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解讀的書是《戰勝華爾街》。本書作者彼得·林奇,是美國著名投資家。1977~1990年間,他一直擔任富達公司旗下麥哲倫基金的經理人。這13年,麥哲倫基金的管理資產從2000萬美元增長到140億美元,年平均復合報酬率高達29%,他也因此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傳奇的基金經理人。
1990年,從富達公司退休后,彼得·林奇開始著書立說,先后出版過《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彼得·林奇教你理財》等系列暢銷書。這期我們解讀的《戰勝華爾街》,最早出版于1993年,當年是美國的第一暢銷書,到今天也還是投資者的必讀書。
今天,我們就從三個方面,給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的精華。
一、不要讓基金經理替你買股票
隨著房地產黃金時代的結束,這兩年,中國老百姓的錢包遭遇了一個難題,那就是存銀行會貶值,而買股票會直接虧損。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業余投資者,選擇的方案是買基金,讓專業的基金經理替自己理財。從理論上,這種方案聽起來是不錯的,但是,作為基金經理的彼得·林奇,卻反對這一點。因為,他認為,在證券市場,業余投資者可以取得比專業投資者更好的收益。
彼得·林奇為什么這么認為呢?理由有四:
一是機構投資者會受到諸多限制。比方,美國證監會規定,共同基金,也就是公募基金,在任何一家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得超過其總股本的10%。并且,有些基金還受到公司市值規模的約束,比方不能購買市值低于1億美元的股票,這些限制雖然可以限制風險,但也限制了機會。它導致基金經理即便發現了早期階段的大牛股,也無法買入。
二是機構投資者喜歡抱團,且反應滯后。你是不是覺得基金經理有信息優勢,能在第一時間發現被低估的股票?其實不是這樣的。機構投資者喜歡抱團,只會購買那些被眾多分析師們推薦過多次的股票,而這些熱門股票上漲空間有限,且不會成為10倍股。
為什么熱門股票不會成為10倍股呢?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比方茅臺,A股熱門股票,白酒基金經理的抱團股,今天的股價1941,它還能漲10倍嗎?你自己都知道,不能,連1倍都漲不了了。當股票變成熱門股的時候,意味著它的股價就已經很高了,上升空間已經很小了。
相反,業余投資者,如果能多留意在工作和生活中接觸到優秀公司,有可能在早期階段買入10倍股。
三是機構投資者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在華爾街,有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如果你購買的是 IBM 的股票而使客戶資金遭受損失,那么你永遠不會因此而丟掉你的飯碗?!背鲇诿髡鼙I淼男枰?,基金經理也會去追熱點,抱團,而不是買入那些被低估地不知名公司的股票。
四是業余投資者幾乎沒有任何限制。與機構相比,業余投資者受到的約束是最少的,你想買啥就買啥,想啥時候買就啥時候買??赡?,唯一限制散戶的,是資金不夠多。
不過,我們都知道,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業余投資者都很難戰勝機構投資者。因此,彼得·林奇語境下的業余投資者,并不是一般的業余投資者,而是具有豐富的投資知識、了解人性的弱點、不輕易被市場先生牽著鼻子走的業余投資者。
今天,收聽我們這篇文章的讀者,其實都走在了戰勝機構投資者的路上。因為,你們現在就在投資自己的大腦,提升自己的投資能力。
二、如何發現好股票
林奇認為,選股是科學、藝術和調查研究的有機結合,不可偏廢任何一方。他一直相信,尋找值得投資的好股票,就像在石頭下面找小蟲子一樣。翻開10塊石頭,可能只會找到一只,翻開20塊石頭,就有可能找到兩只。在林奇擔任基金經理的時候,每年都要翻開幾千塊石頭,以便找到足夠多的小蟲子。
但是,對于業余投資者來說,林奇認為,只要10年里面能夠找到兩三只賺錢的大牛股,付出的努力也就值了。對于資金比較少的散戶,可以運用“5股原則”,也就是把自己的投資組合限定在5只股票以內。
在本書中,林奇介紹了他推薦給《巴倫周刊》的21只股票。其中貫穿了一條暗線,那就是林奇的投資法則,在接下來的講解中,我就講一下其中對國內投資者最實用的四條法則。
一是千萬不要買業務復雜的公司。林奇的這條法則來自一群七年級的學生選股的故事。1990年,他曾經去馬薩諸塞州的阿格尼斯學校,讓學校老師帶著一群七年級的學生模擬炒股。結果,這群學生選出的投資組合,在兩年內取得了70%的收益率,業績超過99%的基金經理。
