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曹操是什么樣的?
亂世梟雄?奸雄?還是,奸賊?
不管是哪種,在我們的印象中,曹操似乎都是一個野心勃勃 、縱橫天下的狠角色。
但最近翻看三國時期的史料,我好像看到了一個很不一樣的曹操。
他的多疑、狡詐和自負之下,其實藏著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內在小孩。
第一次意識到到曹操脆弱的一面,是在《世說新語》中,南朝文學家劉孝標注釋的一則故事里。
宗承,字世林,南陽安眾人。承少而修德雅正……聞德而至者如林。 ——《楚國先賢傳》
東漢時期,南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名叫宗世林,十分受世人景仰。
曹操也十分仰慕這位前輩,成年后,他多次到宗世林家拜訪。
魏武弱冠,屢造其門。值賓客盈門,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請交。承拒而不納?!冻荣t傳》
有時候正趕上賓客高峰期,曹操就退到一旁耐心等待,等到宗世林有空了,才趕緊前去會面,握住他的手向他請教。
不得不說,曹操的態度非常真誠了。只可惜,宗世林不吃這套,他毫不委婉地拒絕了曹操的求教。
《世說新語》原文對這件事的講述更加不留情面:
南陽宗世林,魏武同時,而甚薄其為人,不與之交?!妒勒f新語·方正第五》
說是宗世林根本看不起曹操這個人,不屑同他結交。照曹操那個暴脾氣,肯定要記仇的吧?可他沒有。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劉協遷都許縣,成為總攬朝政大權的司空。
這時候他干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
及魏武作司空,總朝政,從容問宗曰:“可以交未?”——《世說新語·方正第五》
他找到宗世林,問他:“你看我現在,可以和你做朋友了嗎?”
就這么一件事,他居然惦記了那么多年。
而且《世說新語》說曹操詢問的態度是“從容”,這個“從容”可不是“從容不迫”的意思,而是“委婉”的意思。
也就是說,曹操問出這個問題時,語氣是委婉的、小心翼翼的。
他這會兒都總攬朝政大權的重臣了,按理說應該是耀武揚威的模樣——叫你看不起人吧,你看老子現在多牛x!!!
可他卻是小心翼翼地問宗世林:我可以和你做朋友了嗎?
多像一個渴望表揚的小孩,考了100分以后才敢眼巴巴地問父母:那我現在棒不棒?
回看曹操的童年時光,我們或許可以看到這個“內在小孩”的來處。
《三國志·武帝紀》對童年曹操的描述是:
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
乍一看還挺好的呀,就是個聰明、活潑又叛逆的小屁孩。
但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
曹操出生在一個宦官家庭,他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
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span search-type="3" search-href="newsapp://nc/search?entry=articleKeyword&word=%E4%B8%89%E5%9B%BD%E5%BF%97">三國志·武帝紀》
這個曹騰呢,則是東漢頗受器重的宦官,桓帝時期官至大長秋,放在今天少說也是個省部級的大官了。
可太監嘛,在世俗眼光里畢竟不是什么光彩的職業,曹操打小沒少受同齡人的冷眼嘲笑,“閹人后代”的偏見一直伴隨著他。
甚至曹操多年后還在詩里提到——
自惜身薄祜,夙賤罹孤苦?!懿佟渡圃招小て涠?/blockquote>“唉,我是個沒什么運氣的人,生來就身份低賤,還總是很孤單。”
被同伴嘲笑和冷落的童年時光,大概是他內心深處難以釋懷的陰影。
而說起自己小時候受到的家教,曹操在詩里寫道:
既無三徒教,不聞過庭語。 ——曹操《善哉行·其二》這里的“三徙”指的是孟母為了給孟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的典故。
“過庭”則是說,孔子的兒子兩次從庭院中路過,孔子都會叫住他,予以《詩》和《禮》的教導。“我從小既沒有受到孟母三遷那樣的照顧,也沒有受到孔子過庭而問的教誨。”
