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之初,葛福安老師以自身實踐為引,生動展現了AI技術如何為教學教研注入新鮮血液。他如數家珍地介紹了豆包、WPS、DeepSeek等AI工具,這些神器不僅極大地提升了教師的備課與辦公效率,更為師生騰出了更多探索未知的空間。這不僅僅是技術的簡單替代,更是教育生態的一次深刻變革。
隨后,葛老師以深圳中學一位學生的逆襲故事為例,深刻詮釋了技術賦能個體成長的無限可能。在AI的助力下,這位學生的成績從班級末尾一躍成為深圳市一模前200名的佼佼者。AI,不僅是教學的得力助手,更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堅實“腳手架”。
然而,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引發了深刻的反思。葛老師指出,雖然AI在作文批改中能提供高端語言指導和邏輯框架,但教師仍需謹慎辨別生成文本,以防復雜內容對學生產生“碾壓效應”,影響模仿學習。為此,他鼓勵學生培養屬于自己的AI工具,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明確自身定位,與AI建立平等互動的關系。通過“腳手架式”的評價體系,既指出學生作文中的邏輯漏洞,又提供具體改進路徑,讓技術成為激發思考的協作者,而非冰冷的評判者。
面對AI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沖擊,葛老師提出了“大模型思維”下的教材重組策略。他以《紅樓夢》《勸學》《師說》《送東陽馬生序》等經典文本的詞頻分析為例,揭示了文本間的深層關聯,并構建了如“理性光芒”“抗爭與覺醒”等主題單元,打破了文體界限,培養了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同時,高考作文訓練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聚焦“自然倫理與科技邊界”“個體與時代”等前沿議題,引導學生用科技視角回應現實挑戰。葛老師特別強調,未來語文課堂應在傳統與創新的碰撞中尋找平衡,讓技術成為文化傳承的橋梁。
講座尾聲,葛福安老師的目光穿越了眼前的教育圖景,投向了更廣闊的未來。他指出,在AI時代,學生的核心差距已從“知識儲備”轉向“行動力”。技術雖能拓展認知邊界,但唯有實踐才能將信息轉化為競爭力。為此,他呼吁學校構建“人機共育”新生態,讓教師從繁重事務中解放,專注個性化引導;讓學生通過AI輔助寫作、跨學科項目深化探索;而學校領導則需推動AI與評價體系、命題方向的深度融合,讓教育在減負增效的同時,守住倫理底線。
講座結束后,馬陽副校長代表深大實驗為葛老師頒發聘書并合影留念。葛老師還為深大實驗欣然題字祝福,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葛福安老師再次登臺,以《思辨段落寫作的AI對話》為題,用幽默的語言和前沿的AI技術,為高三學子們帶來了一場關乎高考作文突圍的智慧盛宴。講座由深大實驗語文教研組組長黃晨老師主持,現場氣氛熱烈而緊張。
葛老師以深圳一模作文題為例,深刻剖析了“審題”的重要性。他帶領學生逐句解剖材料,指出“材料是指南針,標題是燈塔”,并強調標題必須緊扣材料關鍵詞與核心矛盾,否則文章便會失去根基,如同航行失去方向。
講座高潮迭起,葛老師對兩名學生的一模作文進行了現場點評,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如偷換關鍵詞、文題不呼應、語言過于“社論化”、論證邏輯松散等。針對這些問題,他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修改建議,并就“擬寫標題”和“思辨段寫作”進行了重點講解。
對于“擬寫標題”,葛老師通過現場案例分析,生動揭示了一個好標題應具備的三個要素:準確反映文章主題和核心觀點;緊扣材料核心矛盾,突出矛盾沖突;明確表明立場,讓讀者一目了然。
葛老師現場與學生互動答疑
而思辨段落寫作,則是葛老師講座的又一亮點。他提出的“五步思辨法”成為了全場焦點。他以“五指”為喻,生動闡釋了每一步的內涵:立論明確核心觀點,析因追溯現象根源,深化揭示本質矛盾,反向假設強化辯證,用金句或升華收束全文。講座現場,他以深一模作文段落為例,即興演示了五步思辨法的運用,其層層遞進的邏輯和充滿張力的語言,贏得了在場師生的陣陣掌聲。
講座結束后,學生們積極與葛老師互動,深入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