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然
金融歷來被譽為百業之首。中國近代金融業也在歷經匯通天下的興盛、流金歲月的繁榮后,留給了我們一筆豐厚的文化饋贈。
當城市金融遇上歷史建筑,又會擦出怎樣的故事火花呢?【閱建筑·越金融】用嶄新的視角為大家解讀上海金融歷史建筑,講述漸漸湮沒的金融往昔。
建筑可約,亦可閱;歷史可讀,更耐品。
銀行公會大樓
地址:香港路59號
始建于1925年,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觀呈現出古典主義的優雅風格。大樓前部三層,中部五層,后部七層,層次分明,入口處五開間的科林斯柱,更是增添了幾分莊重與歷史的厚重感。
借著說說黃浦區金融老建筑的選題,沉睡的記憶開始復蘇:大學時代有閑,我騎著父親的二八大杠,掛著母親的海鷗相機,一遍遍于香港路city walk而過,醉心于周邊七十二家房客的煙火氣。彼時絕不知道59號那幢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建筑是什么單位,只常常喟嘆彩鋼板和廣告牌半遮半掩中露出柱頭之上的層層花紋,呈現出一種廢土美學,似乎與大門前四根圓柱柯林斯樣式的肇始傳說相互映照,如春日某個黃昏留在郊遠大地的花籃下環繞成長起來的茛苕,雖孤寂但姣好又飽含情思。
多年后由于工作關系,才意識到這棟青水泥細白石碴水刷石飾面的樓曾屬于上海市銀行公會,是斡旋于政府和工商社會之間,協調舊時諸多銀行事務、維護行業利益、維持市面、穩定金融的大本營。從組織之濫觴到建筑之翻修,無一不寄托著銀行老克勒們的希望和深情。
昔有琉璃瓦
大樓舊影
電臺播放的連續劇,涉及老底子銀行家部分不免用些夸張和臆測的藝術手法,但有一部分卻是精準無誤:老銀行這些精英白領的業務并不總在正襟危坐、劍拔弩張間。吃飯吃茶,走街串巷的營銷、征信、領行情,都是談生意的充分且必要條件。更有甚者,頂尖銀行的頂尖人物們甚至有日日一起吃午飯的不成文規定,談笑風生間完成意見交換、事體推進。上海的銀行公會即在推杯換盞間初具雛形,呱呱墜地。
1915 年的時候午餐會概念剛紅,老酒小菜就擺在寧波路小弄堂里,由一家“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精心打點。另外還有 5 、 6 家大銀行的負責人只要條件允許俱踏著飯點從城市四面八方而來,款款落座,共商銀行業大事。吃飯沒有條款約束卻近乎風雨無阻,大佬們心里敞亮:華資銀行要想在土生土長的錢莊票號和西方舶來的外資銀行夾縫間進一步發展,必須互相團結、擴大影響。
更大一部分銀行界的翹楚雖未加入原創“朋友圈”,但都給這種實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聚餐收藏點贊,十分同意,但遇同業共同問題通常都能和午餐會的核心成員保持一致,協同合作。遙想當年如由銀行公會的初始發起人張嘉璈作群主,他該會把群名定作“新思潮之浸潤”;若是改由另一發起人徐寄庼任群主,或許群名會變為“精神上之結合”罷。
轉角遇到愛
《上海銀行公會章程》
光有柏拉圖式的精神契合,缺少了“名分”的銀行公會始終是差一口氣,想要形神兼備、朋友圈擴容,找一處風水寶地首當其沖。1917年春,天時人和之下,地利就來了。最初是看中中國銀行的后面,原主金業公會家大業大,嫌土地空置便出讓給7家午餐會創始行作為公會會址。此地美則美矣,可弊端亦明顯,建筑新屋的采光成了大問題。巧的是香港路3號和4號正有兩棟房產可出售,無論選擇從四川中路轉彎進去還是虎丘路轉彎進來都只有一樓之遙。眾成員經過商議甚覺滿意,迅速拍板把房產買下作為銀行公會總部,甚至規劃了日后的工余休閑,意欲把洋房后面的空地作打球之用。不知那群喝過洋墨水的銀行人,當時是否是想到了流傳甚廣的英文諺語:“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工作不玩耍,聰明的孩子也變傻)。
