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玉淵譚天消息,3月11日,商務部等有關部門約談沃爾瑪。沃爾瑪被約談的原因,是其要求一些中國供應商大幅降價,企圖將美對華加征關稅的負擔轉嫁給中國供應商和中國消費者。
這次約談有以下幾個值得關注的信息點:
1. 沃爾瑪單方面要求中國企業降價,可能造成供應鏈斷裂的風險,損害中美企業和美國消費者的利益。
2. 沃爾瑪臨時要求中國供應商降價,有違反商業合同的可能。這樣會擾亂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
3. 美單邊加征關稅傷害中美企業,中美企業應該攜手共同應對。
4. 如果沃爾瑪執意如此,那等待沃爾瑪的,就不只是約談了。
《商業觀察家》認為,關于美國逐步對中國加征關稅對市場的影響,可能有以下三點。
1、整體邏輯。
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其實就是對跨國企業征稅。跨國企業如果定價能力強,它們能在產地端和銷地端都轉嫁出一部分成本,把關稅負擔轉嫁出去。中國是產地端,美國是銷地端。
如果跨國企業定價能力不強,那利潤受損,進而,生意難做。因此,規模不大、抗風險能力差的中小企業會受到更大影響。
此次,沃爾瑪單方面要求中國供應商降價,顯示的是:這家“跨國巨無霸”還是有較強的市場定價能力,因為美國零售市場相對中國更集中,沒有多少本土制造業,零售商只要“控制住”幾個進口港口,就能做出相對更好的差異化、規模效應與更高的市場份額。沃爾瑪得以成長為“巨無霸”。
因此,單個中國中小供應商企業很難跟沃爾瑪去“議價”,相關部門“約談”,有必要。
2、贏。
沃爾瑪此番行為,顯然是試圖將關稅成本完全轉嫁給中國的供應商,這當然不合理。
那么,它的考慮會是什么?
有活躍于美國零售市場的人士對《商業觀察家》稱:“在美國,經濟越不好,電商與倉儲會員店的生意就越好,你看看美國Costco都成啥樣了,平日一大早就沒有停車位了,現在美國通脹這么厲害,誰不漲價誰就贏。經濟不好和通脹讓大家價格敏感,這個時候,什么增值服務都是扯。”
沃爾瑪全球采購的商品中,約有60%來自中國。
Costco進入中國市場,一個重要任務也是從中國采貨賣到全球,把中國高品質商品做成其自有品牌賣全球。但到目前,Costco在美國只有約三分之一的銷售額來自進口,其中,進口中的不到一半來自于中國、墨西哥和加拿大。
Costco首席財務官Gary Millerchip在Costco的財報會上曾表示:“消費者在購物時變得更加‘挑剔’,盡管他們愿意消費,但在通脹回歸和關稅潛在影響下,消費者對價格更加敏感。”
現在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沃爾瑪是最直接的“成本壓力方”,它的中國采購份額很大,它有更迫切的“成本轉嫁”意愿。
在利潤部分,沃爾瑪的利潤中心過去主要來自于深圳的那個中國“采買”部門,從中國采再賣全球,利潤很高。
沃爾瑪可能也不想利潤受損。
3、影響。
當下,產地端——中國供應端的發展情況是怎樣?
產能過剩。卷。
《商業觀察家》相信,中國的這種情況,美國方面是有所掌握的,并可能以此來“計算”對中國的逐步加征關稅政策。
但如果沃爾瑪要把所有關稅成本都轉嫁給中國,這個行為會讓中國更卷。
市場會走向價格戰,而非價值戰,最后可能“一地雞毛”,可能導致大量中小企業“倒閉”,進而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
在渠道方面,沃爾瑪也可能會培養出新的競爭對手。
因為每次中國出口市場出現挑戰,所帶來的“出口轉內銷”機會,都會培育出一些國內零售市場的新渠道發展機會。比如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的成長都受益于此。
于海外,這也凸顯了中國企業布局海外零售渠道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海外渠道能力,那抗風險能力比較差。
這一塊,很多企業都有在做,比如盒馬、叮咚買菜等,都有把貨鋪到美國的線下零售渠道。比如跨境電商等,已經做得很大了。
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