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3月12日財聯社報道,臺積電竟然向英偉達、AMD 和博通提議,要一起投資成立一家合資企業,而且這家合資企業的任務,是運營英特爾的芯片廠!
這里最諷刺的是,當年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痛批美國造芯成本高,如今臺積電公司意圖拉著客戶搞“美式代工”,這意味著張忠謀還是妥協了。
不過,臺積電攛掇英偉達、AMD這些老主顧來一起搞合資芯片廠,聽起來像強強聯手?但這事兒背后藏著三個明顯的陽謀。
先看看這事兒的背景,英特爾,曾經半導體行業的霸主,近幾年來卻陷入了至暗時刻。其晶圓代工部門因為制造工藝落后、良率不高,一直處于財務虧損狀態,拖累了整個英特爾的業績。
而臺積電呢,作為全球晶圓代工的龍頭老大,技術先進、產能強大。現在臺積電提出這么個提議,是想拉上行業內的幾個巨頭,一起拯救英特爾的晶圓代工部門?
其實不然。臺積電開出的條件堪稱魔幻,你們這些芯片設計公司出錢建廠當股東,但廠房設備歸我管,產能優先供你們用。翻譯成人話就是:“錢你們出,廠我來管,訂單先緊著你們,但以后定價權還是我說了算!”
這操作更絕的是,AMD和英偉達們還不得不咬鉤,現在全球能造高端芯片的只剩臺積電和三星兩家,這哪是商業合作?分明是技術壟斷下的“賣身契”。
從臺積電的角度看,此時出手,一是為了響應主子的號召;二是如果真的能運營英特爾的晶圓廠,意味著它能進一步擴大自己在中低端領域的業務量;三是臺積電通過與這些公司合作,臺積電不僅能分擔風險。
而且,和英偉達、AMD、博通這些芯片設計巨頭合作,他們對英特爾的先進制程技術很感興趣。比如,英偉達和博通正在測試英特爾最先進的18A制程芯片,AMD也在評估是否采用相關產能。
所以臺積電的上述目的就很明顯了。
不過,這事兒沒那么容易成。首先,英特爾和臺積電在芯片制造工藝、化學品以及芯片制造工具設置上,都有很大不同。臺積電要想把英特爾的晶圓廠運營好,難度可不小,這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去改造和磨合。
其次,英特爾的高管們似乎不太樂意被臺積電 “接手”,他們在談判中還強調自家先進的18A制造技術優于臺積電的2納米工藝,擔心失去對核心技術的控制權。
此外,能不能被批準也是個未知數,美國一直想推動芯片自主制造,英特爾的晶圓代工部門是他們的重點目標,不希望被“外企”控股。而這次臺積電牽頭的合作,雖然持股比例不超過50%,但也可能會面臨美國的重重審查,后期的運營勢必會受到限制。
因此對于臺積電來說,在被一步步變為“美積電”之前,通過與英偉達、AMD 和博通等公司合作,盡可能分散風險,提升產能,達到與合作企業的利益深度綁定,這就是張忠謀妥協的根本原因。
對于英偉達、AMD和博通這些被邀請的企業來說,參與這樣的合資企業,有機會獲得更穩定的晶圓代工,也能參與到英特爾晶圓廠的改造和運營中,提升自己在芯片制造環節的議價權。
因此,臺積電這手“合資陽謀”看似高明的這個提議,實則暴露了半導體霸權時代的焦慮。當美國逼著臺積電擴建產能,就注定了這場利益與技術的死亡螺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