曹操想表達的是:在自己小時候,父親母親其實都不怎么管教他。
這樣在散養模式里成長起來的、不怎么受關注的小孩,偏偏女媧捏泥人的時候也沒放過他——
“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 “身長七尺,細眼長髯?!?…… ps.漢朝的一尺大約相當于現代的23厘米左右,因此曹操的身高大約為一米六左右不同的史書對曹操的容貌描繪雖然不盡相同,但我們不難看出來:曹操是一個身型矮小,長得有點難看的人。
曹操小時候會不會因為容貌受到輕視?我們無法在史料中看到確切的答案。但我想,或許是有的。
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 ——《世說新語·容止》一直到成年后一統北方手握大權,曹操依然會擔心以自己丑陋的容貌難以震懾他國,甚至讓崔琰假扮自己去接見匈奴使者。
他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自信,甚至有挺深的容貌焦慮。
現在再看《三國志》對童年曹操的描述,我們或許能看到,那個“任俠放蕩,不治行業”的曹操背后,藏著怎樣的少年心事——
他受夠了輕視,受夠了不被關注的孤獨,他渴望被看見。
所以他反叛,任性,不務正業,他要所有人知道,他曹操不是什么好捏的軟柿子。
看過電視劇《三國》的小伙伴應該會記得曹操的那句經典臺詞——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
現在我們再回看這句極符合曹操奸賊形象的臺詞,會發現它絕不只是“殘暴”那么簡單。
這句話在陳壽的紀傳體史書《三國志》中就有原型:“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背后的故事是這樣的——
公元189年,董卓權傾朝野,極盡暴虐殺伐之事。
曹操不愿與董卓為伍,于是拒絕他的任命,改名易姓,逃離洛陽,抄小道回家鄉。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書》路過朋友呂伯奢家時,曹操在這里駐足,稍事休息。呂伯奢雖然不在家,他的家人卻“備賓主禮”,將他當成貴客款待。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 ——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雜記》可那天夜里,曹操聽見鐵器的聲音,以為人家要殺他,就“先下手為強”,把這一家八口人都給殺了……
但其實,這一家人打磨鐵器是為了殺豬宰羊,想要備一桌子好菜招待曹操。
得知真相的時候已經晚了,曹操已然錯殺了八條無辜生命。這時候曹操才說出了那句經典臺詞。
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雜記》在晉人孫盛的 《異同雜記》里,曹操是“繼而凄愴曰”,也就是說,他說這句話的神態是凄涼而憂傷的。
怎么可能不愧疚?
在處境如此艱難的時候遇到了如此真誠善良的人,可他曹操親手把他們殺了,也親手毀了自己僅有的溫暖。
他后悔自己誤殺好人,卻又裝作一副滿不在乎的模樣,虛張聲勢似的自我辯護,想要保住最后一點驕傲。
所以他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簡短八個字里,確實有曹操的狠戾多疑,可也藏著他的脆弱。
殺錯了人又如何?我寧可做辜負他人的惡人,也不愿遭受他人的辜負和背叛。
這何嘗不是一種安全感缺失?
如果注定有人要受到傷害,那個人一定不要是我曹操。
千百年后,我們看到了歷史和文學作品留給我們的曹操形象。
看到那個在亂世中割據一方的曹操,看到他叱咤風云,大殺四方的威風和暴虐。
可或許在曹操的生命里,在他的熊熊野心背后,是無數個證明自己的決心,是不叫天下人看輕自己的決心。
他在用宏偉的事業和功績,重新養育那個脆弱的內在小孩。
或許他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變得強大——
強大到,足以被全世界清晰地看見。
強大到,再也不需要去考慮任何人的認可。
*本文參考資料:
[1]《三國志》西晉·陳壽
[2]《世說新語》南朝·劉義慶
[3]《曹操評傳》張作耀
[4]《品三國》易中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