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中醫藥(蒙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助力健康中國行動
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健康委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衛生健康事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把中醫藥(蒙醫藥)工作作為衛生健康工作的重點,聚焦高質量發展,在法律政策保障、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特色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發展和文化弘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進中醫藥(蒙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在健康中國、健康內蒙古建設中有特色、見成效。
一、夯基壘臺,做實“三個體系”
一是做實中醫(蒙醫)醫療服務體系。推動優質中醫(蒙醫)資源提質擴容和均衡布局,國家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北京中醫醫院內蒙古醫院建成啟用,全力推動管理、技術、品牌平移;6個國家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建設進展順利。實施京蒙協作中醫藥(蒙醫藥)醫療倍增計劃。完成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建設項目3個、國家重點民族醫醫院建設項目5個、國家縣級醫院建設項目86個,列入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培育項目1個、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建設項目1個、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建設項目1個。內蒙古自治區旗縣級以上中醫(蒙醫)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蘇木鄉鎮衛生院中醫館(蒙醫館)、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藥(蒙醫藥)服務全覆蓋,嘎查村衛生室中醫藥(蒙醫藥)服務達到82%。建成了以自治區級中醫(蒙醫)醫院為龍頭、盟市級中醫(蒙醫)醫院為骨干、旗縣級中醫(蒙醫)醫院為基礎、基層中醫館(蒙醫館)和基層中醫藥(蒙醫藥)服務為網底、其他醫療機構中醫藥(蒙醫藥)科室為補充的較為完善的服務體系。
二是做實中醫藥(蒙醫藥)法規政策體系。修訂了《內蒙古自治區中醫藥條例》,從2019年開始,健康內蒙古行動中增加了中醫藥(蒙醫藥)振興行動。出臺實施了促進中醫藥(蒙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促進中醫藥(蒙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醫藥(蒙醫藥)戰略發展規劃綱要、“十四五”中醫藥(蒙醫藥)規劃、蒙醫藥振興行動計劃、醫保支持中醫藥(蒙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舉措、加強新時代中醫藥(蒙醫藥)人才工作的實施方案、推進中醫藥(蒙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規劃、加快推進旗縣級中醫(蒙醫)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重大政策舉措,為中醫藥(蒙醫藥)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做實中醫藥(蒙醫藥)管理體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根據國家中醫藥工作“四個建立健全”的頂層設計,成立了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分管主席為組長的內蒙古自治區中醫藥(蒙醫藥)工作領導小組,完善了協調工作機制,自治區、盟市、旗縣全部成立中醫藥管理局;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加掛中醫藥管理局牌子,設中醫藥(蒙醫藥)綜合處、中醫藥(蒙醫藥)服務管理處、中醫藥(蒙醫藥)傳承發展處,盟市、旗縣衛生健康委加掛中醫藥管理局牌子,衛生健康委和中醫藥管理局兩塊牌子同規格、同步掛,主要負責人一肩挑、同重視,形成了同部署、共發展的統籌管理體系。
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自治區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劉勇(左三)參加京蒙協作“倍增計劃”簽約儀式
二、立柱架梁,強化“兩個水平”
一是強化中醫藥(蒙醫藥)投入補償保障。主要明確了政府保障責任,公立蒙醫醫院人員經費補助100%、中醫醫院人員經費補助達到80%以上;針灸、拔罐、手法、針刀、熏蒸、藥浴、放血、刮痧、沙療、敷療、整骨、震腦術、清腸術、心身互動療法等中醫(蒙醫)傳統診療技術和中藥蒙藥成藥、制劑、飲片納入醫保報銷;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內,經自治區藥監局批準同意后,牽頭醫院的傳統中藥(蒙藥)制劑可以在本縣域醫共體內共享使用。推廣9個病種蒙醫臨床指南和187個病種中醫臨床路徑,內蒙古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篩選了170個病種完全使用蒙醫蒙藥進行治療,療效確切、價格低廉、使用方便,受到患者和醫務人員的歡迎;蒙藥制劑和中藥蒙藥飲片不取消加成、不占藥占比等多措并舉,引導使用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中醫藥(蒙醫藥)傳統方法為人民群眾提供預防養生、疾病治療、康復保健等全方位、多樣化服務。
