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多人的印象中,一旦過了35歲就是老員工了,就沒有活力了,所以在企業招聘和人事安排的時候,都有一個固定的35歲門檻,招聘時不招聘35歲以上的員工,企業老員工到了35歲就解聘等。
為什么有35歲年齡的固定思維呢?想來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可能是源于解放前人們的壽命情況,在解放前很長的歷史階段中,35歲大約是人們的平均壽命,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參加工作的時間也早,一般十三四歲就能參加工作了,到了35歲的時候,已經在某個行業工作20多年了,經驗豐富,算是老手了,帶徒弟都有徒孫了,所以感覺到了35歲就是老人了。
第二個原因,可能是我們建國后的人事制度。我們的人事制度是兩軌制,一部分人的身份是工人,職業檔案由勞動局保管,另一部分人的身份是干部,檔案由人事部門保管。工人身份的人到了35歲還不能提干,就是不能轉到干部身份,那到退休前很可能在工人身份這條線上工作了。
改革開放后,我們民營企業沒有成形的企業管理制度,他們在制定企業制度的時候,一部分是參考從國外翻譯來的相關企業制度,另一方面,大多民營企業主是從國有企業或政府部門等下海的,他們的思想還在延續國家的人事管理制度,所以在企業管理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了35歲年齡限制的印象。
現在考公務員,還有年齡限制,因為我們的人事管理制度還是跟著年齡有關的,因為我們的人口太多了,干部升遷離不開年齡這個門檻,一旦過了某個年齡還沒有提拔到相關級別,可能就落伍了,跟不上步伐了。
那么在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設35歲年齡限制有沒有合理性呢?有一定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還是來自于國家的人事管理。在改革開放一段時間里,建國已經30多年了,各個崗位各個部門存在的老干部太多了,特殊階段,把干部年輕化當成人事改革的重要內容,大講特講了年輕干部的活力,于是民營企業中,人員年輕化到現在還是比較值得炫耀的指標,例如有些知名企業在說他們企業有活力的時候,經常說他們企業員工平均年齡二十幾歲,讓人覺得年輕人干勁就足。
在年輕人比較多的企業里,年齡大的職工往往會對工作有影響,因為有年齡的代溝,特別是現在,產生代溝的年齡差越來越小了,基本上五六歲就是一個代溝。在實際工作中,年輕員工和年老員工互相看不起,比如超過40歲的員工,思維基本成型了,在某個行業形成自己的專業特長了,這時候的年輕員工就入不了他們的眼。有一些老板太年輕,思維不定性不成型,40歲以上的員工基本上不愿意伺候這一類不靠譜的老板。
在當前,年輕人讀書的時間有越來越長的趨勢,過去十三四歲就參加工作的現象基本上沒有了,參加工作的最低年齡基本上超過了20歲,以往形成的年齡的限制應該向后延長了,特別是現在的人們壽命增加了,過去五六十歲就是老年人,超過70歲的人就是很少了,而現在70多歲的人還能夠正常工作,在抱著35歲的門檻限制思維就落后了。
當今年輕人還有一個晚婚的現象,過去的時候人們結婚時間早, 大多數20歲之前就結婚了,現在的年輕人,事業穩定的在接近30歲的年齡結婚的居多,結婚后就面臨著家庭的柴米油鹽等瑣碎事情,必然影響工作,再加上婚姻的七年之癢,到了婚姻穩定的狀態基本上就超過35歲了。
影響年輕人工作狀態的還有一個育子現象,現在的年輕人結婚后有了孩子,照顧孩子是一個很繁重的工作,培訓班,上下學接送,平時課程輔導等,等過了孩子不用接送上下學,不用課余輔導的時候,基本上超過35歲了。
基于上面兩個現實原因,如果企業招聘,特別是民營企業的招聘,設一個35歲年齡的門檻限制,是不是把最穩定工作狀態的人排斥門外了,如果企業內部,設一個超過35歲就辭職的規定,那豈不是把工作最穩定的人趕出門了。
在當前來說,40歲到50歲的人是最好的年齡階段,這時候的人情緒思維成型了,專業成型了,父母也沒有到必須天天照顧的階段,所有的精力都可以用在工作上,最優人才大多在這個年齡段里,而我們的企業還基本上沒有認識到這個現象的,還在招聘和管理中,抱有35歲的陣舊思維,必然給企業的員工管理帶來很難解決的難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