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長河中,有的人如流星劃過,短暫而閃耀;有的人則如磐石屹立,堅韌而持久。詹冬龍,這位從軍旅生涯中走來的基層公務員,用他的堅守與奉獻,在從政路上書寫了一段段動人的篇章,以公益的力量溫暖了社會,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詹冬龍的從政之路,始于2010年的轉業。從部隊到地方,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他那顆為人民服務的心。在部隊里,他養成了堅韌不拔的性格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些品質成為了他從政路上最寶貴的財富。初入地方工作,詹冬龍沒有絲毫的懈怠,他迅速融入角色,深入了解地方事務,積極參與各項工作。他深知,作為一名公務員,自己的職責就是為人民謀福祉,為地方謀發展。
2017年,詹冬龍擔任都昌縣土塘鎮潘垅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這個崗位,對他來說,既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責任。他深知扶貧工作的艱巨性,但更明白這份工作的意義。他深入村民家中,了解實際困難,為癌癥患者尋醫問藥,個人出資建立健康養生館免費服務村民。他還推動土塘鎮敬老院設施升級,募捐數萬元改善老人生活條件。在他的努力下,潘垅村的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他也因此獲評“最美扶貧書記”等榮譽。
詹冬龍的奉獻,不僅僅體現在扶貧工作上。在擔任九江市外國專家局副局長期間,他同樣展現出了卓越的領導能力和創新思維。他關注農村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對“一村一品”項目和九江非遺瑞昌剪紙的發展貢獻突出。他深入九江各個鄉村調研,挖掘梳理每個村莊的特色資源,積極協調各方資源,為鄉村引入專業技術和資金支持。在他的推動下,多個鄉村成功打造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品牌,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繁榮。同時,他還傾注大量心血于瑞昌剪紙的傳承與發展,讓這一地方傳統文化的瑰寶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2020年退休后,詹冬龍并沒有選擇安逸的生活,而是繼續在文化領域發光發熱。他擔任九江市紅色文化促進會會長兼黨總支書記,組織紅色主題教育活動,走訪慰問困難黨員,推動紅色文旅項目發展。他通過實體企業經營助力地方經濟與公益事業融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精神。
詹冬龍的奉獻與公益,并不僅僅局限于他的工作崗位。他的一生,都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早在青少年時期,他就和兄弟一起義務照顧隔壁鄰居詹元仕夫妻兩位老人,承擔老人的日常洗漿、挑水買煤買米等繁重體力活,一照顧就是20多年。在部隊時期,他發起“節省一元津貼奉獻一片愛心”活動,帶領學員們義務照顧孤寡老人,這一愛心活動持續了20多年。轉業到地方后,他帶領同村復轉退伍軍人,為家鄉都昌和合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發起獻愛心活動,每年組織送物資、陪老人聊天、表演節目等。他還設立都昌和合中學獎教助學基金,資助貧困學子。
詹冬龍的奉獻精神,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家庭。他注重家風傳承,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將公益理念融入家庭教育。他的子女在父親的影響下,不僅注重個人品德修養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在學業上也取得了非凡成就。兒子詹江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京大學,并選擇了本碩博連讀八年制的學業道路。如今,詹江山已畢業留校工作,在學術領域繼續發光發熱。女兒和其他家庭成員也在各自的領域積極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詹冬龍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公務員、公益人士,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他憑借著對文字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創作出了《叱咤軍旅》《承載邦國》等專著,用文字記錄了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感悟。他的作品,不僅讓讀者感受到了軍人的堅韌與擔當,也引發了人們對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等主題的深入思考。
詹冬龍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是公益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為人民服務。他的故事,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溫暖了社會的心靈。在未來的日子里,相信詹冬龍將繼續以他的奉獻與公益,書寫更加輝煌的人生篇章。(萬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