正是自1917年始,公會活動逐漸擺上明面,見諸報端。只是這新生兒尚無章程,亦無組織架構,直到1918年7月初才萬事俱備,當月8日再召開成立大會,算是正式上了戶口。
隨著上海市銀行公會不斷成長創新,逐步成為全國銀行同業組織的核心,入駐人員數量飆升,原有的兩幢房不敷堪用。1922年,公會在購地購房及原址造樓兩相權宜后認為自建房更有性價比,隨即登報公開征求新樓設計方案,引得投標的華人建筑公司和洋行紛至沓來。一面是華人事業發展阻礙重重,一面是當時市面上以“洋”為美,公會的老銀行們詰問難道“洋”就一定等于好嗎?他們力挺華人事業,并選擇了已小有成果的東南建筑公司主持設計新大樓,以此完成祛魅儀式。東南建筑公司也以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做出回應,呈現了如今我們看到的這幢前3層、中5層、后8層的古典主義建筑。
同一屋檐下
銀行同業公會會員證書復制件
(上海市檔案館提供,銀行博物館藏)
想加入上海市銀行公會,銀行入會前須提交近三年的會計賬簿,得到等于或多于公會三分之二常務理事會成員同意方獲入門資格;正式入會還要繳會費一千;會員單位可以選派高管若干為代表,但有表決權的僅限一人。高標準、嚴要求的準入門檻保證了會員的正規性和豐厚底蘊。當然,只要能成為這家講信用、具預見、有擔當、能發聲、敢作為的行業標桿的一部分,再如何極致的嚴選標準和高昂會費對開到上海的銀行大亨們來說也都是微不足道“毛毛雨”。上海市銀行公會的會員數從成立時的12家發展到歇業前的147家,只不過經歷了短短卅一年。
除了金融這正業,上海市銀行公會也算是進軍過教育行業、大眾媒體。公會名下交關的全國第一乃至全國唯一:當時第一且唯一的全國性金融業學術團體——銀行學會及其下設的補習和函授學校,為銀行學術研究、銀行業實用人才的培養及遴選提供了平臺;當時唯一且第一的金融雜志《銀行周報》為金融研究、同業交流和業務的宣傳發展提供了平臺。
還有當時第一且唯一的上海票據交換所,為降低銀行業票據清算成本,提高票據清算效率提供了重要平臺。票據交換所從提議到成立完全可以用一句好事多磨來形容。1921年上海市銀行公會就在全國銀行公會聯合會議上提交了設立票據交換所的議案并得到一致好評。第二年公會立馬著手組織起了交換所籌備委員會,起草了章程草案。可惜交換所始終處于叫好不叫座的狀態,不是由于各行習慣不同、意見不一擱置,就是因為“洋”行把持、錢莊阻止未能如愿。
上海銀行公會底樓大廳(舊址)
隨著全國各地的銀行紛紛赴滬,給上海賦能,票據交換所的籌建才再一次被提上日程。上海市銀行公會1932年成立上海銀行業同業公會聯合準備委員會,通過收存會員銀行的資財抵御金融危機,收獲一波粉絲青睞的同時為票據交換積累了第一桶準備金。此時建立票據交換所實是水到渠成,1933年1月10日上海票據交換所宣告誕生,就設在銀行公會底樓中央大廳。一脈相承的古典內飾,陽光透過頂部玻璃天棚,直照射在墻上高懸的匾額,“金融樞紐”四字昭昭。
千字文寫不盡百年史。白駒過隙,紙短情長,篇章已到了尾聲,yesterday once more,也是該我騎著單車,端著手機,拜訪拜訪這位“老伙計”,看看ta現如今的樣貌。
主要參考資料:
[1] 鄭成林. 上海銀行公會與近代中國銀行信用制度的演進. 浙江學刊. 2007(04)
[2] 萬立明.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央銀行票據清算職能的演變——兼論其與上海票據交換所的關系. 近代史研究. 2009(05)
[3] 張徐樂. 20世紀50年代上海金融業同業組織衰亡探析. 史學月刊. 2015(07)
[4] 吳景平. 關于上海銀行公會發起和成立若干史實的考訂.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6)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