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代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許都發出過這樣一句感慨:
明明自己小時候被家長連打帶罵,都沒啥事,可為啥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有心理問題呢?
其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兩代人的生長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像我們小時候,可能沒有如今孩子的這么大的學業壓力,以及競爭態勢。
再加上現在的孩子,缺少情緒宣泄的窗口,久而久之,自然就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了。
根據2023年《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顯示:
每4個孩子當中,就有1個正在經歷心理困擾。
更值得大家警惕的是,有超過半數的家長直言,自己讀不懂孩子的“求助信號”。
那么那些正處于“心理內耗”的孩子,一般會有哪些表現呢?
通常情況下,如果孩子常常把3句話掛在嘴邊,那么父母就該注意了,希望你一句也沒聽到過。
01.“都是我的錯”
之前跟一些家長聊天時,有的家長就提到了自家孩子習慣于“過度自責”。
比如,稍微出現點問題,他們就沉浸在“錯誤”里無法自拔,甚至會跟家長不斷的表達“都是我的錯”這句話。
其實,在心理學層面,這類孩子往往存在著“災難性思維”傾向。
什么意思呢,就是會把一些錯誤,無限放大,甚至想象成是不可饒恕的錯誤。
之所以如此,其實跟父母平常對孩子的嚴苛要求,有著分不開的關系。
比如,孩子考試考了99分,家長為了避免孩子驕傲,會追問為什么考不了100分。
很多時候,這種追問會給孩子帶來各種壓力,甚至讓他們形成定性思維。
簡單來說,他們會覺得只要沒達到父母的要求,自己就是失敗的,自己就要承擔相應的錯誤。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評價系統就會崩塌,慢慢變得自卑、內耗,心理壓力堆積。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以鼓勵為主,并且引導孩子慢慢形成“成長性思維”。
比如告訴孩子,犯錯并不可怕,我們只要從中汲取經驗,那就是另一種成功。
02.“沒意思,不想動”
小伙伴叫孩子一起出去玩,孩子說“沒意思,不想動”。
你準備帶著孩子一起出去踏青,孩子說“沒意思,不想動”。
當孩子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時候,我們就要回過味來,這絕不是單純的“懶惰”,而是典型的“快感缺失”的情況。
這就像是老化的電池,無法充電那樣,始終處于一種自我消耗、直至“報廢”的狀態里。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類孩子往往會有“存在性孤獨”的情況。
簡單來說,就是他們不具有愛的能力,并且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
其實,像這種情況,作為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重新點燃對生活的熱情。
可以挑選一樣孩子感興趣的事情,然后陪著孩子一起去做。
在陪伴與興趣的雙重加持下,孩子就會慢慢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重新煥發活力與希望。
03.“你們別管我了”
當家長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往往會下意識的認為這是孩子的“叛逆期”到了。
可實際上,這卻是孩子的一種變相的求助信號。
發展心理學的“情感隔離”理論指出:
當孩子把“你們別管我了”掛在嘴邊的時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求助”,常常會被父母忽視。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筑起心理圍墻,對父母采取的一系列關心、問候的話語,都顯現出排斥的情緒。
家庭治療師薩提亞說過:
孩子表面的抗拒下,其實隱藏著被理解的渴望。
所以,面對這種事情,千萬不要說教和批評,而是要耐心的尋求一個機會,和孩子真誠的溝通。
當他們把自己內心的那些怨懟和委屈訴說出來的時候,也許就找到了化解內心淤積的方法。
其實,語言,往往就是孩子內心世界的“晴雨表”。
如果我們每一位家長,在聽到孩子說一些話時,所給予的回應方式是“被看見”,而不是“被矯正”時,也許孩子就能敞開心扉的跟我們聊聊他們的困境。
也只有這些困境,被我們及時了解,才能夠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助力。
最后也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有雙明亮的眼睛,有讀懂孩子語言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