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前總統杜特爾特被逮捕并被送往海牙一事持續發酵,人們關注杜特爾特后續會面臨何種命運,感慨杜特爾特從香港回菲勇氣的大有人在,唾罵小馬可斯政府毫無底線的也不在少數。這件事情的確摻雜著菲律賓國內的家族政治斗爭,民主和法治已經是家族政治斗爭的遮羞布。
但是正如菲律賓國內家族斗爭的政治狀況遠稱不上民主,位于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事實上和法制司法公正毫不沾邊。是菲律賓政客們操弄了民主,同時利用了法治。而國際刑事法院摻和進入復雜的政治斗爭,再次說明了它的權威性已喪失殆盡。
國際刑事法院成立于2002年,總部設在荷蘭的海牙,是一個可以對犯有戰爭罪或危害人類罪的個人提起訴訟的常設法院。但它并不是聯合國的主要司法機關,雖然得到聯合國大會的認可,但在法律上和職能上都獨立于聯合國。
成立之初國際刑事法院的權威性和代表性就不足。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基于《羅馬規約》,但截至2025年,僅有120多個國家簽署該規約,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大國均未加入。
美國長期公開反對國際刑事法院對非締約國公民行使管轄權,并通過立法限制與其合作。國際刑事法院曾試圖調查2003年至2004年美國士兵在阿富汗的戰爭罪行,但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威脅實施制裁后,國際刑事法院宣布“暫緩”相關調查。
自2004年以來,國際刑事法院已對60人發布逮捕令,但僅有21人最終被送往海牙,除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普京和杜特爾特,國際刑事法院迄今審理的案件幾乎全部涉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如剛果、烏干達、蘇丹、尼日爾等。對非洲國家頻繁起訴,而對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爭罪視而不見,這種不平衡引發非盟的強烈反對,認為其存在“針對性司法”。
從某種意義上,國際刑事法院的司法理念和制度架構由西方國家主導的,非西方國家在高級職位中的代表性不足。這種“西方中心主義”使得其裁決常被質疑為反映西方價值觀而非全球共識。
在現實運行中,國際刑事法院已經淪為了部分國家進行地緣政治斗爭的工具。比如俄羅斯總統普京被起訴本質上是烏克蘭戰爭的外延。杜特爾特因反人類罪在2021年9月被國際刑事法院正式調查,和美國在背后煽動,試圖打壓親華的杜特爾特政府密不可分。
從本質上講,對國際刑事法院的認識不應該將它同司法公正和法治建設聯系起來。國際刑事法院一開始就是西方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下民主法治理念的擴張與延伸,在國際政治博弈和主權國家內部斗爭的雙重加持下,國際刑事法院只是讓局勢更加復雜的披著法治外殼的工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