二是強化基層中醫藥(蒙醫藥)服務水平。啟動了基層中醫藥(蒙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規劃中醫館(蒙醫館)建設,實現了基層中醫館(蒙醫館)建設全覆蓋,全部配備中醫(蒙醫)類別醫師,制定基層中醫藥(蒙醫藥)適宜技術應用專項推進工作方案,加強基層中醫藥(蒙醫藥)適宜技術推廣,進一步提高了基層中醫藥(蒙醫藥)服務水平;持續實施“治未病”健康升級工程,促進中醫(蒙醫)養生保健服務的開展和疾病預防控制能力的提升;制定了家庭醫生蒙醫藥服務包、蒙醫藥健康管理服務規范和高血壓、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的分級診療蒙醫藥服務技術方案,做實做細中醫藥(蒙醫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蒙古自治區實施的農村牧區“健康小藥箱”工程中,加入常用中成藥、蒙成藥及制劑和蒙醫藥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科普宣傳材料;構建了中醫藥(蒙醫藥)遠程醫療協作網,覆蓋120多所中醫(蒙醫)醫院和部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整合資源,中醫(蒙醫)醫院牽頭組建醫療集團、專科聯盟和醫共體,加大三級醫院對口幫扶旗縣中醫(蒙醫)醫院、二級以上中醫(蒙醫)醫院對口幫扶基層中醫館(蒙醫館)的力度,建立健全整合型的中醫(蒙醫)醫療服務體系,強化基層中醫藥(蒙醫藥)服務能力。
內蒙古自治區中醫藥(蒙醫藥)健康促進專項活動啟動儀式
三、積厚成勢,放大了醫改的惠民效果
一是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全區有三級以上中醫(蒙醫)醫院30所、二級甲等中醫(蒙醫)醫院66所、二級乙等中醫(蒙醫)醫院12所。2024年中醫(蒙醫)類醫醫院門診量1478余萬人次,出院人數83萬余人,中醫(蒙醫)執業(助理)醫師14200余人,每千人口床位數和每千人口中醫(蒙醫)執業(助理)醫師數都居全國前列,提升了中醫藥(蒙醫藥)在深化醫改和健康內蒙古建設中的顯示度。
二是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內蒙古自治區每年投入2100多萬元資金,支持中醫(蒙醫)醫院特色專科、制劑能力、學術繼承和標準化研究工作。分層加快推進中(蒙)醫優勢專科建設,逐步提高中(蒙)醫臨床療效,彰顯中(蒙)醫藥優特色優勢,進一步加強建設28個國家級、114 個自治區級優勢專科;8 個自治區專科區域醫療中心;21個京蒙協作專科診療中心,持續開展縣級醫院“兩專科一中心”項目,專科集群發展體系已初顯成效。加強中醫(蒙醫)特色診療技術和傳統制劑的挖掘提升,建成中藥(蒙藥)制劑室31個;蒙醫藥治療“協日烏素”(關節)病、過敏性紫癜、腦震蕩、銀屑病、腦梗死恢復期、慢性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心力衰竭、抑郁癥等臨床研究取得積極進展;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與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聯合攻關“腦梗死”防治研究,將其列入國家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項目等,不斷提高中醫藥(蒙醫藥)特色優勢服務水平,提升中醫藥(蒙醫藥)在深化醫改和健康內蒙古建設中的貢獻率。
三是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打造文化宣傳陣地,在自然歷史博物館、科技館開設中醫藥(蒙醫藥)展,在各級中醫(蒙醫)醫院設置中醫藥(蒙醫藥)展示廳;在主流媒體開辟《中蒙醫說病》等專欄,開展“中醫藥文化服務月”、“中醫藥法”普法宣傳和中醫藥 (蒙醫藥)“醫療健康進邊防”巡診活動,推進中醫藥(蒙醫藥)走進鄉村、社區、家庭、企業、校園、邊防、集市,通過開展義診、講座、體驗、展覽展示、巡講、文化作品征集、文藝演出等形式,傳播中醫藥(蒙醫藥)文化理念和健康養生知識。舉辦“國醫節文化宣傳周”活動,開展“一地一次集中宣傳、一地一周公益廣告、一院一次聯系基層、一院一次義診活動、一鄉一次健康講座、一戶一項適宜技術、一人一張健康處方”等 “七個一”便民惠民科普活動。推進持續改善中醫(蒙醫)醫療服務的便民惠民“八大舉措”,提供無假日床頭結賬,疏通就醫“綠色通道”和轉診通道,為住院患者提供集藥物與非藥物于一體的綜合治療手段,推廣適宜技術達到每個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至少1項居家保健技術,免費培訓鄉村醫生中醫藥(蒙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八段錦健身操,提升中醫藥(蒙醫藥)防病治病能力。
中醫藥(蒙醫藥)取得了長足發展,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政府主導,是發展中醫藥(蒙醫藥)的根本。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規劃先行,一張藍圖繪到底,投入補償發力、持續加勁,堅持不懈優先支持中醫藥(蒙醫藥)發展。二是堅持傳承和創新結合,是發展中醫藥(蒙醫藥)的動力。大力挖掘整理研究傳統理論和治療方法,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發展,持續深化公立中醫(蒙醫)醫院改革,推進了中醫藥(蒙醫藥)科學發展。三是堅持扶持與規范并重,是發展中醫藥(蒙醫藥)的保障。一系列傾斜政策措施和堅持依法管理,扶持、保護和規范、發展特色優勢,促進中醫藥(蒙醫藥)健康發展。四是完善體系和提升能力,是發展中醫藥(蒙醫藥)的抓手。在做實醫療服務體系和行政管理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人才培養體系、科技創新體系、文化傳承體系,整體提升管理能力和核心發展能力,保障中醫藥(蒙醫藥)可持續發展,在健康中國行動中發揮中醫藥(蒙醫藥)力量。
投稿郵箱:jkzggc@163.com
來源 |《健康中國觀察》2025年3月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