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為中國的第一大島,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它最初的名字并不叫臺灣,而是被稱為“島夷”。之后經過漫長的歲月他又有了“瀛洲、夷州、流求”等名字,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收復了臺灣才將他改名為“臺灣”。
如果不算上因為《馬關條約》被日本人占據的那段時間,那清朝這次收復臺灣就是王朝歷史上的第七次,同時也是最后一次。
畢竟國土不容侵犯這一點在中國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作為皇帝的康熙帝也是如此,縱觀他的一生,所經歷的戰役都是在捍衛領土,維護國家統一。
這件事的起因還得從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三藩之亂開始說起,在這一年平西王吳三桂不滿朝廷撤藩的要求,于是便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發動了叛亂。參與叛亂的還有鎮南王耿精忠與平南王尚之信,因此被稱為“三藩之亂”。
這三位藩王分別鎮守于云南、廣東、福建三地,并且手握重兵,割據一方,對于清朝來說也是一股不小的反叛力量。
與此同時,盤踞于臺灣的鄭成功之子鄭經率領部眾從廈門進入了大陸,也想要謀取一番利益。
相比于殺害崇禎帝的降清將領吳三桂來說,作為明朝的國姓爺“朱成功”的長子,鄭經才是那個最有資格舉起“反清復明”大旗的人。
而這也是鄭經此次離開臺灣,前往大陸的一大原因,另一個原因則是靖南王耿精忠給他送去了密函,勸說鄭經發兵西進,并且許下承諾只要鄭經發兵漳州、泉州兩地拱手相讓。
這番承諾對于鄭經有著不小的誘惑,因為漳州與泉州都是離臺灣最近的地區,如果占據了這兩塊地盤,那么鄭家就能重回大陸發展,并且可以重新打開商路。
可是當鄭經抵達廈門時,耿精忠卻改變了主意,因為他認為鄭經的兵力太少了,船不過百,兵不過萬,這不免讓耿精忠有些失望。
再加上耿精忠自起兵以來,粵北、江浙等地區紛紛來投,因此勢力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再也看不上鄭經的那點兵力了,所以便傳信讓他自由活動。如此一來,鄭經就被耿精忠戲耍了一遍,二人之間也因此結下了仇怨。
可是來都來了,總不能再回去吧?于是鄭經便占領了漳州與泉州轄下的兩個小郡縣,卻不曾想漳州、泉州、以及潮州的守將聽說鄭家軍來了,紛紛前來投靠。
因為耿精忠此人囂張跋扈,他的部下也常常在周邊燒殺掠奪,已經激起了民憤,所以眾人更愿意追隨鄭經。
這下可算是托了耿精忠的福,鄭經成功在閩南站住了腳,二人之間也展開了內斗。
可就在二人內斗時,清朝大軍已經步步逼近了,耿精忠因為糧草不濟,有沒有百姓的支持,所以在主力軍被擊潰后選擇了投降。
然而耿精忠的大旗雖然倒了,但鄭經的處境也好不到哪去,因為沒了耿精忠擋在前面,他就得直接對抗清軍主力。
可是他那點兵力根本難以阻擋,沒過多久就在烏龍江被清軍擊潰,因此鄭經只能選擇撤回廈門,在之后的一年中,他又多次嘗試收復閩南地區,但卻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朝派人與鄭經和談,并且許諾他如果肯退守臺灣,則“本朝何惜海外一彈丸之地”,鄭氏可永據臺灣,“從此不必登岸,不必剃發,不必易衣冠。稱臣納貢可也,不稱臣,不納貢亦可也。
但是鄭經卻提出廢除禁海令,開關通商,并且保留他所占據的海澄為互市之地,對于這一點清廷始終不肯讓步,因此這件事便就此作罷了。
對于這一點,或許只是清朝的緩兵之計,因為按照康熙帝的行事風格來說,他不可能將國土臺灣割據給鄭經,只是因為吳三桂的勢力太過龐大,所以只能先穩住鄭經,專心對付吳三桂。
然而清朝一旦平定了三藩之亂,那么下一個目標必然會是盤踞臺灣的鄭氏家族。
事實上也是如此,在鄭經退回臺灣的第三年(1681年)就去世了,他的長子鄭克臧與次子鄭克塽為了為爭奪王位大打出手,甚至發動了政變,因此鄭明政權發生了動蕩。
與此同時,降清將領施瑯兩次上疏康熙帝請兵出征,最終康熙地將他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負責攻打臺灣的一切事宜。
那么施瑯為何急著攻打臺灣呢?那是因為他與鄭家有著不小的仇怨,施瑯早期本是鄭成功的父親鄭志龍麾下的部將,曾在抗清時期追隨于鄭成功左右,屢立奇功。
在1652年,施瑯與鄭成功的寵臣曾德發生了沖突,并且一氣之下將其殺死了,鄭成功得知后憤怒不已,當即便下令將施瑯押入大牢,然而施瑯卻在羈押的途中設計逃脫了,并且還加入了清朝。
不過,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他的父兄子侄都被鄭成功下令殺害了,因此施瑯與鄭家便結下了仇怨。
在之后的三十幾年中,他無時無刻不在關注鄭家的動態,直到鄭經去世,臺灣局勢發生動蕩,施瑯才瞅準時機向康熙帝請命出征。
在出征的前一年,施瑯親自督促著造船、練兵等事宜,并且還派人探查了臺灣海峽的風力、風向等信息,勢必要一舉剿滅鄭氏家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正式率領水師出征臺灣,僅僅花費了兩個月時間就擊潰了鄭家軍。身為延平王的鄭克塽眼看大勢已去,主動投降于清朝因此被封為海澄公,不過他們全家人被送到北京生活,居住于原本囚禁鄭志龍的那條胡同。
那么鄭家為何會如此輕易地就被擊敗呢?總的來說有兩點原因,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家族勢力衰弱,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明朝的策略。
首先在崇禎時期的鄭家還是很輝煌的,而建立鄭家的就是鄭成功的父親鄭志龍,他靠著海上貿易發家,有著世界第一船王的稱呼。
當時的鄭家手中有著漢人、朝鮮人、日本人、非洲人等多個人種組成的兵力,多達二十萬人,并且還有超過三千艘大小船只,可以說是東南海域的海上霸主。這或許也就是鄭家為何能夠占據臺灣四代的原因,因為他們在海上有著極強的作戰能力,所以對于清朝來說他們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不過到了鄭成功這一代,一心專注于抗清事業,所以放棄了海上貿易,靠著臺灣島上的產品自產自銷。
到了鄭經和鄭克塽這一代就更慘了,手中只剩下了五萬大軍,兩百艘船,并且軍心渙散,常常有將士駕船逃亡大陸。
然而導致鄭家衰敗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清朝的策略,提出這個策略的人就是鄭家降將黃梧。
早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帝繼位時,黃梧就向掌控朝政的鰲拜提出了“平賊五策”,其中就包括長達二十年的遷界令。
什么是遷界令呢?按照當時的情況來說,就是將沿海地區的百姓強行遷移。在禁海令的基礎上加上遷界令,幾乎斷絕了鄭成功的財路,并且還損毀了沿海的船只,寸板不許下水。
如此一來,經過時間的推移,清朝不必耗費一兵一卒,就可以極大的削弱鄭家的實力,而鄭家只能坐吃山空。
因此鄭克塽面對施瑯的進攻根本無力抵抗,臺灣再次進入了中國的版圖,同時這也是王朝歷史上最后一次收復臺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