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錢的認知,有三個境界。
第一個境界,看到的是鈔票數字。
第二個境界,看到的是購買力、價值交換、匯率。
第三個境界,看到的是債務。
為什么從貨幣中看到的是債務?
這得先回答一個問題:錢從哪里來?
答案是從抵押貸款中制造出來。如果金融系統里面沒有了債務,就沒有了錢。銀行系統里有一個機制----法定存款準備金,這是給銀行制造出來的錢的數額定一個上限。假如法定的儲備金是2:8,一個銀行有2萬存款,就可以貸出8萬塊錢。你通過貸款取出的這8萬塊錢,不是來自誰的存款,是銀行以信貸的方式打入你個人賬戶的一個電腦數字而已。
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不愿意再新增債務了,金融系統里面沒有新增貸款,就無法新增制造出新的錢。
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將自己的債務給還上了,金融系統里面的錢就不存在了。
整個金融系統中錢的存在,是靠不斷有組織、企業、個人新增貸款來維系。所以,金融系統的正常運轉,就是靠組織、企業、個人在背后不斷背債。
每筆債務都有利息產生,需要造出更多的錢來還利息,這推動了債務繼續上升。而債務發行量在理論上是沒有上限的,因此錢的供應量理論上也沒有上限。在整個貨幣循環體系中,唯一真正有價值的,是你所抵押的資產。這里面有真資產也有假資產。很多假資產,價格被一路推高,擊鼓傳花到最后一棒,最后被冰封無法交易或價格歸零。
怎么識別真資產?
有三個特點:銀行認可,評估簡單,容易抵押來借貸,這樣的資產是真資產。你可以套用這個分析模型來對比一下商品房和宅基地,哪個是真資產。當一個資產抵押手續變得很麻煩,評估變得很復雜,不容易抵押借貸的時候,這個資產就要小心了。
錢是從抵押貸款中制造出來,如果人們拿到新增的貨幣,都將它花掉,錢都流向消費商品的話,系統會崩掉,貨幣循環無法繼續下去。所以系統的最優解是將人們持有的大量貨幣引導流向某項資產,這項資產的交易又是完全可控的。
金融系統的這個模式之所以能循環運轉下來,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哪怕是終日奔波一生勞碌的普通人,其內心深處都需要一種東西來支撐,那就是積累的財富。有的人只想活在當下,不想負重前行,怎么引流他們手中的錢?這也難不倒系統,有醫療,有教育等等。
每個人都辛勞一輩子來積累財富,真正搞懂啥叫財富的人卻很少。現在很多人將幾十年的勞動價值堆積在房子里,以為這是萬世不移之財富。但樓市未來是呈結構化行情,就是樓市結構里面差的房子,只能是紙面財富,很難變現,無法消費。只有好的房子才能隨時隨地換取其他資源,才是真財富。
社會上最普遍的財富叫勞動時間財富,是通過勞動和時間來創造的。在經濟循環中,錢是流水,水流下來之后,價值被吸上去。在這一過程中,大眾的勞動時間財富會被轉移到一種資產掩埋起來,掩埋勞動時間財富的大坑有股市、理財、結構化的樓市等等。
除了掩埋,還有就是被大大稀釋。無論是掩埋或者是稀釋,都相當于大眾大部分勞動時間財富被轉移走了。為了維系原來的生活水平,你不得不更加卷。大家為什么越來越忙,錢越來越不夠花,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原因就在這里。
世間的潛規則和顯規則之間,存在大量假象的阻隔,夾雜大量雜亂無章的信息。你每天所看到的新聞,只是別人眼中的舊聞。這中間的時間差能讓你敏銳地感受到時代的節奏,時代的每一次轉身,都會拋掉很多人,來成全一小部分人。
在已經到來的2025年,希望你是被成全的那一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