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瘋傳一則警示影片,引起了民眾的廣泛關注。影片提醒大家,在使用公廁時務必要格外留意衛生紙的側面。倘若發現衛生紙上存在異常凹痕、孔洞,或是有不明血跡、污漬,那么這些痕跡很可能是毒品針頭留下的,使用這樣的衛生紙極有可能增加感染風險,不少網友看過影片后直呼可怕。
據悉,這類警示影片近期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網紅醫師指出,衛生紙上出現的凹痕與污漬,極有可能是不法分子注射非法藥物后,為清潔針頭而留下的血跡。
雖然通過衛生紙傳播病毒的案例極為罕見,但仍有發生的可能性。因此,專家建議,一旦發現衛生紙上有可疑痕跡或孔洞,應立即停止使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隨身攜帶自備的衛生紙。
許多網友表示自己曾遇到過類似情況,他們紛紛在留言區表達擔憂:“上個廁所都這么難”“連上廁所都沒法讓人安心”“以后上廁所得自己帶衛生紙了”“不能因為照片里是國外的情況就掉以輕心”。
公廁衛生紙異常痕跡如何預防?
俗話說“小心駛得萬年船”“防人之心,不可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排除一些人通過某種特殊手段,給他人制造麻煩,給自己帶來便利。關于公廁衛生紙異常痕跡的預防,綜合醫學建議與公共衛生知識:
第一、使用前檢查衛生紙,觀察表面痕跡,若發現衛生紙側面有異常凹痕、孔洞、血跡或污漬(可能為針頭清潔痕跡),應立即停止使用。此類痕跡可能攜帶病毒(如HIV、乙肝/丙肝病毒),尤其是未干涸的血液傳播風險更高。
避免接觸污染區域,若公廁衛生紙為開放式卷筒設計,沖水時產生的氣旋可能將病菌噴濺至未使用的紙卷上。建議優先抽取內側未被暴露的紙張,或直接自備衛生紙。
第二、自備清潔用品,隨身攜帶獨立包裝紙巾,可降低接觸污染衛生紙的風險,尤其在人員流動大的公廁或移動廁所中。
使用便攜消毒濕巾,如廁前用酒精濕巾擦拭馬桶圈、沖水按鈕等高頻接觸區域,避免間接接觸病原體。
第三、減少接觸污染源, 避免觸碰公共設施表面 ,沖水時用紙巾包裹按鈕或門把手,減少直接接觸細菌。部分病毒(如乙肝病毒)可在體外存活7天,需格外警惕。
在日常生活中,選擇蹲廁或使用馬桶紙墊,蹲廁相對更衛生;若使用坐便器,建議鋪設一次性馬桶墊紙或硅膠墊,避免皮膚接觸污染物。
第四、正確使用公廁設施,沖水時蓋上馬桶蓋,防止氣旋將病菌擴散至空氣中并附著于衛生紙表面。不僅如此,若發現可疑痕跡,建議用其他紙張包裹后丟棄,避免他人誤用。
第五、應急處理與衛生習慣,意外接觸后及時消毒, 若皮膚接觸可疑血跡或污漬,立即用肥皂和流動水沖洗至少30秒,并用酒精消毒。
養成便后洗手習慣,使用肥皂徹底清潔手部及腕部,避免用干手機(可能吹出污染空氣),建議用自備紙巾擦干。
公廁容易傳播的病毒和細菌有哪些?
公共衛生間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場所,其衛生狀況與公眾健康息息相關。了解公共衛生間內常見的病原體,有助于提高防范意識。
病毒方面,諾如病毒與甲型肝炎病毒是主要威脅。諾如病毒感染性極強,僅需少量病毒顆粒即可致病。甲型肝炎病毒則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且能在公共衛生間環境中存活數小時至數天。
細菌方面,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鏈球菌較為常見。大腸桿菌主要通過糞便傳播;痢疾桿菌則經污染的手或物品侵入口腔;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可能存在于接觸區域,如門把手等;鏈球菌則通過呼吸道或傷口傳播。
值得注意的是,性傳播病原體如HIV病毒、梅毒螺旋體及淋球菌,體外存活能力較弱,目前尚無證據表明公共衛生間接觸會傳播此類病原體。
綜上所述,了解公共衛生間內潛在的病原體及其傳播途徑,有助于公眾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保障自身健康。
總結建議
公廁衛生隱患需通過個人防護與公共衛生管理共同應對。個人應提高警惕、做好基礎防護;相關部門需加強公廁消毒、推廣密封式紙巾盒,并完善禁毒與醫療廢棄物管理,從源頭減少污染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