為什么呢?因為學生們沒有投資經驗,他們只選擇那些生意模式簡單、容易理解且盈利的公司。林奇認為,這條原則,對于所有的投資者都適用。
二是自己選的股票不會永遠漲,要懂得及時換股。1977年,林奇剛接手麥哲倫基金的時候,大盤下跌了20%,但是他管理的麥哲倫基金,卻逆勢飄紅,反而上漲了7%,這樣的成績讓林奇飄飄然,以為自己選的股票,什么情況下都能大漲。可是,等到下一次股市大幅回調,也就是從1978年9月11日到10月31日那次,他的幻想破滅了,因為這次,麥哲倫基金的凈值跌幅比大盤跌幅還大。
這次幻想的破滅讓林奇明白,自己選的股票不會永遠上漲,情況不對,就要及時換股。等到1987年股市再度崩盤的時候,他就沒有重蹈覆轍了。
三是可以“愛屋及烏”。林奇的原話是,如果你喜歡一家上市公司的商店,可能你也會喜歡上這家公司的股票。比方美體小鋪的股票,就是林奇帶女兒逛購物中心時發現的。當時,她們進了美體小鋪的商店,林奇親眼看到店里買東西的人擠得水泄不通,當女兒們去結賬的時候,他忽然想起,在一次麥哲倫基金的周例會上,有位分析師推薦了這只股票。
從他第一次逛美體小鋪到1990年,6年時間,美體小鋪的股價從原來的5便士漲到了362便士,如果投資者一直持有的話,投資收益將超過70倍。
四是當分析師都感到厭倦的時候,正是最佳買入時機。我們知道,如果一個行業,分析師們都不看好,那估計也不會有什么好股票了。但是,林奇卻認為,這些低迷的行業,也能挖到大牛股。比方,林奇1991年買入的大牛股——托爾公司的股票,就是靠著這樣的思路挖掘出來的。托爾公司的股票是房地產股,當時,美國樓市非常低迷,報紙頭版和電視晚間新聞經常會出現有關房地產崩盤的新聞。在人們信心降到冰點的時候,林奇意識到,這恰恰是底部。當時,托爾公司的股價跌到只有原來的五分之一,而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沒有任何問題,所以,林奇就買入了這只股票,當年,就獲得了4倍的收益。
三、不同行業的選股策略
前面我們講了四點通用型的選股策略,其實,光掌握通用型的選股策略是不夠的。因為,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股票,差別還挺大,如果不能了解這些差別,其實也不利于發現好股票。
接下來,我就來分享一下林奇對于不同行業、不同類型股票的選股策略。
先說零售業的選股之道:逛街發現好股票。在林奇看來,零售業是距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最近的行業,只要留心觀察,總能發現股票。比方,你去逛購物中心的時候,哪家店鋪生意興隆,哪家店鋪門可羅雀,一眼就能發現。如果你是一名投資者,你的潛意識里應該跳出這樣一個念頭,這個生意興隆的品牌背后有沒有一只好股票呢?
當然,商店生意興隆并不必然意味著背后有一只好股票,還需要結合其他指標來分析。比方,對于連鎖零售業或餐飲業來說,推動股價增長的最主要動力,就是它們增長或者擴張情況。如果每家單店的營業收入在持續增長,公司的負債不高,而且正按照公司年報所描述的那樣進行擴張,那么長期持有這只股票就應該會獲得不錯的收益。
說完零售業,我們再來說說如何從低迷行業選股。跟巴菲特一樣,林奇很少買科技股,因為,在林奇看來,科技股比較熱門,競爭者拼命進入,能在開始階段發現最后的勝者的概率比較低。
相反,那些低迷的行業,由于成長緩慢,經營不善的公司會被淘汰,而幸存者會逐步擴大市場,最終形成壟斷,從而獲得超額收益。因此,他認為,從低迷行業里發現好公司,其實更簡單。
林奇認為,低迷行業的優秀公司都有一些共性,比如,運營成本低;管理層節儉;盡量不借債;內部沒有等級制度;員工持有公司股份,能分享公司成長;能在某個利基市場形成壟斷優勢,等等。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如何投資周期性公司。所謂周期性行業,就是像鋁業、鋼鐵、汽車、化工及航空運輸業等產業,會隨著經濟的繁榮與蕭條循環往復,就像四季的變化一樣確切可靠,所以被稱為周期性行業。
對于大多數的股票來說,低市盈率是件好事,但對于周期性的股票來說,卻不是這樣。如果周期性公司的市盈率變得很低,往往預示著這輪周期已經接近尾聲,聰明的投資者此時應該賣出股票。
對于大多數的股票來說,高市盈率是壞事,但對周期性的股票來說,高市盈率反而是機會。因為,它意味著公司正在走出最難熬的困境,不久業務就會改善,基金經理也要馬上開始堅決地建倉。這樣,股票價格必將穩步走高。
到這里,我們關于《戰勝華爾街》的解讀就結束了。今天,我們主要講述了彼得·林奇的選股之道,以及他對于零售業、低迷行業、周期行業的投資分析。希望今天的講述,能對你在投資方面的操作有所幫助。有任何問題和建議都可以給我們留言。如果覺得內容還不錯,歡迎點贊、分享。
掃描下方二維碼可以免費領取《戰勝華爾街》的電子版書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