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7月16日訊(編輯 牛占林)盡管特朗普政府對許多貿易伙伴加征了關稅,但美國6月份批發通脹表現溫和,數據意外好于市場預期,顯示出通脹壓力尚未全面爆發。不過有分析指出,旅行及其他服務價格的大幅下滑掩蓋了商品價格的上漲。
美國勞工統計局周三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5月PPI環比持平,同比上漲2.3%,均低于前值和預期值,部分原因在于“基數效應”。
Comerica首席經濟學家Bill Adams表示:“盡管加征關稅推高了制成品的價格,但需求疲軟使得6月整體通脹形勢保持平穩。”
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類別,6月核心PPI環比同樣持平,同比漲幅也從5月的3.2%回落至2.6%。
此前一天的CPI報告也顯示6月通脹有所上升,其中受關稅影響的服裝價格環比上漲0.4%,為3月份以來的最大漲幅,同樣受影響的家居用品價格上漲1%。
這種消費端和生產端的通脹分化,使得在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戰背景下,美國經濟呈現出一幅錯綜復雜的圖景,企業、消費者以及美聯儲均需應對由此帶來的挑戰。
RSM US首席經濟學家Joe Brusuelas將此次PPI報告稱為“經典的假象”。
他指出,PPI數據被航空客運服務價格大幅下跌2.7%所扭曲,這很可能是因為國際游客減少赴美旅行所致。旅游住宿服務價格(包括酒店和汽車旅館)則大跌4.1%。
盡管6月汽油價格有所上漲,但服務類價格普遍下滑,尤其是酒店、航空和汽車經銷商板塊,拖累了整體指數。這種現象可能意味著,在經濟不確定性高企的背景下,美國消費者削減了可自由支配的支出。
Brusuelas強調:“外國游客不再選擇赴美旅行,這不是什么值得慶幸的事情。這一需求下滑將拖累整個零售業、休閑娛樂以及餐飲行業。”
據悉,服務價格在6月整體下跌0.1%,從而掩蓋了商品端價格的上漲壓力。例如,終端消費品價格環比上漲0.4%,高于5月的0.3%。
另一方面,貿易服務價格在6月保持不變,也對整體PPI構成了下行壓力。Brusuelas指出:“關稅上漲正在壓縮企業利潤率,最終勢必會將更多成本傳導至終端消費者。”雖然目前尚未在航空業看到此趨勢,但其他行業已有所體現。
但企業能將多少成本成功轉嫁給消費者,目前仍是未知數。Comerica的Adams表示,消費者需求低迷可能正在限制企業的定價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