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欣跟我吐槽一件事情,我覺得值得跟大家聊聊。
她說,前幾天給孩子讀睡前故事,講到要學會感恩、孝順老人的時候,孩子爸爸借題發揮告訴孩子說:“長大了,一定要多孝順爺爺奶奶哦”。
小欣聽到這話,當即心口就像是一疼。
因為從自己懷孕,到后來坐月子,乃至于孩子上幼兒園這段時間,都是姥姥在帶孩子。
至于爺爺奶奶?一提起帶孩子,就說自己渾身疼。
正因如此,小欣對老公的話,特別失望。
可還沒等小欣出言回懟呢,孩子就突然不解的問道說:“憑啥姥姥把我帶大的,卻要我多孝順爺爺奶奶呢”?
孩子爸爸一臉認真的回應道:“你看啊,你跟爸爸一個姓,爸爸呢,又是爺爺奶奶生的,你說,是不是該對爺爺奶奶孝順呢”?
這一下,小欣再好的脾氣,都忍不下去了,當即就懟了回去:“哪有你這么教孩子的,孝順老人沒問題,還非要厚此薄彼,我媽來帶娃那么長時間,一分錢不要,按你說的,就是天經地義啊”?
眼瞅著小欣發怒,她老公卻還是云淡風輕的解釋說:“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女的結婚都是嫁到婆家,孩子也跟爸爸姓啊……”
一連串大男子主義的話,讓小欣覺得無語又氣憤。
兩個人也因此爭執不休,夫妻關系,也第一次降到冰點。
其實,像發生在小欣兩口子身上的這件事,可能并不是個例。
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把這些當作真理、奉為圭臬。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一下這背后的現實問題吧。
01.姓氏傳承,刻在骨子里的身份密碼
根據中國社科院2022年《當代家庭代際關系調查報告》顯示:
78.6%的受訪者認為“隨父姓”是子女對家族血脈,最基本的忠誠。
而這種認知,如同基因密碼一樣,根植在集體意識里。
尤其是在一些傳統觀念比較深重的家庭里,孩子可能會從小被灌輸與父親家族姓氏連接的相關概念。
比如有的老人會給孩子說:“你跟爺爺一個姓,咱們才是自家人”。
正因為這種“姓氏”決定“血緣遠近”的觀念,導致無論是父親,還是孩子,會下意識的把自己劃分到“相同姓氏”的陣營中。
就像心理學教授李明調查發現的那樣:
姓氏在許多家庭里,不僅是符號,更是構建家族認同的錨點。
也正因如此,當孩子冠以“父姓”,家族的相關問題,自然向父系傾斜。
這就像是一種身份密碼一樣,鐫刻在許多人的基因當中。
02.傳統節日儀式的影響
哪怕如今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不少地方,仍然保留著傳統的節日儀式。
比如說,過春節時,要和爺爺奶奶在一起過。
再比如,只有到了初二那一天,才能回娘家拜年等等。
在這種節日儀式的背后,其實是綿延千年的“男娶女嫁”的思維在作祟。
盡管如今的我們,不愿意承認這樣的“結論”,但仍舊在大眾思維中,占據主流優勢。
根據民俗學者王教授指出:
我國76%的傳統節日儀式,以父系家族為核心場域。
不管是清明掃墓,還是家族祭祖,這些文化和觀念,都在潛移默化的強化著“孝道指向”。
也在日復一日當中,給家庭的每一個成員,帶來了思維上的“偏向引導”。
03.資源分配的現實影響
一直以來,傳統家庭觀念的“資源分配”邏輯,顯示出“重男輕女”的明顯特質。
之所以如此,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養兒防老。
在中式家庭里,兒子作為養老的人選,自然會得到更多資源的傾斜。
其二,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盡管現如今,講究男女平等,但不能否認,在不少地區,仍然存留著這樣的傳統觀念。
在這兩種文化的沖擊下,家庭資源的分配,常常帶有明顯的“性別多寡”趨勢。
而這種現象,會根植在很多人心中。
就像很多老人對自己的孫子常說的那樣:
你以后可得多孝順爺爺奶奶,因為爺爺奶奶的財產,都是給你留的。
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就會對親情關系進行深層次的塑造。
其實,對于這種現象,大家多少有些無力感。
甚至在不少家庭里,這種情況,可能每天都在上演。
但我想說的是,隨著年輕人的崛起,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勢必會在親情關系上,建立新的坐標。
就像中國新聞網曾經發起的一項帶娃人選家庭調查,所顯示的那樣:
在有效的2241份投票中,有將近一半的家庭,都是在姥姥帶娃。
這種數據,明顯反映了姥姥,在親情關系中,慢慢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
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
孝心不該是道單選題,因為大多父母的愛,本就帶著公平和無私的屬性。
作為年輕家長也該明白,真正的親情,應該超越姓氏與習俗的束縛,在真誠的付出與理解中,自由生長。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