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安,則四海皆安”
1545米的高度、6位皇帝的封禪大典、72位君主登臨祭祀。
從秦皇漢武的雄心壯志,到"一覽眾山小"的凌云絕唱。
回溯千年,歷史在泰山低吟淺唱。這里不僅是五岳之首,更是華夏文明的象征之一!
泰山景點分布
其山體巍峨雄偉,如巨柱擎天,十八盤云梯直掛天門,摩崖石刻星羅棋布!恰似《史記》所載"觸石而出,膚寸而合"的天地奇觀!
1942年,德國女探險家赫達·莫里遜來到了泰山腳下。
當時,正是戰(zhàn)火紛飛的抗戰(zhàn)時期,泰山還沒有旅游開發(fā),雖然不要門票,但也沒什么游客,唯有蒼松峭壁,默然守望著歷史煙云。
泰山地理位置
在這種情況下爬泰山,會是一種什么體驗?讓我們跟隨赫達的鏡頭,回看1942年,游客罕至的泰山!
△赫達先進入泰安,拍攝了城墻和護城河,周圍散布著許多古樸的老房子,或磚或木,透露出歲月的滄桑,與生活的煙火氣。
△泰安城的位置。
這里南臨汶水,北倚泰山,東西通達平原,四面皆宜行軍布陣。不僅是兵家必爭處,也是登山前的補給點!
△泰安升平街,古典的牌坊矗立街中,幾道電線橫跨而過,繪成一幅時空交融的歷史畫卷。
△山東的特色小吃——糊粥,用小米、黃豆熬制而成,入口粘稠卻不糊嘴,有一股淡淡的糊香。
△岱宗坊,這是泰山東路的登山門戶,坐落于岱廟北門外,有500多年歷史,被譽為“泰山第一坊”。
1942年,岱宗坊周圍還很簡陋,沒有花壇,也沒有水泥路。
△泰山的轎夫,抬著簡易的“山轎子”,緩步下山。
他們都是附近農(nóng)戶,農(nóng)閑上山掙外快,個個健壯結實,登山爬坡如履平地,上山6小時,下山只需2小時。
△十八盤,這里是泰山精華所在,俗稱“云梯”,有1630級臺階、420米的高度差,最陡峭地方70多度°,全程0.8公里,極為考驗登山者體力。
△南天門,位于十八盤盡頭,轉(zhuǎn)彎處的石階,已經(jīng)隱于荒草之中,可見當時游客之稀少。
△南天門的近景,墻體斑駁風化,顯然是缺乏維護。
這里是泰山的著名標志,坐落在飛龍巖與翔鳳嶺之間,雙峰對立,猶如天門大開,令人目眩神搖。
△升仙坊,遠處是徂徠山、大汶河,平原上的小黑塊是各個村莊,山腳下的大黑塊,就是泰安城。
此處山勢陡峻,舉目遠眺,常有騰身云霄之感,故名“升仙坊”
△中天門,東有中溪山突兀俏麗,西有鳳凰嶺蜿蜒伸展。這里是泰山的中心,無論從那哪條路上山,都要經(jīng)過中天門。
如今的中天門,也是纜車換乘點。
△回馬嶺,右側的房屋用石塊壘砌而成,既堅固又典雅。
此處位于在中天門下方,到了這里,山道陡峭,只能下馬而行。
西天門
△五大夫松附近的照相館,沒想到1942年的時候,泰山上就有攝影留念服務了。
△云步橋,隱于一片亂石之中,橋下的干涸的河床,就是通天河。
百年之前,這里還是座木橋,名叫“雪花橋”,1936年被洪水沖毀后,重建為石橋,名字也改成了“云步”
△天街上的挑夫,都在大眼瞪小眼的等待顧客。
1942年正值戰(zhàn)亂年代,幾乎沒人上山游玩,他們的生計也變得異常艱難
△天街上的小販,擺攤賣山上的土特產(chǎn),同樣是沒什么生意。
天街是一條始于唐代的商業(yè)街,位于玉皇頂與碧霞祠之間,如今已是游人如織,店鋪酒店林立。
△碧霞元君祠,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廟。
北鄰玉皇頂,東瞰大觀峰,南鄰斷崖,西通天街,選址之精妙,令人贊嘆,是泰山頂上最大的一組高山古建筑群。
△碧霞元君祠的院內(nèi),看不到一名香客,午后的陽光,斜斜灑在青石地板上,莊嚴肅穆中又透露著靜謐安詳。
△碧霞元君的金身塑像,面容慈祥,栩栩如生。
當?shù)厝俗鸱Q為“泰山奶奶”、華北一帶則尊稱為“泰山娘娘”。
△大觀峰上的石刻,上書“登峰造極,萬法唯識”八個大字,歷經(jīng)500多年風雨,依舊蒼勁有力。
△玉皇頂上,云海翻騰似海浪,泰山雄姿磅礴展,壯闊非凡,氣勢恢宏,令人心潮澎湃。
1942年的泰山,盡管不要門票,可以自由攀登,但是也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如今的泰山,既有便捷的纜車、也有整潔的餐館、更有絡繹不絕的登山游客。
這些變化,彰顯了時代的進步,同時也提醒我們,要守護好這份自然與文化的雙重瑰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