板栗、繡球菌、水性楊花等;李常在重慶火鍋則直接把云南首店開在了昆明;蕓山季云南野生菌火鍋則聚焦云南野山菌,如松茸、雞樅菌等,門店設計融入傣族紋樣和綠植墻,打造出度適中的自然烏托邦,不僅在菜品上喚起人們的原鄉記憶和媽媽輩的味覺記憶,更是直接把生活場景搬進了都市,因此“開一家新店,爆一座城”,抖音相關話題播放量達9億次。
◎來自大自然的饋贈
據美團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4春季餐飲消費報告》,含有野菜元素的火鍋訂單量同比激增179%,其中"Z世代+銀發族"聯合消費群體占比達34%。
值得注意的是,在"野菜+"創新品類中,"野菜+牛油""野菜+菌菇"的組合增速分別達到213%和198%,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某供應鏈數據顯示,僅2024年前兩個月,全國薺菜采購量就突破1.2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87%,其中78%流向餐飲企業。
這種消費浪潮也倒逼上游產業變革。山東某農業合作社發起的"訂單式野菜種植計劃",通過與火鍋品牌簽訂保底收購協議,帶動周邊農戶戶均增收2.3萬元;云南文山則出現"野生菌火鍋食材期貨市場",老饕們可以通過線上平臺提前預訂當季牛肝菌、雞樅菌等珍稀食材。
而逮蝦記也和眾多火鍋品牌開展定制化服務,應季開發春菜+滑類特色的單品。正如《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所言:"中國人對野菜的執著,本質上是對土地的情感投射,而火鍋店正在把這種投射變成可觸摸的商業文明。"
◎沸騰鍋底的中國式和解
結語
當蒸汽模糊了玻璃,榆錢在清湯里舒展,紅油裹住槐花,兩代人的筷子在鍋中相遇。
這或許正是火鍋店的智慧:它用最中國的飲食方式,將代際差異燴成一鍋溫情。正如《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所說:“所有代溝,終將在熱氣騰騰的食物面前握手言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