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饒毅教授在文章中突然點名質疑舒紅兵,這事一下子又把“院士評選機制”給拉進了大眾視野。
饒毅
說實話,不少人一聽“院士”兩個字,第一反應就是“頂尖科學家”、“學術大拿”、“德高望重”。但如果像饒毅說的那樣,有人背景成謎、經歷繞來繞去、甚至還有不太光彩的私人關系,那這“院士”兩個字,怕是要被稀釋了含金量。
先來看看關于舒紅兵,饒毅說了啥?
①舒紅兵不是北大校友,國外當時只是副教授,照理說資歷不夠做“長江特聘”。但他卻成了北大的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
②他拿到了很高的經費,但沒真正全職在北大工作,最后直接從國外去了武漢大學。
③還跟北大的本科女生談戀愛,后來把人帶去了美國,甚至帶去武漢繼續一起工作,這種師生戀、還帶職場延續的,放在美國是違反學術利益沖突原則的。
關鍵是,這么一位“爭議人物”居然后來還能當選為院士,這就讓人一頭霧水了。
饒毅明確說了:他不確定這些事是不是“有問題”,但確實觀感不好,邏輯也說不太通。
饒毅
這事我們該怎么看?
首先得承認:饒毅本身也是個“敢說真話”的人。他不是第一次質疑學術圈的問題,也不是第一次點名“質疑院士”。但這次提到的內容,不只是學術本身了,而是牽涉到人事操作、學術倫理等。
幾個關鍵點值得我們想一想:
一、長江學者的評選門檻,到底有多高?
按理說,長江特聘教授是國家層面的高規格崗位,得是正兒八經、全職在崗的科學家才有資格。那為啥當時舒紅兵在國外沒回國、照樣拿下這個頭銜?是不是程序被繞過了?這要是不說清楚,就難免讓人質疑。從這個角度看,饒毅質疑并非刻意找事。
二、院士評選,到底靠的是學術,還是“人脈”?
舒紅兵最后還是當了院士。而他的資歷,如果像饒毅描述的那樣,科研上不是絕對頂尖,履歷上還有不少“繞彎子”的部分,那只能說明一點:院士的評選機制,可能早就不只僅僅是看學術了。
有沒有“貴人”?有沒有“師門”?有沒有“老領導撐腰”?這些看似不該成為參考因素的,可能恰恰成了決定命運的“隱形加分項”。當然這些也是猜測,咱們外行人看個熱鬧。
三、學術圈的倫理問題,真的被重視了嗎?
饒毅提到的師生戀關系,其實不只是“八卦”問題,而是標準的學術倫理問題。
你是導師、她是本科生,這種關系天生就不對等。再發展成戀愛,還延伸進職場,確實在國際學術界是明令禁止的。
這種事情,不光影響個人聲譽,更影響一個學術機構的形象。如果當初北大沒追究,武大也選擇性忽略,那是不是整個高校圈對這類問題的警覺性,都太低了點?
舒紅兵
最后我想說:
這事的重點,不是“舒紅兵到底做了什么”,也不是“饒毅是不是故意爆料”。而是:像“長江學者”、“院士”這樣本該金光閃閃的頭銜,如果被打上了“關系”、“人情”、“灰色操作”的標簽,那整個社會對科學界的信任,會被慢慢蠶食掉。
院士當然應該有榮耀,但榮耀的前提是公開、透明、公平。
如果堂堂一個院士,很多人背地里不服,特別是懂行的人充滿質疑,那這個院士我想也沒什么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