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科技巨頭華碩在服務器市場經歷了一場“冰火兩重天”的考驗。盡管因印度客戶Yotta集團旗下企業拖欠高達53.51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1.8億元)款項,導致第四季度利潤暴跌87%,但憑借AI服務器業務的強勁表現,華碩全年營收與凈利潤仍實現逆勢增長,交出一份頗具戲劇性的財報。
印度客戶欠款風波:拖累季度利潤
華碩在2024年第四季度財報中披露,由于長期合作的印度Yotta集團旗下客戶嚴重延遲支付服務器采購款項,公司被迫計提53.51億新臺幣的壞賬準備。這一事件直接導致其單季稅后凈利潤環比驟降87%,每股收益降至2.2元新臺幣,創下近年季度獲利新低。
據華碩透露,涉事客戶為印度數據中心運營商Yotta集團旗下企業,雙方合作已持續四至五年。此次欠款源于2024年4月至6月期間交付的服務器訂單,但客戶在付款周期上出現嚴重拖延。盡管華碩財務長表示“正積極溝通并有望追回款項”,但基于會計審慎原則,公司仍選擇在四季度全額計提壞賬。
AI服務器成救星:全年營收增長22%
盡管遭遇區域性業務風險,華碩2024年全年業績卻展現出強大韌性。財報顯示,公司品牌營收達5485.34億新臺幣,同比增長22%;稅后凈利潤313.94億新臺幣,同比激增97%。更亮眼的是,毛利率與營業利潤率分別提升至16.6%和5%,同比增加3個和3.1個百分點。
這一增長動能主要來自AI服務器業務的爆發式擴張。隨著全球AI算力需求激增,華碩憑借其在GPU服務器領域的布局,成功抓住市場機遇。其AI服務器產品線不僅貢獻了可觀的營收增量,還帶動整體毛利率顯著改善,抵消了消費電子市場增長疲軟的影響。
風險與機遇并存:全球化布局的啟示
此次印度市場風波為華碩的全球化戰略敲響警鐘。作為新興市場代表的印度,雖在數據中心建設領域需求旺盛,但其商業環境復雜性和賬期風險仍需警惕。華碩的案例表明,企業在拓展高增長市場時,需在風控體系與業務擴張間取得平衡。
不過,華碩的應對策略也展現出成熟企業的危機處理能力:一方面通過快速計提壞賬降低財務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憑借技術優勢迅速轉向高價值賽道。這種“分散風險+聚焦高利潤業務”的組合拳,成為其化解危機的關鍵。
未來展望:AI賽道持續加碼
展望2025年,華碩明確表示將繼續擴大AI服務器產能,并深化與全球云計算巨頭的合作。公司預計,AI相關業務營收占比有望從當前的20%提升至30%以上。與此同時,針對此次欠款事件,華碩或將在新興市場采取更嚴格的信用評估機制,并推動付款條件優化。
市場分析師指出,盡管印度欠款事件暴露了華碩在部分區域市場的運營風險,但其在AI基礎設施領域的先發優勢已形成護城河。隨著全球AI投資熱潮持續,華碩有望通過技術升級和客戶結構優化,進一步鞏固其在服務器市場的地位。
這場“季度驚雷與全年長虹”并存的財報,或許正是科技產業轉型期的縮影——在傳統業務承壓的背景下,唯有抓住技術變革的浪潮,方能在危機中孕育新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